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观及其创立的重要意义——基于阿伦特的误解和回应

2016-12-06 06:52张凤莲
长江丛刊 2016年33期
关键词:阿伦特马克思哲学

张凤莲

马克思的劳动观及其创立的重要意义——基于阿伦特的误解和回应

张凤莲

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劳动观点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石,以此为出发点,她对马克思的劳动观进行了解读。她的研究一方面揭示了劳动观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解读马克思政治哲学提供了契机。

马克思 劳动 阿伦特 哲学传统

在阿伦特的著作中一个巍然耸立的形象就是马克思。在探讨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关系的过程中,阿伦特试图对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进行了解读。她以为,劳动观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根基,要理解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必须首先分析马克思的劳动观。

一、折射:阿伦特对马克思的劳动观的解读

阿伦特认为,马克思是19世纪唯一使用哲学语言阐述劳动这一观念的思想家。他把作为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的劳动,不再只是看作个人的事情,而是看作人类活动的核心。

首先,马克思的劳动观点颠覆了传统的劳动观。

根据阿伦特的分析,在西方政治思想传统里,劳动被视为私人领域里的活动。从古希腊开始,劳动一直被人们视为维持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人类活动。人们认为,从事劳动活动是人们受自然奴役的表现,在这一点上,人跟动物没有区别。对希腊公民来说,只有那种进入公共领域,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的活动才是真正属于人的活动。这一传统在西方存在了将近两千多年。阿伦特认为,马克思把劳动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是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劳动观的颠覆。他认为,正是通过劳动活动人类才真正从自然中获得维持生存的物质条件,也才真正使得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在某种意义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对劳动进行了高度地赞扬,并把劳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核心,指出只有从劳动中获得解放,工人阶级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这样,他就把劳动从纯粹私人领域上升到了公共的政治领域。在阿伦特看来。

其次,马克思的劳动观点是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

阿伦特指出,在希腊前哲学时期,对希腊人来说,政治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城邦给每一位公民提供了参与政治、表达自己见解的活动空间。公民们通过辩论、演讲,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最后达成一致,每个人的自由得到充分的展现。随着希腊哲学的产生,哲学与政治的冲突也日渐明显。巴门尼德划分的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就是这种冲突的最初体现,到了苏格拉底这里,哲学与政治之间真正有了隔阂,作为雅典城邦的“牛虻”,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接生”而明晰人们的认识,但最终却因不敬神,蛊惑青年而被宣布死刑。苏格拉底之死使哲学家们望而却步,在政治面前望而却步,柏拉图意识到这个问题,由此开创了“沉思生活”高于“积极生活”的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柏拉图认为沉思生活是最高贵的、最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而积极生活作为满足人们基本生命需要的活动只是在为沉思生活提供条件,因此政治行动也同劳动和制作活动一样只具有工具性。

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虽然对其理念论进行批判,但是在政治学说上,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沉思生活和政治生活是相分离的,他坚信只有在沉思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才能产生理想的政治生活。到了康德那里,柏拉图认为适用于政治领域的相关尺度和标准又变成了驾驭和限制人类自身理性精神的力量,而产业革命的成功,也使得人们的行动和制作反过来对理性下命令,这些都暴露了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弊端。黑格尔发现了人类思维与存在、认识与现实之间存在的鸿沟,他试图架起连接的桥梁。最终,黑格尔通过揭示支配人的理性和自然界事物内在“理性”两方面的普遍法则的辩证运动,把一切活动包括政治都纳入了“理性的智慧”背后神秘力量的作用之下,这样人的活动就都被统摄在了理性之下。阿伦特认为,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辩证运动的思想的基础上,将劳动作为人类的类本质,推翻了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将人类本质视为精神的传统。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在他看来,哲学家不仅要致力于解释世界,更应该关注人类共同事务的世界,只有通过分析劳动的实质才能将现实世界与哲学家的观念王国相一致,最终在人类不断获得解放的过程中将哲学与政治统一起来。可见,马克思的劳动观是对柏拉图开创的西方思想传统的挑战。

在对现代性危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阿伦特认为,正是由于生产化大生产的发展,将劳动从私人领域转移到社会领域,人们陷于追逐经济利益的狂潮,才造成了公共领域的衰退,所以只有重新把劳动置于私人领域,才能复兴和重振公共领域,避免重蹈极权主义的覆辙。阿伦特认为,马克思在解决近代问题方面确实做了许多努力,但他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性的特征,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人类历史,这是他对劳动的误解,也是导致他被极权主义意识形态所用的主要原因。在她看来,马克思的劳动观主要存在二个问题。第一,马克思夸大了劳动内涵。劳动原本只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它是维持人类新陈代谢的基础,马克思却把人类的一切活动甚至包括政治活动都看成了劳动。第二,既然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而按照马克思的预想,未来社会是要消灭劳动的,那个时候人们还能从事什么活动?

