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居民语言生活及态度研究综述

2016-12-06 13:01李晗菲
长江丛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态度

李晗菲

上海居民语言生活及态度研究综述

李晗菲

上海话作为吴语区的代表方言与强势方言,其与普通话语言接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两方面都具有典型性。本文试从上海话与普通话关系、上海居民语言使用情况和上海居民语言态度三方面,对已有的学界研究成果及网络和报纸上的社会看法进行概述,从而为语言政策的进一步制定提供参考。

上海话 普通话 语言生活 语言态度

上海话,俗称沪语、上海闲话,属吴语,从文化和历史上讲,主要指的是上海市区的方言,即目前广泛流传和认同的上海主流方言;从行政和地理上讲,还应包括郊区的六大方言,即浦东方言、松江方言、嘉定方言、崇明方言、金山方言、吴江方言。上海话是现代吴语区中最强势的方言,在江浙一带乃至全国及海外华人社区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历史上的上海对外移民风潮,使得上海话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自上海“开埠”后,随着大量外地移民的涌入,上海话在语音、语法上都逐渐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以上海本地话为主、多种吴语方言共存、混杂和融合的新上海话,并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吴语方言,甚至有成为北吴语地区的通用语的基础和趋势。而随着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广,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影响力有所降低,普通话取代了方言成为主要的沟通工具。2005年上海市“两会”期间,“拯救”方言、“保卫”上海话等言论见报,引起了学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本文拟从上海话与普通话关系、上海居民语言使用情况及上海居民语言态度等三方面,对已有的学界研究成果及社会反映情况进行概述,以期为语言政策的合理制定提供借鉴。

一、上海话与普通话关系研究

从城市的历时发展看,上海始终是一个移民城市,也是一个多语和多方言的城市。上海话一直以来就多次承受着多种语言(方言)的冲击,如英语中的外来词的引入、绍兴宁波等地的大量移民所造成的宁波方言的进入,这也形成了上海方言的混合方言性质,但此前的语言接触与融合并未让人们感觉到“沪语危机”,直到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大力推广,人们开始对上海话与普通话及其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并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热烈讨论。

实际上,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历来是社会语言生活的热门话题,因为推广普通话要求方言区人改变固有的语言生活习惯,在一些重要的公共场合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而上海话是吴语区的代表方言,两者在语音和词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前50年,这段时期对于两者关系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更好地推广普通话;二是普通话基本普及后至今,在此期间,普通话基本取代了方言,成为了人们生活交际的主要语言。部分学者对于方言的生存感到危机,提出了趋向极端化的“拯救方言”或“保卫方言”的口号,因此,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方言与普通话并非对立,而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以求维持社会语言生活的和谐与发展。

自普通话制定及推广以来,上海话与普通话的关系研究共有26篇,主要集中于普通话与上海话的语音差异分析、语码转换、词汇分析以及上海普通话的研究①。

此外,基于对上海话与普通话关系的分析,引起了“是否应该保护上海话”的论战。首先是2005年上海市“两会”提案的报道,人大代表建议“保卫”上海话,引起了《青年报》、《上海壹周》《新民晚报》等媒体的相继报道,掀起了推广普通话和“保卫”方言论战的硝烟;随之,两个学术会议(“上海话和文化的多元性”学术研讨会和“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议”国际论坛),两种格调,前者强调上海话“日渐衰落”,后者强调推广普通话;而因为对上海话“式微”的担忧,引起了上海话进教材的风波。除了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外,人们在报纸、网络媒体上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主张“保卫”上海话、“拯救”方言,强烈建议行政部门采取一定措施来保护方言;二是对普通话推广持赞同态度,认为不需要过多地去强调方言、保护方言;三是认为普通话应该推广,方言也应该传承,二者之间应找到一个平衡点,而非强调一方②。

实质上,这场论战的兴起是作为强势方言上海话与普通话语言接触过程中所存在的语言选择冲突造成的,可以看作社会关注语言生活的一种积极表现,也可作为对方言与普通话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的一个契机。

首先,上海话其实不需要“保卫”。上海话没有“式微”,没有“日渐衰落”的痕迹,不需要“拯救”,更不需要用“保卫”这样的词。“理由很简单,上海话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种强势方言。……上海话不但通行郊县,而且是苏南、浙北地区的方言通用语。20世纪80年代,粤语北上,上海人学广东话;90年代沪语扩散,上海话在全国各地都很‘吃香’,连外国人也纷纷学习上海话”(颜逸明,2006)。

其次,上海话和普通话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对上海话的确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使得一些上海话中特有的词汇被普通话替代或消失,整体上有向普通话靠近的趋势(参见钱乃荣,2005);但另一方面,普通话中吸收了很多上海的方言词汇,如“标致”、“便当”、“蹩脚”等;很多外来词通过上海方言传入了普通话,如“沙发”(sofa),其在上海登陆后,先被译作上海方言,后按照上海话发音被吸收入普通话中(马小雅,2008)。所以,上海话与普通话并不是处于相互矛盾的位置,而是相辅相成。

