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中学生自伤行为分析

2016-12-06 10:06邵义萍卢帮会
长江丛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聋哑中学生

邵义萍 卢帮会



聋哑中学生自伤行为分析

邵义萍1卢帮会2

【摘 要】自伤行为是一种有着极大危险性的问题行为,它会给自伤个体带来身体与心理的伤害,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增加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对于聋哑中学生,听不见外面世界的声音,自身生理状况、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使得他们在交流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聋哑中学生虽然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但由于对来身边的事缺乏认知能力和相应的应变能力,而且手语的表达方式很多正常人不懂,使其与正常人交流和沟通非常困难。在别人不能理解他们想法的情况下,会加大其压力使其以伤害自己这种极端被动的行为来表达对外界的抗议,这会提升聋哑中学生产生漠视生命的态度和自伤行为的概率。

【关键词】聋哑 中学生 自伤

一、自伤概况

自伤是有意图的直接伤害自己的身体,轻微的故意打抓掐自己,严重的用烟头烫伤,用小刀过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但并不致命。根据调查,现在中学生自伤的非常多,而且发生频率非常高。自伤行为与主体自身的心理问题、家庭不良教育、主体自身所感受的各种压力等因素有关。中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生理的迅速发育与心理的发育不成熟,导致在应对社会及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时没有太多的经验,在心理与行为方式出现矛盾或冲突而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自伤行为。

二、聋生自伤行为产生的原因

聋哑中学生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更易受到现代社会激烈变化的冲击,所以他们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卫生问题比较普遍,聋哑中学生在同伴压力和家庭压力等由各方面的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容易产生自伤等极端的想法和行为,特别是由于聋哑中学生听不见外面世界的声音,他们在交流上有困难,不能很快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他们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但很多正常人无法理解他们想法,导致他们越来越不愿意表达与沟通,内心背负着许多的压力,而他们又没有太多缓解压力的方法,导致他们用伤害自己来表达他们无声的抗议。现阶段聋生自己或学校教育并没有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漠视生命的想法也越来越多。就会产生这样的极端行为。综合分析聋生自伤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聋生群体的特殊性

首先,自伤就是他们宣泄内心痛苦的一种心理。特别是聋哑学生,由于听觉障碍,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困难和出现一定的偏差,通常只看到表面现象,往往使他们分不清是非得失。因此当他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不喜欢的,由于无法用语言表达出他的想法和感情,他又没有正确评价和认识,也没有人帮他们分析和指导,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选择自伤的方式来与这些事情抗争。

其次,他们由于身体原因带给他们认知,情感,思想等方便的缺陷。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上他们得不到公平对待,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歧视。这样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一定的伤害,或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心中有苦说不出来,就用自我伤害来发泄不满或吓唬别人,从而得到别人的重视和注意。聋哑学生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有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或者受某些事情的刺激,他们会感觉心理絮乱或感觉恐惧,这种感觉他们自己也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出来别人也无法理解,他们的精神会受到一定的刺激,恐惧感会越来越强,由于难以忍受这种恐惧,就会在自己身体上做一些不致命的伤害,认为自伤可以缓解这种恐惧心理。有这种想法的人认为,每当自己难受到受不了的时候,就会选择用刀片等尖锐的东西来伤害自己的身体,当血涌出的那刻,各种恐惧和不爽都随着血液的流出会被释放了。

(二)家庭因素

自伤还与家庭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家长在教育聋哑孩子的方法与正常孩子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更需要家长们多一些的配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付出,现阶段家庭因素中导致聋哑中学生发生自伤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1、家长忽略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

