邱晓天, 孟祥贵, 王 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创新“孵化”实践模式 助力专业素养提高
邱晓天, 孟祥贵, 王 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为了更好地落实习主席对我校办成“两个高地”的指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目前高校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现状,提出孵化式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具体阐述学校开展的“成长孵化”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理念、开展形式、经验教训以及取得的成效,对于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有一定推广价值与借鉴意义。
成长孵化; 创新教育; 实践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校视察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
近年来,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1-2]。如何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能通过创新活动让学员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并且进一步激发新的实践热情和创新灵感,如何让高校学员在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并能从事更高层次的实践项目,亦是各高校在创新教育实践中普遍探索的问题[3-4]。
本文结合高校教育实践模式现状,通过对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成长孵化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探索高校创新教育实践模式。
目前大学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在各高校中方兴未艾,发展迅速,依托开放实验室平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并已广泛推广实施[5-7]。高校开放实验室针对本校及本学科特点采取不同开放形式,在此之上建立完整的教育实践体系,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包括学科竞赛活动、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等,模式较为成熟且已取得了不少成果[8-11]。
然而,现有教育实践模式依然存部分不足,一方面是只为少数优秀学生服务的精英教育思维模式;另一方面是非热门学科专业特色不鲜明。目前大多高校创新实践活动主要是围绕校际竞赛要求,组织专业中优秀学生参与并以是否获得竞赛名次为主轴而展开[5]。使得大部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无法很好地激发创新实践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另外,由于宣传力度或政策引导不均衡,学员热衷的竞赛及创新项目集中在大的热门学科方向,小学科专业方向涉及较少,学员专业自豪感缺乏。
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就是要改变创新教育活动仅仅围绕校内外竞赛,主要以得奖为目的的创新教育活动驱动模式[5],改变仅集中于热门或主流学科专业的创新实践活动方向,动员和激励更多在校学员尤其是低年级学员参与创新活动,全方位引导学生参与多层次多方向尤其是自身学科方向的创新教育实践,将高校开放实验室构建成为学员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实践技能的孵化站[12],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提高高校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国防科技大学始终把自身建设融入富国强军的历史进程,以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求为牵引,在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实践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投入与实践[13-15]。本院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院依托开放实验室平台,开展多项学员教育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学员的综合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学员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员综合素质,弘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迎接挑战”的精神。为进一步提高学员获取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学员的科技文化底蕴,促进学科未来发展,本着可持续发展与“共同育人”的教学理念,本系尝试开展“成长孵化”创新实践活动,以期提升本专业学员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自豪感,为后续学习和发展打下更好基础。
“成长孵化”实践活动具体是针对本院测控专业全体学员,基于开放实验室平台,以每年一个专题的形式、由全程导师进行指导、带有竞赛性质的实践活动。
2.1 低年级学员成为实践主体,选题具有设计引导性
通过深入本专业学员进行调研,了解到当前测控专业学员的学习、思想状况的薄弱环节,以及在现有创新教育实践模式下存在的大部分学员尤其是低年级学员参与不够和学员专业自豪感不强等问题。“成长孵化”活动以低年级学员为实践主体,面向本专业全体大二学员开展。
活动期间,学员自主在某一专题的范围内选择实践项目。半自由的专题形式带来实践方向上的引导性,使得学员在本专业学科方向选择具体项目,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进行充分学习与实践,达到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和提高的效果。因此,在专题的选择上应具有设计引导性,要结合本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前沿,既具有基础普遍性又具有可拓展性,便于发散与综合。
由于传感器是感知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源头,是仪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对象,而加速度传感器在各个领域应用甚广,学院第一届“孵化活动”的专题定位于“加速度传感器的应用”。
2.2 全程导师制结合实践指导教员团队
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推进和持续发展离不开教员的全面参与和指导,“成长孵化”活动在全程导师制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指导教员团队,提供给活动学员全方位、全天候的指导。
全程导师制是学校自2011年起在工程技术类本科学员中全面推行的教改举措,本科学员自入校起选配一名具有一定职称资格的教员作为全程导师,本科4年期间提供一对一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全程导师可以根据学员自身情况为其提供项目选题、制作方案、后期完善等各方面的建议。
学院电路与测试技术实验室建设有一支由各年龄、专业技术层次的实践指导团队,在全程导师制的基础上,学员可以请求团队中任一或多名教员的指导,有效地弥补了单一导师的知识、思维局限性。
2.3 软硬件条件综合保障,课内外递进式配套教学
良好的软硬件条件是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保障前提。“成长孵化”活动成立专门的组委会负责统筹协调,其工作开展得到院系领导、专家教授及学员队干部的大力支持。系领导多次莅临学员活动现场宣传指导,专家教授积极筹选专题,队干部充分宣传动员。活动期间,电路与测试技术实验室全面开放,为学员提供保障服务,包括各类元器件的租借、软件的下载、全天候的实践场地保证,并定期组织学员开展交流,提供技术支持。针对学员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疑惑,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和办法,如召开座谈会、发放教材和资料光盘、网络互动等。院系开辟专门活动经费,用于购买活动所需部分耗材,同时用于活动最终优秀作品制作学员的奖励,以促进学员动手实践的积极性。
“成长孵化”活动期间,课内外开设递进式配套教学,包括学员本学年课程体系内所开设的课程,如电工与电路基础、模拟电子基础、数字电子基础、虚拟仪器设计等,以及活动期间开展的系列递进式的技能培训讲座。组委会先后举办了6次专题讲座,内容涉及加速度传感器的应用、LabVIEW软件的使用、电路的设计制作、硬件系统高级等。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员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级,克服学员普遍存在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和信心等问题,真正动手做起来、动脑想起来。
2.4 以竞赛形式为牵引,后期综合拓展提高
“成长孵化”实践活动原则上是全员参与,最终以竞赛的形式评选出优秀作品并适当给予奖励。有竞争才有动力,有比较才懂得差距,竞赛的形式提供给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学员实践比拼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有效带动全体学员热情投入的氛围。
活动的尾声并不意味着学员实践的结束,鼓励学员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其作品,或者自主参加更高层次的创新项目或竞赛活动,进一步拓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5 注重反馈,总结完善
