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志
弘扬苏区精神培养“四铁”干部
邱立志
研究苏区精神和苏区革命斗争的实践,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新时期治党治国治军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方面来探讨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途径和重要性。弘扬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四铁”精神 干部队伍培养 苏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中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为推进各项事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从“四铁”的内在逻辑上理解:信仰是基础、信念是动力、纪律是保障、担当是责任。“四铁”是一个整体,无论其中哪一个“不铁”,都会功亏一篑。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的脊梁,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胡锦涛同志说: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孕育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推动了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走向胜利,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①:“我们要始终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习近平指出②:“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我们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使广大党员和干部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思想品格,培养浩然正气,”打造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与理想追求相结合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追求如一的信仰。一心为民是一种高尚情怀,是党的宗旨也是苏区精神的宗旨和共产党人的价值所在。
革命者的信仰是追求真理、一心为民。朱德同志,1921年春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1922年8月为寻求革命真理远赴德国,在柏林结识周恩来及一些早期共产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全国党员总共只有一百多人。叶剑英同志,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期间白色恐怖肆虐的大背景下,于同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朱德,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加入共产党之前都享受着高官厚禄,正是出于对伟大信仰的执着与追求,而投身革命,即便是在苏区建设的筚路蓝缕和苏区革命斗争的惨淡经营中,依旧矢志不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首峥嵘往事,叶剑英同志做出了这样的解读——一朝闻道夕能死,道在行言领袖中。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③
信仰的缺失导致迷信鬼神、一心为己。反腐败理论研究者邵道生曾提出著名的“信仰危机”说。这个学说认为,“一些高级干部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经不起考验,其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巨大的畸变,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有的人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原则信钱财,其信仰缺乏科学的根基,经不起实践的考量,从而迷失了方向。“大师”王林的倒台,牵扯出与刘志军、刘方仁、朱明国、胡长清、丁鑫发、宋晨光等一众高官之间纠缠不清的利益关系。这些党员干部都曾是“大师”的忠实拥趸。每个成功的所谓“大师”背后,都藏着几个问题官员,鲜有例外。
所以,党员干部一定要牢铸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共产党人要把远大的信仰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解决好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牢铸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解决信仰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从世界观上解决问题。只有注重从思想深处改造自己,在实践中磨砺自己,打牢信仰之基,才能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和无私的献身精神。而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这种信仰首先表现在马列主义。有了马列主义信仰,才能确立人生价值目标、增强生活信念、明确前行方向,才能一心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让人生更有意义。
信仰是基础,信念是动力。无论是在生活工作中、道德精神的追求上,还是在事业奋斗历程里,有了坚强的信念,人才会有强大的意志力和充分的积极能动性,才会有百折不挠的执行力和求真务实的行动力。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苏区精神的精髓。党员干部要把坚定理想信念的要求体现到实际行动中,要有求真务实的品格和勇气,坚定信念学、坚定信念做,求真务实学、求真务实做。
当前背景下,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马克思主义所断言的即将走向灭亡的资本主义,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后重新获得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混淆视听,在持续推行和平演变的基础上,展开了花样繁多的“颜色革命”;文革的创伤、党内腐败现象等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理想信念虚无弱化。面对这些问题和困惑,一些党员干部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其理想信念产生了迷茫和动摇。
不难发现,在苏区革命斗争时期,党员干部是坚定信念,求真务实干革命的。但即使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也不乏党员干部和红军指战员怀疑红旗究竟还能扛多久的现象。可见,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并不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是长期存在的。而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不仅坚定了中央苏区时期全党同志和全军将士的信念,而且对引领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八一南昌起义之后转战湘南的起义军仅剩八百多人,这支元气大伤的革命军队如何能到达井冈山、开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我想,靠的是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求真务实、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回忆当年的朱德,粟裕写道:朱德一路行军,一路给大家讲革命道理,指出革命的光明前程,提高大家的革命觉悟,和坚定大家的革命意志。过着和士兵一样简朴的生活,和士兵一样吃大锅饭、肩上扛着步枪、背着背包,有时还挽扶着伤员病号。④据此我们也不难总结,没有朱德同志坚持理想信念、坚持求真务实,1928年的井冈山能否顺利会师,还是两说。
我们要坚定信念,求真务实,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有了“铁一般信念”,才有了杨善洲、焦裕禄、牛玉儒这样求真务实的好干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越走越宽。