家长在教育聋哑孩子的方法与正常孩子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更需要家长们多一些的配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付出。现在生活中,聋生父母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自己社交圈子也比较狭窄,没有引导孩子去与他人交往的意识与能力。这种情况在聋哑孩子的家庭表现尤为明显,有些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本身有缺陷,不愿意带孩子出去,或者认为孩子的交流有问题,带出去会有很多的麻烦,甚至有些家长认为这样没有语音的孩子不需要交流等等。他们把孩子长时间的放在家里,不让他们外出学习和见识新鲜事物。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孩子缺乏同伴交往,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家长们应该为孩子创造机会与同一阶段的孩子玩耍交流。如果没有同伴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家长不能及时帮助给予缓解,没有同伴可倾诉。会让聋生非常的压抑,这种消极情绪导致他们会以自伤的行式来进行发泄。

2、家长忽视聋哑孩子的情绪变化

聋哑学生因语言障碍无法用有声语言表达思想,只能靠双眼去观察,所以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客观事物认识不清,理解肤浅,经常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也非常容易产生猜疑的心理和急躁的情绪。当出现这种状况时,家长的耐心讲解和分析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让他及时认清事实的真相和本质,走出这种认知的误区。聋生的家长也非常的有必要学习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手语,结合准确的普通话用简单的词、短语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

3、家长对聋哑学生经常怀有内疚的心理

家长通常对聋哑孩子百依百顺,不是迁就就是溺爱,也不能把他们当作是累赘和负担,用冷淡、歧视这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这些聋生如果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容易会认为自己被家长另眼相待,感觉自卑,还可能会走上迷途。

4、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他们自伤的因素

聋哑学生,自身生理状况的缺陷和特殊人群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让大多数聋哑学生自卑,固执,报复心强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在社会上感觉不到存在的意义,时间久了,他们会用自我伤害来吸引大家。我们国家的聋哑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健全的人一般很少学习手语等特殊语言,这样使他们在社会上与大多数的健全人交流起来很艰难,加上有些普通人对残疾人有歧视的心理,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也比较低,没有信心,导致自卑。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而是感觉到做人的不平等,更关键的是社会也没有给他们太多的关爱和特殊照顾,所以他们认为做聋人不好,因此大多数聋哑学生自卑心理十分突出,在困难面前躲避,退缩,聋哑学生在与父母和老师的交流时大部分还离不开手语和书面语,这种交流方式毕竟与我们健全人惯用的口语交流方式不同,交流速度慢,因此,在交流方面,聋哑学生与健全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聋哑学生较难融入健全学生群体的一个原因,由于交流起来困难,逐渐地让聋哑学生感到自己的不足,自卑感由此而生,以至于有部分本来能说部分口语的聋哑学生也不用口语进行交流了。有些聋哑学生理解自己父母和老师的话还有一定困难,也因此而产生了理解上的误会。但大部分聋人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要求或要求不高。还有就是大部分聋哑学生家长从本身而言对于他们的重视度就不够,对他们的未来信心不足,认为他们只要生活能自理,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就行。在这样的条件下,导致他们感觉到父母不十分爱他或者讨厌他,他们这种情况下会通过自我伤害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和重视,这种想法也会影响聋哑学生本身,让他们自己对自己逐渐的失去信心,比如他们与同学发生磨擦时,他会认为同学对他很不友好,在学习中暂时遇到挫折,他会把它想象成非常严重的事情,他会做出一些割腕、头碰桌或想跳窗等自伤行为。因此家长和老师要经常用一些小事来培养他们的耐挫力,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自责恼火,甚至通过一些行为来伤害自己。

(三)学校环境及教育对聋生自伤行为的影响

聋哑中学生的生活单一,活动空间多数就在学校,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少、正常人不愿意和他们交往,所以人际交往圈比较窄,许多聋哑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认知表达出来,他们思想里有一些错误价值观和人生观更是不善外露,更不愿也无法向他人诉说。他们认为健全的普通人会排斥他们,也不愿意和他们交往和诉说,当然,很多正常人也不能理解他们的表达内容。所以他们干脆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沟通和交流,因此他们的圈子大多都集中在聋哑青少年这一群体中,朋友很少,这个圈子中,一旦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方面出了问题,他们基本无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考虑问题又不周全,他们就可能会选择自伤的方式进行发泄。现阶段学校为防止聋哑学生受到恶意攻击或使正常的孩子受到伤害,通常杜绝聋哑孩子和普通孩子生活在一起,让聋哑学生不能融入到正常的社会交往中,减少孤独、自卑,而且在教学资源优化、教师投入力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三、降低聋哑中学生自伤行为的途径