一届活动结束后,要注重参与教员与学员的反馈,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下一届完善提高。第一届“成长孵化”活动收获了诸多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可以改进完善之处:
(1) 可以鼓励教员多参与活动的模块设计,积累历届优秀选题,建立活动综合题库。这里题库既包含大的专题范围,也包括具体的制作项目选题。由于低年级学员对知识的积累、思维开阔程度有限,部分学员对自己想要制作的项目没有明确的意识,导致一直停留在空想或者选题概念过大。提供具有可行性设计性及多层次的题目供其选择,能够有效提高动手效率,增加锻炼性。
(2) 可以完善教员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机制,从而更加充分调动教员参与的积极性。活动中,存在指导老师工作繁忙、系所之间沟通不畅、导师态度不积极等问题,使得少部分学员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因此放弃了项目。目前,教员参与活动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还没有纳入到正常教学工作量的计算范围内,这必将影响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远发展。应该建立鼓励教员们投入创新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如将其纳入教员工作考核范围,并作为评定职称、绩效考核的依据等。
3.1 切实提高了学员工程实践能力
第一届“成长孵化”活动历时5个月,报名学员共计14组,最终作品提交共计9组,参与率100%,完成率65%。提交的作品构思完整,初具系统性,虽然技术含量较为基础,但已包含学科基本知识的综合应用,且部分作品已具较好的创新思维,提交的技术文档具有规范性及条理性。后期调研中参与学员表示,通过活动克服了对课外实践的畏惧心理,对其实践动手能力、主观能动性、发掘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查询资料的能力、组织和撰写报告的能力都有很大提升。
在后期学校虚拟仪器赛事中,决赛入围作品中46%出自“成长孵化”活动参与学员。并且在校内外各创新项目申报中,活动开展届次的学员相较往年更具积极性。可见,活动不仅加强了学员对专业的认知,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有效激发了学员们的创新潜能和动手热情,真正起到成长孵化的效用。
3.2 教学相长提高教员指导水平
通过参与学员实践活动的教学指导,教员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孵化面向的群体良莠不齐,部分学员基础薄弱兴趣缺乏,部分学员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如何促进前者实践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加强后者综合素质,制作高水平实践作品,给教员在提供选题建议、实地指导时思考。教员在活动中以学员为本,因材施教,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实践及指导的水平。
另外,指导过程促进了学员与教员的交流,也有效增进了师生情谊,从而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能更好的发挥教员的客观影响力和学员主观能动性。
3.3 形成良好的学科文化传承氛围
“成长孵化”活动对良好学科文化传承氛围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活动开展期间,组委会教员、学员积极展开宣传,参与活动学员的作品制作过程本身对其他年级、专业的学员亦是一种无形的宣传与感染,营造了更加浓厚的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扩大了学科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此项活动非短时见效的收益性工作,其开展需要长期投入,但通过每一届活动的积累与传承,相信活动本身、项目素材、优秀作品等将形成学科传统,极大提高学员的学科认同感和专业自豪感。
学员是学科发展的源泉与基石,学员素质关乎学科建设的质量。与其息息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其中适应学科特点及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教育实践模式都是在尝试与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改进。本院“成长孵化”活动是在学员教育实践模式上的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以期通过孵化式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科内低年级学员的专业知识、探索精神、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产生一个“孵化”作用,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与现有模式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曲度阶梯式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思考与探索,对下一步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1] 王 伟,孟祥贵,安 寅.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4):144-146.
[2] 董 欣.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42-144.
[3] 陈穗丽.大学研究院开展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实践与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44-46.
[4] 初汉芳,朱燕空.大学生孵化园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48-50.
[5] 宋海虹,杨富琴. 阶梯式创新教育实践模式探索[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6):109-110.
[6] 蔡黄菊,秦敏锐,赵华绒,等.高校基础化学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1):180-183.
[7] 赵建华.高校实验教学目标探析[J].高教探索,2012(4):71-73.
[8] 覃以威.开放式创新型物理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227-229.
[9] 李 坤,史永红.创新性人才培养实验室开放体系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58-261.
[10] 王光明,张 玘.测控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3):106-108.
[11] 姚汝亮,韩启龙,周 伟,等.军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问题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5,4(2):149-150.
[12] 张令朝,朱海燕,谢林明,等.高效转型期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就业能力孵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227-229.
[13] 王 伟,孟祥贵,安 寅.基于工程教育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172-173.
[14] 王 伟,孟祥贵,王光明,等.CDIO模式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216-218.
[15] 胡佳飞,孟祥贵,李苑青,等.深化“协同创新”构建军队院校开放共享实验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45-47.
Innovating "Incubation" Practice Mode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Quality
QIUXiao-tian,MENGXiang-gui,WANGWei
(College of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In order to better achieve the "two highlands" that Chairman Xi expected to authors' university,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further, the paper proposes innovative "incubation" education practice mod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practice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guiding principle, development form,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 of the "Growth and Incubation" practice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se are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 for colleges.
growth and incubation; innovative education; practical ability
2015-05-21
邱晓天(1989-),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实验教学与管理。Tel.:13974851938;E-mail:qiuxtnudt@sina.com
G 642
A
1006-7167(2016)05-02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