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琼
简析伏尔泰创作《中国孤儿》之因
尹 琼
1755年伏尔泰的戏剧作品《中国孤儿》诞生。它的出现并不是伏尔泰心血来潮,随意而为之。本文将从传教士是《中国孤儿》创作的奠基人、道德重建是《中国孤儿》创作的内在动力、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发表是《中国孤儿》创作的导火线、伏尔泰对中国的喜爱是《中国孤儿》创作的心理基础四个方面尝试简析伏尔泰创作《中国孤儿》的原因。
传教士 道德重建 《中国孤儿》
有关伏尔泰创作《中国孤儿》的原因,目前很少有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他们只是将其作为其他问题的从属方面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刺激了一大批欧洲人对古代中国的掠夺欲望,“在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得到出版,在被翻译成欧洲多个国家的文字之后,更是引起数以万计的欧洲人对古老中国的无限憧憬”。[1]这时的中国古典文化成为欧洲知识分子热烈追求的一种风尚。传教士马若瑟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将中国剧作《赵氏孤儿》翻译成法文,为伏尔泰《中国孤儿》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从17世纪末开始,法国文艺界多次展开了以如何对待中国文化为核心的学术论辩。“艾田蒲说明了这种论辩的意义所在:18世纪中后期以后,欧洲思想家们便开始以中国文化为利器,展开了对西方的宗教观、政治体制的强烈反驳,像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德阿尔让斯侯爵等都纷纷援引中国的一些素材”。[1]启蒙学者的确运用中国文化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特殊需求,而《赵氏孤儿》便是伏尔泰选择的有力“武器”。
18世纪以来,新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封建生产之间矛盾尖锐,资本原始积累从未停止。所有对宗教神学的过度信奉,对金钱关系的高度崇尚以及人们强烈的爱慕虚荣之心,使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毁灭,人际关系极度冷漠。所以18世纪法国的启蒙学者极其重视社会的道德重建问题。
众所周知“元曲四大家”中并不包括纪君祥,《赵氏孤儿》也没有《窦娥冤》、《牡丹亭》等作品深入人心。“伏尔泰对纪君祥,对马若瑟,对《中国孤儿》都不重视,他只是想要通过闻名一时的寓言,以宣扬构成其作品基础的固定观念之一即孔夫子的超卓和中国人的道德”。[2]孔子是伏尔泰所要推崇的哲学家,他想借《中国孤儿》颂扬儒家道德,渗透的就是在欧洲宗教神学受到批判,资本主义发展撕毁温情面纱,肮脏的财富积累过程中对道德重建的迫切追求。
1949年卢梭写成《论科学与艺术》一书。他认为当人类出于自然原始状态时,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等级秩序,一切都是自由平等的。但当科学和艺术不断发展壮大时,便摧毁了平等自由的和谐状态。卢梭的观点与一般的启蒙学者正好相反,尤其是伏尔泰,他与卢梭的观点大相径庭。
卢梭以责备中国人的方式讽刺伏尔泰,他说:“请告诉我,赫赫有名的阿鲁埃,您为自己的细腻和温情献出了何等健旺之美,而您对区区小事的如此丰富的风雅才智有事您付出了何等巨大的代价。”[2]他用这样尖酸刻薄的语气来讽刺伏尔泰对文学艺术的重视。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成《中国孤儿》来宣扬文学艺术对道德重建的重大作用并反驳卢梭的观点。
“伏尔泰对于儒家思想的尊崇,为他换来了‘欧洲孔子’的称号”。[3]《风俗论》中表现了伏尔泰对于中国文明的一种强烈兴趣和平等态度,他用大量笔墨以称赞的口吻来介绍中国。对中国历史修订严谨态度的赞扬“中国人的历史书中没有任何虚构,没有任何奇迹,没有任何得到神启的自称半神的人物。这个民族从一开始写历史,便写得合情合理。”[4]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赞扬“我们知道,这种印刷术是在木版上刻字,就像古登堡15世纪在美因茨首先利用的方法。在中国,在木版上刻方块字的工艺更为完善。”[5]伏尔泰对中国文化、制度、科技等多方面都有所研究,从中折射出的是伏尔泰本人对中国发自内心的喜爱,尤其对儒家文化情有独钟。与西方宗教的愚昧统治不同,他赞扬孔子的教育方式即把自己的思想传授给弟子,以教化的方式来引导人真正向善。
伏尔泰《中国孤儿》在法国上映后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评论褒贬不一。伏尔泰写作的目的遭到质疑,然而这种质疑不无道理。的确,伏尔泰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写作而写作《中国孤儿》,其目的再明显不过即以中国道德之长来弥补法国社会道德之短。在中法文学的交流上,伏尔泰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中国孤儿》是不可忽略的作品。
[1]王君君.17-18世纪法国传教士对中国汉文化的传播[D].沈阳:辽宁大学,2014.
[2]艾田蒲著,许钧,钱林森合译.中国之欧洲(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3]焦旸.浅析伏尔泰的中国情结[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
[4]伏尔泰.风俗论(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
[5]伏尔泰.风俗论(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14.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