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萍,曾 静,雷若欣
(巢湖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酒店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对接
吴 萍,曾 静,雷若欣
(巢湖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酒店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以“3+1”嫁接型为主流,国内合作方院校目前均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国外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瑞士洛桑”与“美国康奈尔”模式为典型,我国则采用“平台+模块”模式。为了实现中外教学模式的对接,应兼顾中外双方,优化课程设置,语言类课程与专业课程并重,开展渐进式双语教学,并将微课引入双语教学,以行业英语运用能力为准绳,建立中外融合型与连贯性强的课程体系结构;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将教学与考核融为一体,组织项目教学,实现课程模块间的联动;以“外语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型、应用型、创新型”。
中外合作办学;酒店管理;课程体系;双语教学;微课
酒店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酒店管理作为一门专业,还是相对年轻的,尤其是在中国。1893年,酒店管理随着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创建而诞生;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开创酒店管理专业专科教育;1984年,广州大学建立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更是一个新生事物,伴随着改革开放而生,20世纪90年代初崭露头角,后来陆续出现在全国各地,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多元化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酒店业一直致力于与国际接轨,但酒店管理作为一门涉外程度高、实践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却很滞后,直至2002年,第一个合作项目于南京诞生——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与澳大利亚威廉·安格里斯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举办酒店管理专业专科教育。在此后的10多年内,酒店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集中在专科层次,迄今累计达41个办学项目。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始于2012年——天津商业大学率先与美国迈阿密的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合作,后来陆续有7所二本院校加入此专业合作办学队列,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举办此专业本科教育的均为地方应用型高校。
中外合作办学在20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3种模式:融合性、松散型与嫁接型。酒店专业以“嫁接型”合作办学为主流,这也是目前我国旅游类院校与国外合作时采用的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嫁接型合作办学是指双方院校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互认各自开设的课程,互派教师授课,学生修满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文凭[1]。酒店专业嫁接型合作办学以“2+1”(专科层次)、“3+1”(本科层次)居大多数,学生最后一年到国外学校就读,直接进入国外大学的三年级或四年级,这种模式亦称为“双校园”模式,成本相对较低,本文研究的特指此类“3+1”嫁接型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外双方教育体系与教学实践的交流融合,可促进国内高校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酒店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目标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模式,为中国酒店业培养国际型人才,既不能完全照搬国外酒店管理教育模式,也不能沿用原有的教学模式,而应建立适应中国酒店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有两种主流模式,即“瑞士洛桑”与“美国康奈尔”模式,洛桑的课程体系完全按照酒店职业经理人的成长路径来设计,采取“校店合一,工学结合”模式,课程设置专而精[2],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瑞士“洛桑模式”课程体系
康奈尔的课程体系为层级模块式,采取“宽口径,厚基础”模式,内核为培养酒店职业经理人设置,外核为培养酒店技术人员设置,外延为培养从事酒店相关产业者设置,课程体系呈发散辐射型,课程分类精细,总量丰富,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自由度高,就业去向广[3],其框架如图2所示。
我国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采用“平台+模块”模式,这种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以“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为主,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课的应用程度不高,辐射不够广,拓展创新和能力培养的课程课时不足,实践课时偏少,课程设置层次虽然较多,但并没有凸显酒店管理的专业特点,选修课过少,学生可选择的余地小,获取知识比较被动,不利于多样化能力的培养,如图3所示。
图2 美国“康奈尔模式”课程体系
图3 中国“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中外合作双方课程体系对接有难度,因为双方课程体系的侧重点不同,中方以理论知识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层次性与系统性强,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外方则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应用性与实操性强,注重知识的运用、拓展和创造。鉴于双方教学理念的差异,既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又要结合我国酒店专业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外方课程体系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取长补短,对两种教育模式进行优势结合,设置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
(一)建立中外融合型与连贯性强的课程体系结构