二、释疑:对阿伦特误解的回应

其一,二者劳动观念内涵的界定不同。

在对亚里士多德对于人类活动的划分的基础之上,阿伦特认为,人类活动分为劳动、制作和行动。她认为,劳动是人类生物性存在的一部分,它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属于私人领域的活动。制作指的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制造出某些能够长期存在的产品的活动。制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非自然的,它创造的产品丰富了这个世界,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自然环境的人造物的世界。阿伦特认为,在西方政治思想传统那里,劳动和制作一直是混淆在一起的,都被人们看作是和体力活动有关的活动,直到产业革命的出现,劳动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才开始夸大劳动的内涵和作用。

事实上,在在人类社会生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更多地是从劳动的一般属性上来界定的,他认为生产劳动包括劳动资料、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等要素,而生产劳动主要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进行的,这是人类进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为了生产和再生产的需求进行的,它的产品可以在生产中反复使用,它既包括未经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等;也包括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设施,如机器、厂房等。从这个意义上,阿伦特的制作活动确实包括在马克思的劳动内涵之中,但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分析,更多是从劳动对人的生成、发展的意义来说的,他主要是为了揭示生产劳动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根本性地位。

其二,未来社会要消除的“劳动”理解上存在分歧。

在对劳动的研究中,马克思具体分析的是劳动的特殊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处于19世纪的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沉重苦难,试图找到隐藏在资本主义生产背后的秘密。通过对生活化大生产中的人的具体劳动的研究,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最终指明了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现实路径。马克思希望通过“人体解剖”来揭示人类社会结构的秘密,最终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要消灭的劳动只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这一劳动的异化形式,他并没有提出要消灭一切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进行的活动,这是不容自由选择的,这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必然性。②进入自由王国之后,尽管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会发生变化,但人们始终也无法摆脱进行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生命而进行的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然而由于消灭了私有制,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对立被扬弃,因此,尽管物质生产劳动仍然具有必然性,但是它已经不是在外在目的的强制下而进行的,这里,劳动行为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因而就成为人的“生活第一需要”。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观的认识虽然有许多误解,然而她对马克思劳动观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的分析,却为我们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澄清:马克思的劳动观及其创立的重要意义

19世纪前半期英法等国先后完成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然而在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加的同时,劳动者却日趋贫困,劳动者不能解释“为什么自己创造的财富越多,自己却越来越贫困”?他们迫切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和学说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以对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进行分析,揭示了劳动的类本质——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也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的本质和形式。在资本与劳动分离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支配的对象的数量就越少,他受自己产品的统治就越厉害。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私有制的本质及其与劳动的关系以及解决这个矛盾的看法,认为只有消灭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劳动者才能争得到自己的真正的劳动权利,才能消灭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秘密,马克思又对资本主义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批判。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揭露了资本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为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结合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探索了劳动的本质、历史发展,把劳动奠定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从而把对劳动的认识提高到哲学的高度。通过对以往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世俗基础进行反思,马克思发现了旧哲学理论神秘性的根源。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③。在对亚里士多德实践观进行改造的基础上,结合对劳动活动分析,马克思形成了科学的、批判的实践观。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同时蕴含着两个不同的维度的活动:一方面,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看,人不断地进行改造、控制自然的活动;另一方面,人们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人还要进行改造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等的活动。在人类的实践生活中,这两种不同关系互为凭借,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从人的自由实践活动出发,只有不断打破外在限制才能最终实现人对自己的支配,对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支配。由此,赋予了实践以“革命的、批判的”的辩证本性,并以其作为新哲学的基础,实现了哲学的现代转向。可见,以劳动观的科学理论为基础,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实践本质,由此实现了哲学上的变革,也完成了哲学传统的转向,哲学不再远离尘世,不再只是沉思,它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南。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②淑梅.论马克思自由平等观的变革[J].教学与研究,2008(6):55.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

本文系2010年鞍山师范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张凤莲(1974-),女,河南驻马店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猜你喜欢
阿伦特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像
阿伦特与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比较——关于劳动、暴力与自由问题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小包哲学
“爱世界”的独行者
——人的美学视野中的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和三个男人
《阿伦特手册》:走进阿伦特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