(一)聋哑学生自身方面

缺乏家长理解的聋哑学生更易产生自伤的想法。他认为父母不能理解自身的问题和烦恼,父母不爱他,忽略他,从而产生抑郁、反感、逆反等负性心理情绪和行为,最终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表示自己的不满。聋哑学生自我伤害的事件近年来一再发生,他们存在的生理与心理问题时常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可能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因感情原因,或者同学间纠纷等等,甚至可能只是一次争吵,都可能会引发他们产生自伤行为,这些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相当脆弱。所以应使聋哑学生自身认识到自伤这种过激行为,实际上是一种逃避,对自己的争辩权利或者责任的逃避。人生的路还很长,今后一定还会遇到挫折,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是非常可怕的。进而使聋哑学生主动正视困难、挫折,勇敢地面对,减少聋哑学生自伤的行为发生。

(二)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是聋哑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是影响中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有些孩子因脱离群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他们大多性格内向而孤僻,遇到困难与挫折无法正确应对,从而感觉痛苦与压抑。或是从小不是由双亲带大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欺辱,这样的学生,易情绪低落,很容易造成人格障碍甚至出现精神问题,有些生活在离异家庭,环境不和谐导致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封闭内心情绪。这使用他们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及行为,将有碍他们心理的发展。这些因素极易使尚在发育之中的孩子产生心理上的畸变,进而影响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产生自伤的意念。因此,聋生家庭不仅要为聋生提供物质保障还要提供心理与情感的支持。家庭是他们的避难所,在这里如果不能寻求到安慰的聋哑学生更易产生自伤的想法。他认为家长无法涉身处地的理解他们的烦恼与困惑,不能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表明父母不重视他,不爱他。于是出现逆反心理与行为。最终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表示自己的不满。所以家长应该给予聋哑孩子家庭的温暖,必要的关爱,这些都有利于聋哑孩子健康成长。

1、父母应经常使用手语和聋哑学生沟通

让他们感觉到家长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他们通常模仿能力都非常强。因此,家长在与聋生在一起时,应注意自己一言一行、生活习惯,价值观等。要身体力行的为孩子作出榜样,给孩子带来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聋哑学生还是正常学生,他们对事物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家长要因势利导,让他们有更多学习的机会,接触一些新鲜的事,接受一些新的知识。看一些适宜的、健康的影视节目,带他们走出户外,丰富他们的人生经验,帮助他们建立多方面的兴趣和正确的价值观。 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好,感觉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样才会让他们越来越自信。

2、为聋生创造民主和谐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空间

通常来说,外向型性格的孩子喜欢与人交往心理问题出现的比较较少。研究表明,自伤与性格孤敏感多虑存在密切的相关。如果性格太内向与他们交流少常常是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相关。所以家庭一定要为聋生创造民主和谐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空间,有针对性的对聋生进行教育,特别是聋哑儿童,必须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或应对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发现孩子有问题时,要及时疏导沟通,并且还要注意方式,应该像朋友一样交流,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切忌不要用过度训斥甚至动用武力,这样不能解决问题,以后孩子也不愿意和你交流,很多小问题就是这样慢慢累积而成大问题。对于没有言语的聋哑学生来说,这种缺陷导致在与正常人交流时非常困难,这个过程痛苦而挣扎。当他们面对一些无法解决的事件而发出求救信号时,我们可抓住时机对其进行矫正,这种措施可以避免一些伤害发生。这就要求家长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经常与孩子交流,不要苛求孩子。经常表扬与肯定孩子,这样他们就会与你真心交流。(2)妥善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通过耐心倾听、帮助分析是非对错、指出各自不当之处、寻找解决方案。(3)理解孩子,当聋生在外受到伤害时,多给予关心,照顾体谅孩子。让他感受到家人的爱。

