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忽视的自己

2016-12-06 11:51张安妮,林松,刘警官
现代世界警察 2016年8期
关键词:警官主持人妻子

那个被忽视的自己

主持人:张安妮

专家支持:林松(著名心理学专家、家庭能量调节法创立者,著有《家庭幸福隐形法则》一书)

嘉宾民警:刘警官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心理场。

本期,让我们继续“弥散的紧张情绪”话题。欢迎林松老师,欢迎刘警官。

林松:大家好,我是林松。

主持人:您好,林老师。上一期,我们从实际案例中了解到很多紧张感其实是一种弥散的情绪。同时,我们也知道作为人的自然情绪之一,紧张是人们在面对危险、困难等应激压力事件时的心理反应,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具体来讲,积极的一面是应激情况发生时,大脑发出紧张信号,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肌肉紧绷,让人处在最佳备战状态,从而面对压力、化解压力。

那么,当紧张情绪来临时,我们如何鉴别是“好”的紧张,还是“坏”的紧张?有什么方式可以化解“坏”的而转向“好”的,从而发挥紧张情绪积极的作用?

不好的紧张是那些关乎生理现实纬度和心理纬度生死存亡的紧张,比如灾难、危险、战争、失业、恶性竞争,比如那些在心理层面给自己的自我存在感、价值感带来危机的事件和情境。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紧张中却得不到舒缓,就会影响身心健康。

面对“坏”压力,获得社会关系的支持,提升内在的精神境界,锻炼适应挑战的能力,在心理上和现实中坦然面对,并努力转化给自己造成紧张的环境,就会将“坏”转向“好”。

主持人:好。接下来让我们聆听刘警官有哪些关于“紧张”的困惑,并请林老师解惑。

林松:紧张是面对压力和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如果区分好坏的话,对自己身心健康有益的就可以说是好的紧张,对身心健康消耗的就是不好的紧张。比如,看电影看到扣人心弦的甚至危险的情节后会很紧张,过后却会很愉悦;参加棋牌、打电子游戏、体能运动等竞技活动时也会释放紧张情绪;健康的紧张还有工作中面对的适度挑战等。这些对我们心智和身体都是有好处的。

刘警官:主持人、林老师,你们好!

我是一个有着20多年警龄的“老”警察,现在是局里的中层干部,负责指挥调度和办公室工作。我的岗位,注定要与领导经常打交道,特别是“一把手”局长,我几乎每天都要听取他的工作指示或向他汇报工作。可是,近几年,我发现面对局长时就会特别紧张,很担心自己因哪方面工作没做好而受到了批评。如果是在休息时间接到他的电话,我就更紧张了,心跳加速,生怕自己是不是出了啥纰漏,担心他会不满意。相反,只要局长出差,我就高兴,心里会感到莫名的轻松。

我都是40多岁的人了,还见到领导紧张,说起来也挺不好意思的,不知其他民警是否也有同感,我该如何消除这份紧张,从容地工作?

主持人:刘警官,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情况和生活现状。

刘警官:我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宝”。我还有一个弟弟,我们之间的关系很好。五年前,妻子到邻县工作,周末才回家。我们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儿子,他本来挺黏我的,不过最近不大理我了,更喜欢和他妈交流。儿子从小是跟爷爷奶奶长大的,读小学后了才回到我们的身边。我至今对他都有很深的愧疚,以至于想生个二宝,在亲自抚育二宝的过程中弥补心中亏欠老大的遗憾。

主持人:您和妻子的感情怎么样?

刘警官:其实一直都还不错,我在她眼中是一个对生活没什么太大追求的人。不过,前段时间我俩差点儿出了大事!5月13日,我记得太清楚了!那天是周末,她从邻县回家已经很晚了,我都睡了。当时,也不知她怎么想的,进门摇醒我就开始大喊大叫,我迷迷糊糊的,再一听,竟然是怀疑我有了外遇!还找来一些莫须有的“证据”质问我,大吵大闹。我当然很恼火,没多解释什么。后来,我俩就开始冷战,再后来,就什么也不提了,也算不了了之。

林松:您见到领导就紧张的情绪持续多久了?

刘警官:准确地说,有五年了吧。中途好了一些,但去年换了新领导,这个领导对各项工作要求都很严格,结果,我的紧张感就又来了。实际上,我对自己的岗位还是挺满意,可就是事情太多,很容易出岔子。我就总是提心吊胆,生怕自己出错、单位追责。其实,在生活中,我是标准的乐天派。

林松:领导之前批评过您吗?

