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邓辅纶与陶渊明饮酒诗的差异

2016-12-06 14:15覃婷婷
长江丛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和而不同陶渊明饮酒

覃婷婷

“和而不同”:邓辅纶与陶渊明饮酒诗的差异

覃婷婷

和陶之风在清代不减,以邓辅纶为例,其和陶的饮酒诗虽尽力追和陶渊明的惬意却呈现出自己的生命特质。虽两者有相同仕宦经历,却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文化背景不无关系,因此,表现出来的是酒中不同饮者形象和气质以及情感内涵。

邓辅纶 陶渊明 饮酒诗 差异

陶渊明作为中国文人的隐逸标杆,从苏东坡和陶之后,被历代文人追和。他的饮酒诗以及酒中的惬意、乐趣也被文人所推崇。到了清代,出现了汉魏六朝诗派尊崇汉、晋,陶渊明自然成为模仿的对象。王闿运、邓辅纶分别作为开派之宗与中坚力量都有和陶之作。但邓辅纶和陶更为明显,和陶诗有76首,和陶饮酒诗大约有三十多首。邓辅纶,晚晴著名湘籍诗人,早年盛负才名,胸有大志。但两度为官,却连遭弹劾,仕途坎坷,中年以后,不复出仕。由此可见,邓辅纶与陶渊明一样都是由士入隐,致使一千多年以后的邓辅纶选择陶渊明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通过对比,发现不管是喝酒的目的、态度还是喝酒的形象与情感寄托都有差异。

一、不同的饮酒目的:享乐与解忧

自古以来,诗人爱喝酒。酒不但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俗世的烦扰,也是诗人文学创作灵感的来源。方回就曾云“诗与酒常并言,未有诗人而不爱酒者也。”[1]。同样是饮酒,陶渊明喜欢自娱自乐,赏景悦物,而邓辅纶则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忧愁而独自喝闷酒。在饮酒目的上,渊明来的随性也自在有几分潇洒,而辅纶为了忘忧、超然物外而饮,多了几分惆怅与束缚。陶潜在《饮酒二十首.序》中,指出“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2]在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中,诗人也会无聊与寂寞,于是喝酒来赏心悦目,调味一下生活,饮酒成为诗人生活的情趣。渊明爱酒如命,自己曾在《五柳先生传》云:“性嗜酒,家贫而不能常得”。可见,对于酒的喜爱是天生的癖好,难怪得了好酒,便会在夕阳无限好的黄昏欢饮,兴致好还会“辄题数句自娱”(《饮酒二十首·序》)。而辅纶喝酒,多半是为了“举杯消愁”到最后却是“更愁”的心情,寄情于酒来感慨自己“人生阙憾多,大谬在一仕”(《和饮酒二十首·其十九》),流露自己对仕途的遗憾。邓辅纶隐居自己的家乡都梁(武冈)在咸丰十年(1860)前后,大约在其32岁左右。辅纶比陶潜早九年隐退江湖,心中对仕途的眷恋自然比陶渊明要深厚得多。在他的和陶饮酒诗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诗人失落与失意的情绪如“弱冠随戎旅,艰阻饱所经。中道竟蹉跌,不见剑术成。”[3](《和饮酒二十首·其十六》)真实的再现诗人自己的人生境遇,两次入世想要有所作为,但都中途夭折,在无奈、失望之中归避于乡里。这对“从小好奇服,撷佩都梁山”的辅纶是个沉痛的打击。早年的不得志其实在其二十四岁时就初见端倪“我有一古剑,青削如芙蓉。”宝剑在手,却是无用武之地,只能是还没有上阵杀敌就“埋之泥沙中”,就此搁浅一生。虽然陶潜也有他的孤独与寂寞“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饮酒二十首·序》),讲述自己一个人默默地与影子独饮的孤寂,但伤感的成分远远没有辅纶来得猛、来得深、来得悲凉。在邓氏的饮酒诗中不仅有对自身的感慨,也有对时事的关心,并非一副“不问当世事”的姿态,而是“乃心阙庭”,“庙谟思柔远,全兵在安国”(《和饮酒二十首·其十八》)对时事的关心从来没有消退过。

