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兵丽, 郑长涛, 戴克林
(三明学院 教务处, 福建 三明 365004)
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龚兵丽, 郑长涛, 戴克林
(三明学院 教务处, 福建 三明 365004)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科学评价是高校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实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深入分析并阐述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赋予基地的新功能以及当前基地无法承载高校转型发展需求现状,在确定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基地综合效益,实现基地可持续发展。
地方高校; 实践教学基地; 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是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工难主要矛盾的有效方法。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1]
“应用型本科要求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地方高校借助转型发展机遇,大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强化实践教学是关键,而实践教学基地则是承载这项任务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3]。如何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适应新形势下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更好地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载体是地方高校当前实践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对基地进行科学的评价是提高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它不仅可以及时反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发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的不足,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推动基地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类型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而应用技术大学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任。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实践场所,除了保障学生见习、实习需求外,又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对于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1 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能够达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和要求。[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了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应用技术大学在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同时,应加强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协同创新机制,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4]。高校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紧密合作的重点产业技术积累的创新平台;同时,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步伐,对接产业链组建专业集群,实现专业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深入融合到产业链的价值创造中[5]。通过专业来推动产业需求、岗位需求、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推动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促进了专业、产业、职业紧密对接,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提升同步运行,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常态”。
1.2 加强“双师”队伍培养
定位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地方高校,教师实践能力普遍偏低,具有专业从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匮乏,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极不合理。全面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6]。国家已提出要“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鼓励高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已建有与学科专业对接的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可通过建立教师在社会、企业践习的机制,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即定期派遣教师通过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参与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式深入企业进行实务操作和实践技能培训;同时聘请企业、行业协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一定专业素养的技术骨干、专家学者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基地资源更有效的利用[7]。
1.3 切实推进第二课堂发展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开展的、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它是高校个性化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实力的重要平台。”[8]第二课堂因其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主动参与的特点,在强化实践教学方面具有独特性,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显著,有利于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就业能力的拓展,增强社会竞争力,在本质上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把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教学环节的基础设施来建设,把实践教学基地作为第二课堂,依托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和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工作、胜任新的工作。”[9]这样不仅打破了第二课堂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缺乏、活动经费投入不足的局限,也为第二课堂活动提供新载体,切实推进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发展。
近年来,地方高校经历了规格升本到内涵建设时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基地设施建设在数量规模、运营管理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的限制,基地的建设仍跟不上招生规模和新开专业的增加速度,实践教学基地一直处于“相对够用”的状态。面临着战略转型的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基地功能单一,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够深入
就目前而言,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仅用于毕业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在就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作用则直接被忽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中指出,“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使地方本科院校没有或失去了行业背景。”这些地方高校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较弱,不能为地方政府或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技术力量;而地方政府也只是在政策上倡导,缺乏相应的法规和具体的实施细则,没有发挥其在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10]。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积极性缺乏,两者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直接影响着地方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2.2 专业实践能力低,师资队伍建设“重理论、轻实践”
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引进人才方面过多限制,结果导致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被拒之高校门外,而那些名校毕业的高学历应届生涌入高校。这些青年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没有实践经历,学校在制度层面上也不能有效地引导青年教师进行必要的企业实践,导致这些教师的实践教学知识体系与企业的生产实际严重脱钩,不了解生产流程,在实践教学中无法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
2.3 忽略过程管理,实践教学考核“重形式,轻结果”
受地方高校领导长期“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思想的影响,高校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不重视,学生出去实习大多是做些杂活或是以参观的形式到生产线上走一圈,无法融入企业。而对实习结果的考核,也没有健全的考核标准,大多数高校只要求递交一份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的实习证明,忽略了实习过程的管理。这种“放羊式”的管理模式造成了学生对实习结果的考核不关注,基地也只注重实习形式,而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和考核,从而也忽略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意义和目的。
2.4 评价机制不完善,基地评价形同虚设
“由于目前没有对实习基地的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高等学校和大学生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容易仅仅注重实习基地的外部因素。”[11]例如,大多数地方高校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看成面子工程,重视挂牌、签约等程序性活动,对基地建设管理缺乏思考,基地管理制度不完善,基地评价制度更是无从谈起。虽然有部分高校逐步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但评价工作大多处于摸索状态,存在基地评价指标可操作性不强、评价要素不标准、评价措施不合理等问题,难以适应转型时期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发展。