二、上海语言使用情况研究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工具,是一种当地文化的体现。上海作为一座拥有大量移民的城市,其语言使用情况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外来人口主要使用各地方言和普通话,本地人主要使用上海话和普通话,而部分海外人士则主要使用英语。鉴于此,对上海语言使用情况的研究按人群可划分为上海本地人与外来移民两大类。

(一)上海本地人语言使用情况

上海话内部可分为老、中、新三派。老派上海话为部分1920年前后出生、土生土长的老者使用。中派上海话为1940年-1965年前后出生的上海本地居民所操的口音,常兼具老派与中派特征。新派口音的使用者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一般“中派上海话”较多被视为“正宗上海话”,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放送口音亦采用该口音。

根据不同时期的调查显示,自普通话推广以来,上海话的使用环境与频率明显下降。上海本地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使用沪语的频率较儿时大幅减少,在除家庭环境外的日常交往中,普通话更是成为了其首选;在沪语使用的年龄差异方面,老年人的上海话乡土气较浓,而年轻人的方言往往向吴语通用语或普通话靠近。当今许多上海本地儿童已经无法全部使用上海话和他人沟通,甚至出现全然不会讲的情况(黄立鹤等,2013)。根据2013年《中文自修》杂志对上海多所中学进行的调查,仅有三成的在读中学生能够完全使用上海话交流。由此看来,从2005年逐渐兴起的上海方言式微论进而提出“保护上海话”的口号是有据可依的。但是也有调查显示,上海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语言回归”的趋势,“上海市学生的言语交际中普通话与上海话之间的关系,已从当初的‘双言主从状态’发展到如今的‘双言并存状态’”(蒋冰冰,2009)。

(二)外来移民语言使用情况

对于外来人口而言,语言的使用涉及到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上海的外来移民面对的语言主要有普通话、上海话、家乡话和英语。

对于白领来沪青年来说,使用的语言主要为普通话、家乡话和上海话,有可能涉及到英语。语言选择主要取决于其对上海话的态度和语言使用环境。在办公环境中,不同的就业单位和不同职业内部存在的语言市场上,普通话、上海话和外语的价值也有所不同;在生活交际场所中,则普遍使用普通话(张晶晶,2006)。对于商业服务业阶层而言,则会较多同时使用普通话、上海话、家乡话,其语言选择主要取决于交流对象的身份。对于重体力劳动者,使用方言的场合和频率比之前面两者有所增加,但在公共场所中语言使用仍旧是以普通话为主(雷红波,2008)。

三、上海人语言态度研究

语言态度是指个人对某种语言或方言的价值评价和行为倾向。有关上海人语言态度的研究文献共有12篇,主要关于外来人口的沪语态度以及学生群体的语言观念。

对于当地学生群体,其语言态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所变化。调查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上海学生群体对上海话的认同感逐渐增强,而同时对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仍有一定的认识(孙晓先等,2007)。

对于外来大学生而言,其语言态度与年龄、来沪时间和毕业后的留沪意向有关,这反映了对于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的情感认同与身份认同以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使用需要(胡珊珊,2012)。

对于外来务工移民而言,其语言态度与其所从事的职业内容和阶层有关。社会阶层较高的人对于语言的态度比之社会阶层较低者更积极一些,因其更渴望融入城市,更容易产生身份与文化认同感(雷红波,2008)。

四、结语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其语言具有多样性、混合性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处理好上海话与普通话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和积极的语言态度,“在多元化的社会里,放弃统一语言的思路,构建‘多言多语’和谐的语言生活”(钱乃荣,2008),大力倡导建设普通话的同时,强调方言存在的权利,真正发挥语言本身作为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的作用,创造双赢。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②资料来源:百度贴吧(上海话贴吧、普通话贴吧),知乎论坛.

[1]胡珊珊.在沪外来大学生沪语态度调查报告[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黄立鹤,贺蔼文.上海高校学生沪语使用情况调研及其保护传承略谈[J].语文学刊,2013(3):30~31.

[3]蒋冰冰.双语与语言和谐——来自上海市学生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J].当代修辞学,2006(06):64~66.

[4]雷红波.上海新移民的语言社会学调查[D].上海:复旦大学,2008.

[5]马小雅.谈上海方言的发展变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2):88~90.

[6]钱乃荣.风云际会"上海话"[J].书城,2008(3).

[7]钱乃荣.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02):1~13.

[8]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孙晓先,蒋冰冰,王颐嘉,等.上海市学生普通话和上海话使用情况调查[J].长江学术,2007(3):1~10.

[10]颜逸明.推广普通话与”保卫”上海话论战述评[C]//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2006.

[11]游汝杰.上海话在吴语分区上的地位--兼论上海话的混合方言性质[J].方言,2006(01):72~78.

[12]余志鸿.上海话与上海语言使用情况研究[C].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2006.

[13]张晶晶.外地来沪白领青年的语言选择[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普通话方言态度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谈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