刘警官:批评过多次,但总体上还是表扬、肯定得多。

林松:您的父母对您要求高吗?

刘警官:当然高!其实,说自己是父母的“掌中宝”,也是相对的。主要是因为我排行老大,加上读书时的成绩又不错,他们对我的期望就高于弟弟,希望我能跳出农门。而且,他们在期望我好好学习的同时,也会安排我做一堆的农活,还要求必须按时完成。

林松:您的父母对您一直有所期待。换句话讲,您从小是背负着家族使命的。

刘警官:还真是这样。小时候,我单纯地认为父母是希望我成为弟弟的榜样。没想到,我后来竟成了同村所有比我小的孩子和同龄人的榜样——这是我多年后听村里老人说的。

林松:您现在觉得自己完成父母的期待了吗?

刘警官:完成了!不仅跳出了农门,人民警察的身份也一直让我颇具职业荣誉感。很多同村人都特别羡慕我、羡慕我的父母。

林松:那您觉得父母现在对您认可吗?

刘警官:很认可啊。我母亲没什么文化,父亲也只是读过初中,曾在中学做事。如今,他们依然在鼓励我要不断进步!

主持人、林老师,我还想跟你们分享一个秘密!

主持人、林松:好,请讲。

刘警官:自从5月13日妻子跟我吵了一架,冷战了一段时间后,她竟然主动跟我和好了,我俩也都对那次吵架避而不谈。她也终于答应了我的要求——生二宝!她之前可一直都不同意呢!生二宝其实也是我父母的愿望。

其实,那天跟妻子吵架,我自认肯定有不对的地方。以前我几乎不看电影,最近这一个多月,只要有空,我就陪她去看电影。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我其实特别想对妻子好,她答应生二宝,我非常感激她……

林松:您做得特别好!妻子先前之所以对您误会了,是因为她被您忽视了。建议您保持现在与妻子相处的状态,多与她沟通,多关注妻子的内在需求,增进二人感情。

主持人:林老师,关于刘警官见到领导就紧张的情绪问题,与他的夫妻关系有直接联系吗?心理学上是不是有这样的说法:与领导的关系对应的是与父母的关系?

林松:从家庭能量系统的角度讲,在单位,领导的角色就相当于家中父亲的角色。“掌中宝”也分多种类型,其中之一就是被父母寄予了颇高的期望。显然,刘警官在此是将原生家庭的关系移情到工作单位了。

主持人:林老师,请您详细地解释一下“移情”这个概念。

林松:“移情”是精神分析中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客体关系反应的重复,为的是让受挫或受创的情绪体验寻找相关机会以获得满足。

在家庭能量系统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剧本”和一个“放映机”。刘警官的“剧本”就是父母对他的要求和期待一直都很高,同时十分疼爱他。他一直努力在做父母期待中的那个儿子,但却忽略了真实的自己的感受。在“放映机”前,一个是客体现实,一个是心理现实。对刘警官来说,客体现实是虽然领导的要求很高,且多次批评他,但“总体上还是表扬、肯定得多”,这就证明领导对他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刘警官的心理现实依旧是童年的感受:如果自己不够好,成绩落后或农活没做完,不仅父母会不开心、不满意、失望,他也成不了弟弟的榜样,等等。现在,刘警官就把这种自责和焦虑的体验带到了工作中:领导是父母,同事是弟弟,他不能落后甚至犯错,因为他必须成为同事们(弟弟)的榜样。

主持人:刘警官见领导时的紧张情绪,其实是源自父母的期待,和他自己在这个期待下一直如履薄冰的感受?

林松:对!见到领导就紧张,其实就是一种怕——怕领导不满意——实际就是怕父母不满意。

主持人:那刘警官现在要怎么做,才能缓解或消除这份紧张?

林松:领导要求高,不代表会“不满意”。“不满意”只是刘警官自己的解读。

建议刘警官与自己内在的小孩(也就是那个感受还停留在小时候、依然肩负家族使命的自己)进行一个对话,肯定这个小孩:“你的使命已经完成了,而且做得很好!现在,你在工作单位可以相对放松得工作,不必太紧张。领导就是领导,不是父母。领导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也不是只针对你一个人的,你更无需做所有同事的榜样。你就是你。”

这段话会释放刘警官的紧张情绪。在现实中,他已经完成了父母的期待,这段话是他心理上的成人礼。

插图/M.M.L

主持人:刘警官的紧张是不是也算一种弥散的情绪?

