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对策研究

2016-12-06 12:07:51高伟志
长江丛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少数民族民族

高伟志

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对策研究

高伟志

近年来,在国内外,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逐渐成为了各大院校及少数民族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能为进一步改善民族政策,尤其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少数民族大学生既分散的分布于各普通高校,又相对集中地存在于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中。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场所,我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较多欠缺,而且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没有足够认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 适应能力 高校对策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含义

对于适应的问题,历来就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有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表述的,如孙青山在《论青年心理不适应问题》一文中认为适应是指个体心理状态同客观环境基本达到协调一致的状态。也有从社会学角度表述的,如甘永祥在《青年社会学》一书中把适应分为无意适应和有意适应。认为无意适应是指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受了别人的教化和社会的熏陶,参与了社会化过程。有意适应主要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自身,以适应社会。

对于适应能力问题,许多专家从人才学角度进行了研究,如张锐戟等编的《大学生成才导论》、袁正才主编的《师范大学生成才概论》等认为适应能力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调控自己以达到舒服状态的能力。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的观念和意识、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社会交往、社会生活、心理素质等方面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对社会环境的一切变化发展和刺激能够做出积极、恰当、正常反应的能力,是大学生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知识才干参与社会实践实现人生目的的一项重要的综合能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就越能创造机会,并抓住机会实现自己较高的人生目标。反之,就会对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不利影响。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征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特征主要表现在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在社会方面,主要体现为适应社会需要。在个人方面,主要体现为适应受教育者求职、就业和发展的需要。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就业有比较充分的面对就业竞争的心理准备,但同时也存在着择业观念的相对滞后、社会适应水平低等问题。在不同年级,社会适应能力特征会有不同的体现,大一新生主要是对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自卑心理的调适。在这一阶段,学生的适应能力就体现出对自学能力,自控能力的要求。大二、大三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黄金时段。大多数学生学习情绪稳定,己较多接触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对毕业后的求职不了解,对学习、对未来缺乏信心,有畏难心理。因此,这一阶段的适应能力主要是对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要求。大四是学生在学校最后的学习阶段,针对毕业班学生大多面临求职面试,实习就业的实际,结合职业指导,在这一阶段就呈现出对推销自我的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格外重视的特点。

三、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一)政府方面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我国的民族政策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基本的内容,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并把它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最根本途径。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优先合理地安排基础建设项目、给予经济和政策支持、重视生态和环境建设与保护、帮助对外交流、组织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等。中央政府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政策措施,也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但是,受区域条件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难度较大。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分布在边疆,并呈散居状态,人口密度低,地理位置偏,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成本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与其他地区还明显地存在着差距。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2)采取特殊措施确保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向前发展。基础教育学校是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场所,是我国公民接受共产主义启蒙的重要场所,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我国边远贫困农村和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不论是在办学规模、办学形式,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民族文字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受历史、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边远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建议中央和各级政府充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独特性与特殊性,满足这些地区教育发展的特殊需要。除了采用常规措施外,还充分尊重并发挥少数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的作用,借助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吸引民族地区内外的民间资金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服务,并给予其适当合理的回报,不断提高民族教育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加大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的投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必须采取特殊措施,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政府一方面要引导高校充分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一方面又要为其做好工作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具体可根据各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加大投入,支持和引导高校积极采取有效办法,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数都分布在民族高校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中,这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指导和投入也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

(二)高校方面的对策建议

(1)改革教学,创新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主要运用的是教师口述学生笔记式,强调了教师对教学任务的分解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在课堂上的主动地位,重视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与之相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教学的参与不利于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为当前互联网资讯发达,所需的知识在网络搜索引擎输入,就会有成千上万条信息出现,有时学生摄取的相关知识比专业人员还要精、深、广。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断探索相关领域,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这就为我们的高校要求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改变观念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2)优化专业结构,及时更新资讯。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今后的就业问题,又要考虑到学科体系问题,要解决好这两方面的矛盾,就要优化专业结构,及时更新市场信息。在计划经济年代,一切都要根据国家计划执行,包括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学校有什么样的专业,就为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社会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如果根据社会需求,申请新兴专业,必须向相关教育部门提出申请,经过层层把关才能得到批准。现有专业尤其是社会需求量大的所谓“热门专业”,各个学校一哄而上重复设置,反而会造成专业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在目前状况下,各个学校首先要明确自己办学方向,找出优势专业,提高专业水平,办出学校特色。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校友、网络等,及时了解各种市场资讯,对社会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为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做出准备,克服跟风办学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发挥自身办学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为社会为市场输送人才。

(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建议

(1)培养大学生独立能力。目前我国的学生最缺乏的能力就是独立能力,而独立能力却关系着个体生存和发展。独立能力是个体不依靠他人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指思想独立能力、人格独立能力和经济独立能力。大学生遇到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迷信权威,不畏惧权力,具有独立判断力和自主精神。

(2)加强责任感,激发积极性。责任感是对除了自己之外的一切其他个人和团体,积极发挥自己有效的作用。简单来说责任感就是在没有任何人任何制度监督下,自己积极主动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不仅要认真学好自己本专业知识,不断努力积极

拓展其他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还要发展除了学习以外的其他技能和素质,使自己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了责任感为动力,人的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多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才能使自己的精神处于积极状态。高校要利用哲学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来面对世界面对人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我国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贡献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进而提高自身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培养自我认知力,增强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是个体对自身的觉知与评价的能力,包括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觉察评价。人应该对自身有一个客观评价,如果看不到自身的优点,只看到缺点就会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干任何事情就会没有自信,裹足不前。相反,如果只注意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就会自大,做事往往会高估自己,盲目乐观,俗话说:知不足,才能有进步。人只有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客观评价自己进而取得更大的成就。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如缺乏社会的历练,缺少相关的指导等,很少能对自己做出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当取得一点成绩时,会沾沾自喜,认为自己能力好水平高。当受到一点挫折时,就会心情沮丧,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所以情绪会随着心情上下起伏,产生这样那样的认知方面上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在这方面加强重视,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帮助学生学会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既不骄傲自满,又不自哀自怨。还应该人为有意创造困难情境让学生多尝试挑战的滋味,增强学生接受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加自信心。

[1]王继宁.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选择[J].科技教育,2004(3):88~89.

[2]张信杰.浅谈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及社会适应[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8):68~70.

[3]唐玲.大学生社会适应之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9):123~126.

[4]贾江华.大学生社会适应教育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5(3):92~95.

[5]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2006(1):140~142.

[6]唐朝华.从校园人到社会人[J].中国高教研究学报,2005(3):89~91.

[7]龙伟.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4):13~15.

[8]邱开金.高职教育发展盲点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2005(6):3~6.

[9]张权民.浅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5(7):7.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本文系新疆伊犁师范学院,提升我院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高伟志(1977-),男,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