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6-12-06 06:29
关键词:产业园文化发展

李 沫 彦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00)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李 沫 彦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00)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逐步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进行论述,结合相关文献介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地位,并对加快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产业标准;发展措施

1 背景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和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革新,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不断改变和提高。简单地说,我们获得“精神粮食”越来越容易,“文化口味”也越来越挑剔,因此,对已有文化产品简单地再生产和复制已经无法产生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在这种背景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创意产业便初露头角。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最先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的相关概念和发展计划。自此,“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地被世界各国接受,对各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产业之一,被公认为是21世纪的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在中国,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21世纪初,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提高文化软实力”国家战略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中国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引下,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迅猛,北京、上海可谓是得风气之先,而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城市的政府也相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设立了长期规划。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确立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第三产业支柱的目标。得益于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最初侧重于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创造性重塑,对传统或者特色文化的核心内涵进行解构和再诠释,以设计行业、媒体及广告行业、休闲旅游行业等为主,近年来逐渐形成以“文化”和“创意”作为特征,以“产业”作为根本属性,提供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知识产权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强融合性现代产业。

2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状况

2.1 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战略之一,并提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大目标。在中国经济转型的浪潮中,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被相关学者认为是提升中国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重要工具[1]。随着政策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科学定义和产业规划变得尤为重要。开始阶段,国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未有统一的意见。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一切以文化创造力为核心生产力的新兴产业,包括广播影视、音像、传媒、表演艺术、工艺设计、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行业;而狭义的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具备文化和创意思维的艺术设计行业。

在文化创意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研究者们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萌生在任何科学技术和文化资源的应用领域。通过充分的个性化创造过程,生产、复制以及传播各种各样以文化内容为主要核心的商品,使其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进行有效的融合,进而形成从文化产品到文化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在定义界定上角度虽有不同,但外延(例如产业结构)非常相似。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文化元素的创意和创新,经过高科技和智力的加工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形成的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潜力的产业”,这是目前受到较多认同的定义[2]。

目前,各地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划分不尽相同。总体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均出现一个共同的趋势: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广泛融合性,适用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进行统一规划发展。例如北京、上海较早地为文化创意产业制定分类标准和产业发展规划(见表2),设立产业扶持资金,探索特色发展模式,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工作重点予以推进,催生出北京798艺术区、上海八号桥创意园区等一大批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化创意产业园区。可见,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划定不必千篇一律,应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环境、优势产业等因素相结合,方能真正释放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

2.2 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地位

2006年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布局,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这是首次从中央政府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规划布局,反映出我国政府对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第三产业支柱的决心,这也显示出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表1 北京、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一览表

在2007—2010年世界经济正经历金融危机的阵痛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显露出巨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地位不断攀升,尤其是在各中心城市,因为产业集聚效应,使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其他产业的优势协同发展,增长速度令人瞩目,按国际标准核算,产业增加值超过区域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6%,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关文献显示[3],2004—2010年期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由3 440亿元增长至11 052亿元,年平均增速为23.28%,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5%提升至2.75%。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越来越快,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高附加值产业开始呈现跨越式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2015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7 235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1%,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4.6个百分点 ,在2014年增长12.2%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增速远高于同期GDP增长,呈快速增长态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突显,已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4],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7%,为历史新高。这表明,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地位日趋重要,对第三产业的贡献逐年增大,具备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巨大潜力。

3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3.1 文化创意产业标准化进程滞后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发展前景广阔,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予以重视,纷纷为其制订相应的产业分类标准、发展规划、统计口径等。这也带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内涵、外延等界定含糊不清的弊端。国家统计局2004年出台、2012年重新修订的《文化及其相关产业标准》依据的是文化产业链条的逻辑顺序排列,文化创意被指定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其中一类,限制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范围,未能体现文化、创意、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特征。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产业结构的划分也纷纷不一。例如北京、上海等地直接把原有统计口径中的“文化产业”改为“文化创意产业”,天津等地将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并列提出。各种各样的地方标准虽然能够反映出地方特色,但是干扰了各省市统计数据的横向比对,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影响了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和制定,需要有关方面给予足够重视。