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是苏区精神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正是有了严格如铁的纪律作保障,才有了铁打的队伍、铁打的精神、铁打的人民和铁打的江山。
苏区时期,我们党为了夺取全国政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带领军民在激烈的革命战争和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依靠群众浴血奋斗,坚持反腐惩贪、廉洁奉公。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初,制度还不够健全,给一些消极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些人的腐败行为损害了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形象,苏维埃中央政府于1932年初在苏区正式开启了中共党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腐倡廉运动——廉政运动。时任中央政府总务厅处长的左祥云、瑞金县组织部长陈景魁、瑞金县财政部会计科长唐仁达、胜利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钟铁青、于都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刘仕祥、少共县委书记滕琼等9个贪污腐败分子,都被判处死刑。长征部队刚到延安,毛主席就挥泪斩马谡,处决了战功赫赫的红军高级将领黄克功,捍卫了党的钢律铁纪。毛主席在写给边区法院雷经天院长的信中说: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和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厉的纪律。从革命战争时期开始,我们的党就对党员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执行更高标准,“铁一般纪律”是实现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立强有力的保障。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坚持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依法治国,严惩腐败。共产党人要信守党的“钢律铁纪”。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打造“制度的笼子”,就是要将权力束缚住,让党员干部要知其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红线所在,这样才能不愈矩、不岔道、不出错。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反腐败没有休止符。凡事节制有度,方能淡定从容,当克制从外在要求上升为内在修养,这是一层很高的人生境界。
争创一流、无私奉献是苏区精神的崇高品质和境界。对此曾国藩曾在《治心经》中有着这样的理解:“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有担当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人的鲜明特征和优秀品质,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员干部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何谓担当?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义、维护真理;在改革发展面前,担责履职、敢作敢为;在急难险重面前,克难攻坚、冲锋陷阵;在不正之风面前,坚守原则、敢于斗争。我想每个方面都必不可少。
怕出事、无担当,是“官难当”的主要心理。在其位而担其责,领导干部就要有担当,为官一方,就要担起促进一方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责任,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有直面难题的思想准备和克难制胜的政治智慧,更不能缺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习近平同志对“为官不为”现象表达了严重关切。他曾说,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
在1927---1937年十年间的苏维埃运动中,江西兴国开展的各项工作都成为全苏区的模范,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之最”和“第一”,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称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奖励兴国人民亲笔书写的“模范兴国”奖匾。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带头从家中带米去办公,不要公家发给伙食费。他的妻子埋怨说:“当个主席,连饭都赚不到吃,真没用。”刘启耀耐心解释,说明共产党人当官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老百姓谋利益。后来他的妻子思想开明了,还主动从兴国老家送米到宁都县省政府机关⑤。在当时的中央苏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是当时苏区干部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真实写照。对此刘廷华教授在《弘扬苏区精神 加强党的建设》一文中有着精到而平实的总结:苏区人民为了革命战争,毫不犹豫地承担了一切,贡献了一切,把自己的最后一把米、一尺布、一双鞋,直至生命,全部献给了革命,献给了红军。
对党员干部来说,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因此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担当精神,始终做到为党尽责、为国奉献、为民分忧,更好地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铁一般的担当是我们入党之初便已明确的原则与牺牲。王岐山说:“面对党旗宣过誓,就成了有组织的人,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一部分普通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就必须多尽一份义务,就要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放弃的要更多,责任和担当要更大。”铁一般担当党员干部必须心系群众,一心为民;必须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必须开拓创新,争创一流;必须刚正不阿,清正廉洁。
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伟大实践中,铸就并忠实践行了苏区精神,并且造就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铁一般的骨干,这是中央苏区历史的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⑥。苏区精神具有革命性、民族性、时代性相统一的品格,是一种能够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和人文精神。对今天反思中共兴党、苏东亡党的经验教训,提出弘扬苏区精神,打造“四铁”干部队伍,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所发表的重要讲话[Z].2011-11-4.
②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发表重要讲话[Z].2015(3):6.
③出自叶剑英元帅于1965年12月3日一篇纪念王杰同志的题诗.
④粟裕著.激流归大海---回忆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⑤引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央苏区资料库.刘启耀:腰缠万贯的讨米人[EB/OL].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519 35/227176/227183/15873749.html
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Z].2015(1):23.
[1]徐隽.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N].人民日报,2015-12-13(01).
[2]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5]刘庭华.弘扬苏区精神加强党的建设[N].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3).
(作者单位:中共梅州市委党校)
邱立志,副主任,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