中方的课程体系结构呈“金字塔”型,公共必修课和通识教育必修课占据了塔基部分,专业任选课与实践课位于塔顶,专业核心课程位于塔的中间,在“金字塔”型的课程结构中,专业任选课与实践课所占比例过小,这与酒店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与应用能力要求脱节较大。因此,应作相应调整,拓平塔尖,收缩塔底,使课程结构呈“梯形”或“矩形”, 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相关学科课程为延伸的课程体系结构,即精简有重复度的公共课与基础课,适度增加专业任选课,如设置酒店公关营销策划、酒店文秘、酒店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酒店案例分析等课程,为学生的专业方向、兴趣、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同时加大实践课比重,突出应用型特点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外合作班中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国内就业,因此,应该根据国内与省内具体情况来开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酒店业市场、当今酒店业课题、酒店行规与策略等课程。同时应该尽量保证中外双方课程前后衔接得当,并避免内容出现重复或交叉,因此要对课程体系、课程大纲进行全面梳理,整合相关课程,借鉴外方高校专业课程的合理内容,在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授课上同国际接轨。
(二)结合院情、行情,优化课程设置
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大多是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基本上是在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的基础上开设的,而旅游管理又脱胎于地理、经济、管理、历史、外语、中文等传统学科,有着特殊的师资背景,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酒店课程设置与旅游管理课程的区分度过小,二是课程内容重叠现象严重,某些课程的内容有明显的拼装痕迹,课程内容更新缓慢。而国外院校课程设置重视学科与行业的密切结合,特别强调要不断追踪行业领域的最新趋势并根据发展变化来不断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所以中方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既要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兼顾原有学科和师资状况来设置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课程体系,同时也应与时俱进,紧密契合酒店行业的新形势,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与行业发展整合课程,淘汰一批大而全的旧课程,新设一批专而精的新课程,加大专业课与选修课的比重,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国外合作方高校及国际酒店接轨,动态修订课程体系设置,向“国际型”酒店人才方向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较强的创新意识,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酒店业对专业人才发展的需求。
(三)语言类课程与专业课程并重,开展渐进式双语教学
1.优化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办学的外方一般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所以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英语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至关重要。酒店业是涉外服务型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即是英语运用能力,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注重英语考级而忽略口语训练,造成学生普遍英语交际能力低,应用技能严重不足。因此急需改革基础英语教学内容,以能力教学为主,即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对于酒店管理中外合作班,重点加强听、说能力,大一至大二的四个学期延请外教来校开设口语课,培养国际沟通能力,同时开设酒店情景英语、商务英语等行业英语课程,让学生重点掌握酒店英语中的核心专业术语,并学习规范的酒店口语与书面行文,如在实际的工作中处理英文商务信函、运用英语解决外籍宾客投诉等,并为以后的专业双语及全英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采用渐进式双语教学,逐步过渡到全英语授课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域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双语教学尤为重要,但酒店管理中外合作的院校基本为地方应用型二本学校,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不高,难以实施全英文授课,只能逐步导入双语教学。起初的课堂教学中英语的信息量应较少,以汉语为主,逐步渗透英语,每门专业课都要参入少许英文,课件可采用英文书写标题与专业术语,师生沟通用汉英夹杂方式,以此来进行英语的渗透,逐步向“汉英并重,有机整合”过渡,按照双语教学中参入英语元素的多少[4],可将教学划分为如图4所示的四个阶段。
3.中外教师合作,双语教学与微课教学有机融合
目前合作项目中,一般在大二开始陆续引进外方专业课程,并由外方教师来国内进行全英文教授,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存在几个弊端:教学成本过高,授课时间过于集中,师生存在较大的语言沟通障碍。如果将微课教学与双语教学、中方教师与外方教师进行有机融合,可以有效解决以上几个问题,即将专业课中的核心内容制成主讲的微课视频,再由中方教师在课堂上予以辅助讲解,可大大降低双语教学的门槛,学生既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又能更有效地吸收专业知识,而且英语的听力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在制作微课视频过程中,中方教师应与外方教师密切沟通,针对本校合作班学生的英文水平和专业基础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授课内容与语言组织。一旦制作成功,在以后每届合作班中可重复使用,能大大降低教学成本。这种外教全英文微课视频与中方教师的双语授课结合,不仅可以取外籍教师之长,促进双方教师的合作与交流,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使双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4 渐进式双语教学
国外酒店专业办学理念最突出的就是“产教结合”,教学、研究与实践结合度高,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校企合作紧密,而且很多院校校企合一,校内设有对外营业的酒店,部分学校虽没有开设酒店,但在校内都具备真实的餐厅、酒吧、厨房、客房,学生烹饪菜肴、调制酒水,然后按成本价销售给校内师生并提供服务。在第四学期到高星级酒店进行为期半年的带薪实习,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兼具综合性、行业定向性与创新性[5]。而我国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时不够,行业技能技巧内容不足,能力与素质培养过程不多[6]。中方院校应以合作办学项目开展为契机,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环节的设置,积极开展以酒店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探索。