3.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活力不足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完整产业链的重要载体和现实基础。根据经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中心产生辐射效应、促进特色文化资源和其他产业的碰撞,对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基础性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自上海、北京两地最早发展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来,各地纷纷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来推动产业发展。综观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几座城市,都拥有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区作为发展特色。如北京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基地,以影视传媒、互联网、艺术展览等为特色内容;上海的主要园区有田子坊、M50等,代表了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时尚消费创意等方向;其他城市如广州的天河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基地、从化动漫产业园,代表的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动漫文化创意产业;杭州、南京、成都也有各具特色的西湖创意谷、南京石城现代艺术创意园、成都画意村等园区,可谓是文化创意产业和当地优势资源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优秀范例。

但是,过去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主要是由各级政府进行主导和推动,社会资本和民间团体只是充当被动和次要的角色,因此在园区的多样性、创新性等方面显得活力不足。如何改善这个现状,使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迸发出更大活力,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3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口较大

人才资源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针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现状,许多研究者均认为存在着数量缺口、专业不对称、视野狭窄等问题。例如,王刚、牛维麟、杨伟国(2016)在《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素质模型研究》一文[6]中认为,目前,国内乃至全世界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我国的创意产业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缺乏是个很明显的现象,尤其是创意人才培养机制和素质评价等内容尚未取得共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4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标准化进程,鼓励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创立产业标准

标准化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需求,历史经验表明,标准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助推器。因此,制订文化创意产业标准化是摆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面前的战略任务,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由途径。一般而言,产业发展遵循着“自由发展—商业(技术)联盟”的途径,当一个产业出现较为强大的商业(技术)联盟时,往往就会催生出产业标准。这就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标准化提供了一条发展思路:由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制订政策对重点企业予以扶持,鼓励其申请国内外相关专利,通过培育产业商业(技术)联盟为各类企业进行技术标准创新树立典范,最终完成整个产业的标准化。

4.2 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为其注入科技创新、社会资本等动力源泉

综合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一般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方式,需要和科技创新同步。以美国迪士尼公司为例,其获得高速发展得益于与硅谷的合作,迪士尼景区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机交互等先进科技手段和迪士尼动漫形象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世界级旅游景区。而近年来,硅谷本身的创意产业发展也势头迅猛[7]。鉴于此,我国在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同时,应考虑与高新产业的联动发展,采取措施使两者互相支持、衔接,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科技创新动力。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具有创意经济、创新经济的特点。例如在美国,文化创意企业多数表现形态是中小微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经济。因此,各级政府也应该出台政策,鼓励各类民营经济投入文化创意产业,充分激活民间资本的力量,发挥社会的力量来发展文化产业。

4.3 释放社会各类人才的创造力和活力,为文化创意产业引入源头活水

为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业人才的缺口问题,各地政府都推出相应的政策,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依据高校或者科研院所设立产学研基地,培育本土人才;二是筑巢引凤,从海内外吸纳优秀人才;三是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从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跟踪培育、园区软硬件配套等方面采取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围绕产业发展所需的领军人才或高端人才所制订的,在一定范围内能起到效果。但不可忽略的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门槛实际上不必设置过高,应广纳贤才,使具有一技之长、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奇思妙想等背景因素的人员均能参与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各级政府能够搭建好产业发展平台和基础环境,释放社会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依法保护文化创意项目的知识产权和成果,就能从社会大众中获得更加广泛持久的创造力。

[1]俞鹰.艺术设计教育在创意产业中的角色——以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5):63—66.

[2]吴祐昕.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3]张蔷.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8):1 227—1 23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殷国俊解读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有关数据[EB/OL].http://www.stats.gov.cn/,2016.

[5]谭玲,华鹰.对文化创意产业标准化战略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112—118.

[6]王刚,牛维麟,杨伟国.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素质模型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2).

[7]杜万坤,王育宝.科技创新与科技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3):41—46.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6.018

2016-09-09

李沫彦(1986—),男,广东汕头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跨文化交际。

G124

A

1674-6341(2016)06-0045-03

猜你喜欢
产业园文化发展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