可见,渊明饮酒多半是自娱自乐起兴,有孤寂、有落寞,但却少见人生悲痛沉郁的情绪。而辅纶的饮酒诗几乎是篇篇都有不同的愁绪,有对人生、时事、命运的各种哀叹,吐露出对人生入世不得的失落、感伤,都化为一杯杯酒饮。

二、不同的饮者形象:清醒与沉醉

陶渊明身处魏晋时代,自然会想起一个词就是“魏晋风度”,它集中凝练的概括出一种独特的思想文化与行为方式。最早提出来的人是鲁迅,后来不断地被冯友兰、李泽厚等深入与探讨。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中说:“它们畏惧早死,追求长生,服药炼丹,饮酒任气,高谈老庄,双修玄礼,既纵情享乐,又满怀哲意,这就构成似乎是那么潇洒不群,那么超然自得……”,[4]饮酒吃药就是日常生活。作为名士陶渊明自然也不能免,但却跟他们有些不同。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在29岁出仕前的生活主要以耕读为主,自己曾表示“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所以相比于当时的豪门子弟来说,陶渊明偏离当时的主流思想,主要受淳朴的乡风与田间劳作的影响,这种单纯让她的性格保持着一份少有的率真却又和魏晋风度,不谋而合。但是相比于刻意追求的魏晋士人不同的是他还原了生活的本真,具有厚实的生活基础与实践的精神。所以,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大部分都是享受型观物赏景,保持适可而止清醒欢愉的姿态“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饮酒二十首·其一》)。在喝酒的过程中都会记录下所看到的美景,“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饮酒二十首·其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二十首·其五》)“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二十首·其七》)夕阳西下的美景都尽收眼底,如果诗人酒醉不省,怎能去欣赏美景。而邓辅纶喝酒都是一副喝醉姿态“颠倒醉梦中”、“醒醉谁复知”,还说“杜康可解忧,但醉夫何言”(《和饮酒二十首·其五》)并且在《和止酒》中说道“痛饮非沉湎,止饮讵违己”。如果喝醉直接睡着也就罢了,辅纶喝酒肯会吐露人生的不快。“四十九年非,竟无一念是。寡过吾未能,求全故多毁(《和饮酒二十首·其六》)”是何等的悲凉!只能安慰自己说“穷达亦有命,幸勿区区怀。”(《和饮酒二十首·其八》)在邓氏的饮酒诗中,没有欣赏美景的画面,只是酒后吐出的委屈与满腹牢骚。面对内忧外患,国破家亡,诗人却无所作为,确实让人感觉到痛心。每每只能“投身玉壶中,何取与世谐”(《和饮酒二十首·其八》)。诗人大都选择晚上喝酒,并且“夜夜烛当炳”。

三、不同的情感宣泄:悲欢与痛楚

《饮酒》诗二十首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豪华落尽,淳真自然的艺术风格。诗人四十一岁辞去彭泽令归田,而饮酒诗则作于作者十二年之后,此时就是晋宋易代之际。萧统云:“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5](《陶渊明集序》),对于一个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士大夫,他的仕途观念是不会马上冷却的,更何况陶渊明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少时壮且历,抚剑独行游”、“猛志逸四海”更不可能“浑身静穆”。但陶渊明满腔豪情面对是一个士族门阀制度垄断的官场,基本是“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有才华的寒门之士几乎都被压在底层,不可能有多大的作为。陶氏性格刚健而又率真,在这个黑暗的官场如何能够待得长久,最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归。他的内心不平与愤慨,“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饮酒》第十八)。仕途不得志的创伤在惬意的田园生活中却被慢慢抚平。陶氏在归隐之后,在躬耕劳动之余,时常的饮酒、赏菊、读书与弹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可见,陶渊明隐居虽然清贫,但却不乏乐趣。诗人本身也很喜爱躬耕的生活不然也不会将近而立之年才出仕,早年表示自己在田园生活里能“忘怀得失”,愿意“以此自终”度过一生。所以在他的饮酒诗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悲的一面,也能看到诗人欢的一面。清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陶征士<饮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是‘绛云在霄,舒卷自由’之致”[6],在对现实不满的同时也有对闲居饮酒的乐趣。在这两者的调和之下,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没有那么的沉痛,多了闲情逸致。