(一)开展校内的仿真实训,细化实训模块
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大都为服务技能型课程,操作性很强,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我国酒店院校目前根本不具备外方高校“店校合一”的实践条件,仅能具备酒店综合模拟实训室,包括餐饮、前厅、酒吧、客房实训室。围绕现代酒店管理与服务要求,将全部实验内容优化组合,进行多元化探索,可分解细化为各个子项目,诸如酒店礼仪、客房预定、总台接待、总台收银、中式铺床、西式铺床、专职管家服务、中餐摆台、西餐摆台、中餐服务、西餐服务、英式调酒、酒吧服务、茶艺等专题实验。国内本科高校的酒店专业缺少“双师型”教师,因而对此类实训课程,最好能聘请校区周边地区酒店的前台一线管理人员或骨干来辅导学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旅游旺季时,有针对性地分批安排学生到附近酒店兼职,从而起到检验与巩固实训的效果。
(二)加强校企合作,拓展酒店实习基地
我国酒店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存在严重的错位现象,校企合作松散,流于形式。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实习酒店大多集中在远离本省的经济较为发达区域的国内品牌酒店,而与学校所在地区内的酒店及地处大城市的国外品牌酒店少有合作(国外酒店专业实习酒店是多层次的,从区域分布到星级水平。笔者曾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酒店管理系进修半年,该校实习酒店有位于阿斯隆镇的二、三星级酒店,有离校区60多公里的高威市内四、五星级酒店,远则有首都柏林高星级酒店。该校的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就安排在镇上的小酒店内,酒店认知见习安排在高威市的酒店)。这种情况可导致两个弊端:一是学生的平时实训只能集中于本校实验室,并且酒店认知见习难以开展;二是学生不能体验国际酒店管理模式,无法形成国际化视野,而中外合作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国际酒店职业经理人”。鉴于以上情况,应该拓展酒店实习基地,与学校周边地区的酒店及国际著名酒店集团品牌管理的酒店都要建立合作关系,一是可以便利平时的实训与酒店认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二是可以为学生提供在国际酒店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毕业之前适应一流国际酒店的工作环境,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出国深造发展的无缝对接。
(三)构建层级递进式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3年的教育过程中,如图5所示。
图5 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酒店认知见习:入门阶段,培养学生对酒店行业的感性认识。
暑期自主实习:自我提升阶段,经过一年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后,鼓励学生利用近两个月的暑期自主选择酒店或餐饮企业兼职打工,培养服务意识,积累酒店行业内的历练。
校内仿真实训:专业技能训练阶段,主要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厅、酒吧等实操技能。
寒假调研实践:专业理论提升阶段,鼓励学生利用两个寒假,对酒店行业进行调查研究,开展研究性训练,培养学术性视角与思维。
行业竞赛:技能提升阶段,鼓励学生参加国内举办的高校饭店服务技能大赛。
校外实习:酒店综合技能与理论提升阶段,于酒店基层部门各岗位开展实习,综合检验近3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中外教学理念存在很大差异,国外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面向行业”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一般分成两大部分:lecture(授课)与seminar(专题讨论),教师的lecture大概仅占2/5的课时,课堂上只讲授重点内容和基本概念,不是系统地依据具体的某几本教材,而是按照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并布置学生课后要完成大量针对专题的作业与任务,特别强调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与考核者。seminar则是以学生担当主角,占了大约3/5的课时,学生针对预先布置的练习或任务,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于课后分别查阅图书或电子资料、实地调研、撰写报告或策划方案等,然后到课堂上再进行讨论、演练、汇报或展示,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掌握所学内容[7]。而国内高校比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静态接受及教师对知识的灌输,虽然倡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但是由于中国学生自小所受的教育几乎是“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模式,课堂上依然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即使在seminar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大都等着教师给出标准答案。
(一)调整lecture与seminar比例,并与考核挂钩
对于中外合作班的教学,完全采用国外的教学方法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可行,应结合中国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将lecture与seminar比例作些调整,可以在2∶1~3∶2之间,并利用“过程性考核”这个杠杆推动学生主动参与。使教师从原来“满堂灌”中的独奏者转变成“交响乐”中的指挥家,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专题讨论或辩论、情景模拟、调查研究、展示演讲等,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动态教学模式。
(二)组织项目教学,实现课程模块间的联动
项目教学(Project Teaching)法在国外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学生完成特定项目,获得行业实际操作的锻炼,提高学生创造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潜能与团队合作精神[8]。此法尤适用于应用型专业的教学,可以尝试在一个学期中安排2~3次的特定项目的作业,布置一些酒店各部门岗位实际工作中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如模拟安排一次会展、组织一次总台接待、制订一个营销方案或企业策划、撰写一个广告文案或调研报告等等。这些项目往往是综合性任务,需要多个相关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所以同一个课程模块的教师可团队合作进行指导,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出具体要求,限期完成,并安排时间让学生展示成果,共同评价考核学生自主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教学评价体系多元化,注重考核过程化
