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静
浅谈艺术歌曲《我亲爱的爸爸》的情感表现
陈 静
在音乐的世界里,人们总能够感受和表达自己最为真实的内心感受,歌唱犹如一道桥梁,连接演唱者和听众之间内心情感共鸣,而音乐之所以成为跨越国界的语言正在于此,音乐中的情感是没有文化限制的,本文以《我亲爱的爸爸》演唱情感体验为典型案例,探讨演唱者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曲当中,将歌曲当中情感更好表达出来并传递给观众。
情感表现 《我亲爱的爸爸》 咏叹调 艺术
歌曲《我亲爱的爸爸》出自于意大利著名歌剧创作家普契尼(1858.12—1924.11)创作的独幕剧《贾尼·斯基基》中的一段咏叹调,这部歌剧的原型为但丁《神曲》当中的一个故事,富商多纳蒂在他临终之前立下遗嘱对自己的财产进行了分配,在他的遗嘱当中所有的财产都捐赠给了一个修道院,而富商的这一行为引发了亲戚朋友们的强烈不满,他们对于富商的财产心怀觊觎,都希望得到这笔巨额财富。歌曲《我亲爱的爸爸》作为整个歌剧的高潮。贾尼·斯基基在众亲友的怂恿下,于是他假扮富商生命垂危,并且将律师请到家中,当着所有人的面重新订立遗嘱,他在重新订立遗嘱的过程中耍了个小聪明,将财产中的小部分给了富商的亲友们,而剩下大部分却留给了自己,这让富商的亲戚朋友感觉到恼火,但却无法当众拆穿这个假富商的阴谋,这场闹剧就此结束。
(一)歌词译文
啊,我亲爱的爸爸,我爱着那美丽的少年/我要去到罗萨门,买一个结婚戒指/我无论如何都要去/如果您不答应我的要求/我就要到威客桥上,投入阿尔诺河中/我是那样的痛苦和悲伤/我现在是那样的痛苦和悲伤/啊,上帝我宁肯死去/爸爸,请求您怜悯我。
(二)歌曲的情感体验
在第一段歌词当中出现的原因“o”,咬字和发音是圆润的,在歌唱过程中歌手的气息下沉,一方面表达了女孩深受父亲的宠爱,在面对父亲时候语言表达当中的深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出下面自己对爱人的情感。在第二句我爱那美丽的少年当中出现的单词“Bello”连续出现两次,表现了女孩的爱是非常强烈和炙热的。我要到罗萨门去,买一个结婚戒指,两句在演唱过程中是保持了气息的连贯性的,再一次表达了女孩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愿望。“我无论如何要去”当中出现的两个“sir”音,代表了歌词当中重音的强调,同时在演唱过程中进行肯定和强调,表达的是女孩嫁给男孩的坚定的决心。
在歌词“天啊我宁愿死去”这一节当中用诵读的口音进行演唱,同时在天啊上面标注双重“P”音,在演唱过程中声音不能过于明亮而高亢,而是细若柔丝,融合了女主人公的痛苦之情以及对父亲的哀求。歌曲的最后一部分女主人带着痛苦的腔调演唱和恳求自己的父亲,烘托整个音乐剧的气氛,实现完美的结束。
(三)歌曲的曲式结构
这首咏叹调歌曲采用了明亮的A大调,八六拍的节奏,演唱过程中比较平稳,在演唱过程中速度不能太快,否则无法将女主人公的复杂的情绪变化充分地表现出来,整首歌曲一共分为两个基本乐段,其中A段是由两部分组成,B段则是对A段进行了重复和变化。整个歌曲的前奏分为4小节,奠定了歌曲的速度和情绪基调,平稳的演唱帮助演唱者把握情感和酝酿情绪。前两个小节非常平稳,从第三节开始实现了八度跳进,体现了歌曲情绪的变动。A段第二部分前4小节是对主题思想的重复表达,而旋律稍有起伏波动,A段第一部分的终止属于和弦半终止,而第二部分则属于完全终止,为了B段的开始。而B段同样是由两部分组成,这一段的典型特征是重复当中存在变化,前4节是整个歌曲的高潮,旋律的变化较大,中间有多个跳进,尤其是在女儿对父亲的恳求情绪当中情感得到了升华,让观众感觉到在平静的旋律当中暗潮涌动,而最后一节情绪归于平静。而后面6小节是重复,主人公的情绪被再次推向高潮,加重了女主人对于父亲的请求之情。
歌曲的第一句“啊,我亲爱的爸爸”演唱速度缓慢轻柔,并带出女主人公对父亲的爱与请求的双重情感,爱的深沉与过分的请求形成矛盾,而在第二句中随着节奏跳进,演唱情绪开始发生变化,情绪拉高“我愿意到罗萨门去,买一对结婚戒指”在歌词当中已经涌现出女主人公劳莱塔对于爱人的热情和结婚的坚决,她怀着美好的愿望走入婚姻。后面一句“我无论如何要去,假如你不答应”,女主人公的情绪重新被拉高一个层次,上面是幸福甜蜜,而这一句则是坚决而不容回绝,不仅强调自己的决定,同时与上一句共同强化主人公的心情。我倒威客桥上,纵深跳入河中,是用死的决绝在表明态度和对自己的父亲真诚恳求。
在演唱过程中抓住主人公对爱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父亲的请求的双重情感,在表达上面同样是从强到弱的过程,表现主人公的矛盾心情,一方面是自己对爱的坚持,另一方面是父亲的不同意,让她在其中感觉无奈。歌曲最后“我多痛苦,多悲伤,啊天呐,我宁愿死去”。这一部分主人公的情感被推到高潮,也是演唱人员情感表现最强烈的部分,女主人公的情绪波动最大,这种情绪的变动不是表现在声音的高低变化上面,而是重在从声音当中分辨主人公的痛苦,在演唱中除了节奏和演唱力度有所变化,女主人公的情感波动应该从声音传递到肢体动作上面。随着最后一句歌曲进入尾声,但在情绪上面也是最后一个高位,同样存在着从强转弱的变化,感情从请求转变为祈求,演唱者的声音不能太明亮,而是转为微细的声音,声断气不断,表达女主人对父亲最后一次的哀求,然后情绪慢慢恢复平静,让观众尽量渗透其中,长久沉浸在情感当中,回味整个音乐剧的过程。
普契尼是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歌剧创作家,他的歌剧创作思想受到了真实主义的影响,成为当时意大利歌剧创作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创作当中继承了意大利格局当中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价值,重在表达人物强烈的情感,他运用格局的方式来表达底层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情感,鞭挞了社会的不公平。在他的歌剧创作当中实现了故事情节和音乐演唱之间的完美结合。
[1]邱军.普契尼及其歌剧题材特点研究[J].文学探讨,2008(1).
[2]尹丽华.论音乐表演的情感表现和音乐想象[J].教育教学研究,2007(5).
[3]傅显舟.音乐剧歌曲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4]姚亚平.于润阳音乐学分析思想探究[J].音乐研究,2008(1).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本文系2013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先进国别文化艺术交流与融摄研究》(13ZDB09);2015年度湖南省高校教研教改基金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湘教通【2015】291号-537);2014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研究项目《声乐艺术与数字化网络化相融性研究》(14C0667);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研究项目《“民族因素”在中国当代花腔声乐作品中的应用研究》(15C0791)研究成果。
陈静(1969-),男,硕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