林松:是的。在把这个紧张具象化之后,发现它是源自刘警官童年的感受,源自他的父母。事实上,他已经完成了父母的期待,父母也很满意。现在,刘警官要做的就是认识到这一点,分清领导就是领导,把“移情”到领导身上的体验还原到父母身上,给自己的这段童年感受画一个句号。同时,肯定现在的自己。

主持人:林老师,那让我们再回到前面看一下刘警官的夫妻关系。他说妻子终于答应生二宝了,而这也是父母的愿望。

我的感觉是,这相当于刘警官又完成了一项家族使命!同时,我也看到这是他妻子的妥协,希望借此修复与刘警官的关系。

林松:妻子对刘警官的怀疑,事实上也是一种紧张情绪,她很焦虑、多疑。因为她被丈夫忽略了,她是没有安全感的。在她看来,答应丈夫的请求,再生一个孩子,就能找回安全感。

主持人:童年时被父母寄予高期望、现在见到领导很紧张,以及刘警官现在的家庭关系,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林松:当然有。

在刘警官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关注的其实是期待中的那个儿子,忽略了真实的这个儿子,以及儿子的需求。作为刘警官本人,真实的那个自己是没有存在感的,取而代之的是“跳出农门”“上进”“榜样”。因此,成年后的刘警官在其亲密关系中,就习惯性地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忽略了妻子的感性需求,这就导致他的妻子没安全感,甚至怀疑他出轨。

从刘警官和妻子的现状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在是匮乏爱与被关注的,那个感性的自己和真实的内心需求都被忽略了。因此,刘警官一直希望再生一个孩子,这其实是“让我再爱一次”的呼唤,是他自己内心那个被忽视的自己的呼唤。从潜意识里,他希望从第二个孩子的养育中疗愈自己。

因此,建议刘警官要多关注、陪伴妻子和儿子,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同时,要关照自己的内心感受,做真实的自己。

主持人:看得出刘警官受原生家庭影响颇大。请问林老师,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是否可以自我觉察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我指的是因原生家庭所受的心理创伤,并去疗愈它?

林松:心理师或家庭治疗师会关注原生家庭对人的塑造与影响,并帮助每一个来访者。作为普通人,当我们开始愿意认识、了解自己的内心,并关注心灵的时候,自我成长就开始了。从家庭能量的视角看,我们每个人都会承接来自父亲母亲先辈的心理动力,其中包括家族的课题(创伤)与礼物(能力与资源)。一般来说,心理创伤是通过情绪呈现出来的,比如,刘警官通过自己的一个苦恼可以回溯来自童年、来自家族动力的模式。这个模式我们称为“心灵剧本”。了解它是疗愈的第一步。每个人内心会有多个不同的人格角色和不同的剧本,当我们知道潜意识中剧本的力量在支配、影响自己的时候,疗愈就发生了。我们也可以改变这个动力,从而修复、治愈创伤,就像刘警官开始关注剧本中那个被忽视的自己(孩童和妻子),开始肯定那个被期待的自己,不再对严格的长辈心怀愧疚和恐慌,从角色中蜕变,属于他的这个剧本就开始发生转化与发展。而对他个人而言,这个影响是深远的。

主持人:您刚才建议刘警官与自己内在的小孩进行一个对话。请问这个“内在小孩”是谁?是那个“真实的自己”,还是童年的自己?

林松:内在小孩实际上是我们潜意识中留下的童年经验与印记。因为这些鲜活的记忆留存在我们的无意识中,存于内心里,所以我们称为“内在的小孩”。虽然,我们是成人,但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童年时孩童的自己。同时,这个孩童也是一个心理象征——象征着生命力、新生、潜能和无限可能。

在本觉家庭能量的视角,内在小孩是一个人格角色。他(她)是我们生命之初的体验,每个家庭剧本的环境所影响的孩童都有不同的内心体验,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健康的内在孩童角色有一颗好奇而简单的童心,充满创造力、升扬动力和无限可能。当我们了解到内心受伤、受挫的童年经验(受伤的、孤独的小孩)还在对自己产生影响时,我们可以链接这个孩子角色,疗愈他(她)。

主持人:看来,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期待林老师再次做客心理场与我们聊聊“童年的秘密”。

感谢林老师的精彩解析和刘警官的参与。

下一期心理场,不见不散。

猜你喜欢
警官主持人妻子
不翼而飞的青花瓷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猫警官抓小偷
主持人语
兔子警官抓小偷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布克警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