国内教学评价体系与方法比较单一,相对落后,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确定,而平时成绩取决于课堂出勤率与提问及平时作业,平时成绩区分度不高。而国外的教学评价体系则相对较为合理,不仅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学生的课堂活动表现、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意识等。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可以部分引入国外的考评方式,降低期末考试的权重,加大分阶段考核比例,如图6所示。在每学期开学时,教师即将本课程成绩的构成、各阶段需要考核的知识点、具体考核方法,如实操技能、专题讨论或演讲、团队合作任务、案例分析、调查报告、口语测试等等方式[9]。不同的考试形式也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仅有利于素质教育,而且有利于学生最后一年在国外高校很快适应西方考核模式。
图6 多元化考核体系
通过研究中外合作教学模式,借鉴外方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及评价方法等,利用国外先进的专业教育资源,吸取国外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经验,更新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阈和国际交往能力,重视三个方面的结合,即酒店运营管理技能、实际操作技能以及行业管理技巧与知识,构建以“外语能力与实践能力”双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用渐进式双语课程教学与层级递进式实践课程教学,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型、应用型、创新型”,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方方面面的对接与融合。
[1] 胡善风,程静静,沈科.旅游管理类专业“四位一体”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4,(4):37-39.
[2] 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78-80.
[3] 王文君.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5,(S1):31-36.
[4] 范晓荣,陈平.关于中外合作双语教学的思考——以南昌大学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对外经贸,2013,(9):138-140.
[5] Evangelos Christou, Marianna Sigala.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Education:a Strategy for the 21st Centu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1,(3):325-335.
[6] 罗盛锋,黄燕玲,李泽平.广西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理论+实践双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6,(4):60-68.
[7] Jennifer Churchward, Michael Riley.Tourism Occupations And Education:An Exploration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2,(4):77-86.
[8] Brain King,Bob Mc Kercher,Robert Waryszak.A Comparative Study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Graduates in Australia and Hong Ko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3,(8):409-420.
[9] 黄平.从人才培养目标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6):96-98.
【责任编辑 曹 静】
A Study on the Linking-up of Joint-education of Sino-foreign Institutions in Hospitality
WU Ping,ZENG Jing,LEI Ruo-xin
(College of Tourism Management, Chaohu University, Chaohu 238000, China)
Joint-education of Sino-foreign institutions has been becoming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nternationalized and diversified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re quite different, so a Sino-foreign -blending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optimize the course set-up and conduct a progressive bilingual teaching with the help of micro-lecture by foreign teache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a step-by-step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s also needed to be constructed. An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for combi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and project teaching are discussed.
joint-education of Sino-foreign institutions; hospitality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bilingual teaching, micro-lecture
G642
A
1009-5128(2016)22-0025-08
2016-09-27
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酒店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对接研究与实践(2015jyxm328)
吴萍(1966—),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酒店管理与双语教学研究;雷若欣(1979—),女,河北邢台人,巢湖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酒店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