聋哑学生的家长要把他培养成独立的人,培养他们完整人格,不要让他们身体和心理都有缺陷,这样他们就更加不能面对一切,在遇到事情时选择逃避,遇到问题时就心烦意乱,做出一些自我伤害的事情发泄自己的不满。

(三)学校教育方面

1、学校应重视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心理老师多多和学生们接触,了解他们的心理,为有困扰或烦恼的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消除不良行为动机和心理阴影,随时了解他们的动向,在发现问题时及时疏通,避免他们产生过激行为,对有心理问题的聋哑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他们的不良心理行为及时梳理和化解,防止他们自伤行为的发生。

2、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校园自伤防治中最重要的角色,聋哑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历程的转折时期,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生命,建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要特别关注有自伤倾向的学生来,教师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聋生。所以在学校,老师一定要多关心学生,用心分析问题学生特殊行为,留意他们言语中透露的信息。对于异常行为要特别注意,多花一些时间与精力关注他们,也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比如他们与同学发生磨擦时,他会认为同学对他很不友好,在学习中暂时遇到挫折,他会把它想象成非常严重的事情,他会做出一些割腕、头碰桌或想跳窗等自伤行为。因此老师要经常用一些小事来培养他们的耐挫力,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自责恼火,甚至通过一些行为来伤害自己。

3、引导学生建立奋斗目标

通常是让他们树立短期的,容易实现的奋斗目标,这样在短时间内他们可以实现,这样让他们看到希望,他们会越来越上进,越来越努力,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真心乐观的心态。这样随时关注,不断地给他们调整奋斗目标,不断地给他们指明努力方向,引导他们正视挫折,给他们分析自伤行为对自己身体和心理以及给家庭的带来的危害。

(四)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1、建立自伤可以预防的共识

聋哑学生自伤的原因很多,自伤行为会给他们带来伤害。所以大家一定要形成共识,自伤是可以预防的。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关注特殊群体,降低自伤的概率。自伤行为的预防不是哪个家长、教师或学校的事,它是社会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因此要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联模式加大对聋生的伦理道德和生理的教育,以确立他们健全的人格,提高聋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各种挫折的能力。防止抑郁及自伤行为的产生。

2、正确认识聋哑学生在心理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聋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较为普遍,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情感支持不足,应对方式缺乏,自身认识不到位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可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综合干预,帮助他们创造温暖、和谐、友爱的环境,畅通学生、家长、老师沟通的渠道,使他们能经常沟通、及时沟通、随时沟通。借助心理辅导与心理疏导进行心理干预与心理支持,进行一些缓解心理压力及消极情绪的培训培训,教给他们合理情绪宣泄的方式及应对压力的技巧,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困难,减少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情感问题的产生,特别是聋哑学生,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心理疏导,指导这些特殊学生把他们心中的困惑和不满表达出来,从而预防自伤等危险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冯玉.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与个体情绪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江光荣,于丽霞,郑莺,冯玉,凌霄.自伤行为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6):861~873.

[3]杨福义,张福娟.听力障碍儿童家庭康复个案报告[R].中国临床康复.2002.15:22~11.

[4]吕原生.浅谈聋生消极的个性心理及其教育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01,11(5):76~77.

[5]王媛,陈芳,黎小伯.聋生情绪智力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19(1):81~83.

(作者单位:1.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遵义市第一高级中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项目来源:贵州省社科(14GZYB28)。

猜你喜欢
聋哑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两个好朋友
浅谈聋哑儿童心理健康培养策略
这只铃铛不是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