3.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正如德鲁克所言,无法评价就无法管理。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大多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因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在满足客观性与主观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选取的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符合基地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主观臆断,必须科学、客观、真实地度量和反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现程度[12]。
(2) 导向性原则。在充分考虑基地实际情况和保护特色的同时,对基地建设进行有效的引导,有利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推动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确定,应充分体现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导向性,要有利于引导基地围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开展教学,并以此来检查和监督实践教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 可操作性原则。为了保障评价过程能按预定的程序和操作规范执行,便于参评人员的使用,在构建实践教学基地评价体系时要提高可操作性。一方面指标体系应简单、易行,且尽可能给出量化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考虑评价因子的可评判性和真实性。
(4) 共享性原则。在构建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各地方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共性,如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等方面是一致的,便于各高校之间进行交流和借鉴,推动实践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2 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特点,以考评为目的,从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双师”队伍培养和推动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基地社会经济效益,建立以学生、企业、学校和社会满意度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4.1 评估实施
实践教学基地考评采用基地自评和学校评估两级评估制度。每年,由二级学院负责组织实施本学院基地自评工作,按照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项目进行自评记分,并向校实践教学管理部门提交自评报告;校实践教学管理部门成立专家组通过考察、听取汇报等形式对全校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学校择优推选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方面综合实力较强的基地,建立校级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并通过建立基地准入与退出机制,对不合格的基地限期整改或予以撤销。
4.2 预期成效
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的实施,不仅为现有基地建设指明方向,也为今后基地投资建设提供重要依据[13],预期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取得成效:
(1) 完善基地管理机制。通过校企互动,协调完善基地管理机制,以互惠双赢,资源共享,队伍共建为合作目标,吸引企业主动参与学校专业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加强产教融合的规范管理,形成以学生、企业、学校和社会满意度为核心的基地评价体系[14]。
表1 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分值100)
(2) 提高基地综合效益。在保障实践教学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实践教学基地应为地方高校教师提供挂职锻炼、主动吸纳优秀毕业生等;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同时,拓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功能,极大地提高基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基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基地的综合效益。
(3) 实现基地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基地是地方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和内涵,并最终实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15]。通过评估,各学院应积极主动与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系列合作,校企共同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建立“专班”、项目引进等形式,促成校中企、企中校、校校企、政校企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政产学研多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实现实践教学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基地评价是高校教学评价的重要一环,是对基地进行宏观管理和科学引导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完善,只有充分调动起政府、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协同创新,互利共赢,才能实现社会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1] 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6):11-17.
[2] 赵敏福,聂 丽,姚有峰,等.实验室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等重要基地[J].大学教育,2013(7):70-71.
[3] 佘镜怀.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价体系的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2,16(3):51-56.
[4] 韦文联.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建设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5):43-52.
[5] 林 强,庞康养.校企深化合作 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3(13):61-62.
[6] 李春燕.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4(5):81-84.[7] 胡晓敏.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6):224-227.
[8] 甘 霖,熊建生.“两大课堂”协同育人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2014(4):51-52.
[9] 黎月玲,袁式亮.谈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问题[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30(4):124-127.
[10] 王永斌,邵 杰,伍亚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210-212.
[11] 魏德才.论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制度创新[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27(1):165-168.
[12] 柴 娟,郑 艳,陈 锋.校外实习基地评价指标和评估模型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349-354.
[13] 惠记庄,张 雷,孙德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评价指标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11-14.
[14] 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 47-49.
[15] 郭奇斌,樊文斌,王怀栋,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实践教学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53-5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Local Universities’ Practice Teaching Bases
GONGBing-li,ZHENGChang-tao,DAIKe-lin
(Department of Academic Affairs,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365004, China)
Practice teaching base is an important site for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base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university’s practice teaching and means to realize macro-management. The paper state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practice teaching ba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ppli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firming this evaluation choic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hould be built up. Carrying out and perfecting this system can improve the base’s comprehensive benefits, and realiz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base.
local universities; practice teaching bas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2015-08-24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FJJKCGZ14-020)
龚兵丽(1984-),女,福建霞浦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Tel.:18759703220; E-mail:59814461@qq.com
G 640; G 642.44
A
1006-7167(2016)05-01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