回顾邓辅纶的一生,在道光乙酉拔贡生,中咸丰元年辛亥恩科副榜,并以助响得内阁中书。在任内阁期间,诗名颇著于京师,但都是徒有浮名,根本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在天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各省,南昌形式危机之时,邓辅纶辞去闲职南下协助其父守住城池。咸丰六年三月,江西五十数州县皆险,却无人愿意为将,邓辅纶慷慨自任。辅纶及林源恩率江军收复进贤,并在河东湾会战得胜,四月围抚州。但最终因太平军合路十万之众,前后阻击江军而溃败。学政廉兆纶以筑城耗伤民力、臬司之子将兵二端劾罢邓氏父子,邓仁堃被降五级留用,辞归。咸丰八年,赴曾国藩幕府建昌军中,与莫友芝等人同居“七贤”之列,曾国藩奏请邓辅纶为道员,赴浙江候补,刚赴杭州,浙军即崩溃,因为没有殉城,再一次遭弹劾。经过两次人生出世的失败之后,辅纶无意于政治。相比于陶渊明,邓辅纶的归隐是士道受阻后的被迫选择,十分的无奈,没有陶渊明决绝和坦然。因此邓辅纶在饮酒诗中的感情宣泄要悲切很多,痛苦更多。诗人虽然一直努力追和陶渊明,企图达到渊明的闲静,但在表面的平淡冲和之下,却有着有掩饰不了的伤感与失落。诗人隐退江湖的时间比陶渊明早,对现实的绝望自然没有陶渊明来的深刻,所以在诗中,不难看到诗人虽身处田园,却心系魏阙。自身诗赋才华极高却也只徒有虚名不被看重,于是辞官投身于抗击太平天国的运动中却多次受到弹劾。与陶渊明相比,邓辅纶从小没有在田园生活的经历,所以回归故里,也没有找到丝毫的归宿感。虽然,邓氏努力学习像陶渊明一样躬耕生活、饮酒作乐感受隐逸生活的美好,但依旧没有获得陶渊明发自的惬意,更无法欣赏到陶渊明“悠然现南山”的美景。所以在邓氏的饮酒诗中我们时常看到“委地多落英,流连一嗟惜”(《和饮酒二十首·其八》),感叹时光流逝自己的无所作为。同时也有对现实关心如:“汉贻匈奴书,未始非计得。违和必主战,颇怪时论惑”(《和饮酒二十首·其十八》)。在整个诗人和陶饮酒诗中,没有发现诗人因酒而产生过任何快感和适意。每每都是酒后吐真言,感慨时事与人生。

四、结语

邓辅纶中年以后隐居乡里,在思想和诗文上努力地追慕陶渊明,并写了和陶饮酒诗与其遥相应和,但由于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的不一样。因此,邓辅纶饮酒诗大都是宣泄自己人生的愤懑以及怀才不遇。没能像陶渊明一样,在孤寂清贫的田园生活中享受隐居的闲适乐趣,在邓氏的饮酒诗中依旧能够品味到人生的苦涩,少了陶渊明的洒脱与自在。这也是邓氏和陶饮酒诗的境界与陶渊明饮酒的境界不同的地方,也是后世所有和陶之诗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1]何香久.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2]王景霓.汉魏六朝诗译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3](清)邓辅纶.白香亭诗集[M].长沙:岳麓书社,2012.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5]孙康宜.文学经典的挑战[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6](晋)陶渊明,李华编.陶渊明诗文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88.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覃婷婷(1989-),女,土家族,湖南沅陵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和而不同陶渊明饮酒
楠溪江:陶渊明笔下的“古朴天堂”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陶渊明 饮酒》
中西方饮酒文化大对比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与猫狗共饮酒
时代发展下的词汇意义流变
不为五斗米折腰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