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夏
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索
谢华夏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观内涵,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分析高校展开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揭示了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在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 途径
生态文明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这成为一大亮点。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紧密联系。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保证。倘若没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就失去了成长的沃土,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文明。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使教育与现实不脱节。高校里大学生素质的高低一方面可以折射高等教育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社会掀起生态文明教育热潮的同时,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也被放到一个显赫的位置,为人们所瞩目。
(一)大学生展开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对生态文明提出的新要求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被明确提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个社会要发展,要安定有序,要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公民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而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大学生展开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和生态文明意识,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大学生展开生态文明教育是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需要
从时间上来说,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要比发达国家晚一些。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普遍比较重视专业教育,忽视环境普及教育。现如今大学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他们的生态意识状况在很大程度决定着未来社会生态意识的主流。因此大学生理当与时俱进,有着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观念,自觉把生态文明意识内化成意识,促成自己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态道德,促进社会的进步。据吴鹏举、路纪琪所作的《大学生生态意识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中的大多数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关注、思考生态环境的热点问题,能切实走到保护和改善身边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中去;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应有的生态学知识,且在实际生态环境保护中缺乏相关生态学知识的指导;所以说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相应生态学知识并未达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要求,因此在展开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三)大学生展开生态文明教育是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需要
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重要阵地,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在高校的普及度还不够宽广。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相对于发达国家稍晚,处于刚起步阶段,尚不完善,更谈不上成熟,尤其是在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大多数高等院校只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环境普及教育,没有把环境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列入培养目标。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通过系统地学习相关生态课程,也没有相关展开的活动中来践行。因此,加强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这也是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
(四)大学生展开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各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高校推行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高校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的人才,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完善和道德人格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因此在大学生展开生态文明教育,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要实现教育的目标,必须依靠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在全社会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也应有自己独特的教育途径。
(一)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
生态伦理,就是指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人类作为自然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自然生态构成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因此,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类自身的道德关怀。人类自然生态活动中一切涉及伦理性的方面构成了生态伦理的现实内容。因此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培养新一代“理性生态人”,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是调适新型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氛围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第一,弘扬“万类和谐竞自由”的理念。引导大学生以精神和道德平等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在教育大学生认识人的重要价值的同时,也接受和认可自然共同体中所有存在物的内在价值。并且,不追求建立一种对自然控制、征服和主宰的情结,而采取一种尊重生命、尊敬自然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和心态。第二,倡导公平协作促和谐的思想。在大学生中树立关爱自然、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生态道德良知,就是要在大学生中培养人类与其他物种同存共荣的生态情感,让每个人切实认识到物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人类进化和发展中的重要协同作用。第三,规范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伦理教育提倡全新的生态生活价值观,即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
(二)积极开展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拓宽大学生德育范围
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基础上创立“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继而在十八大又提出“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成为一大亮点。生态文明的提出,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这些对我们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确立生态文明观有指导意义。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具有强大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后,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自己能力的文明,强调感性、平衡、协调与稳定。生态文明用生态系统概念替代了人类中心主义,否定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物质享乐主义和对自然的掠夺。生态文明亦是生态文明也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因此可见科学发展观中包含着生态文明思想。开展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把生态文明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范畴,重塑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拓宽大学生德育范围。通过通识课程的开设,并辅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员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位的教育与熏陶,形成浓厚的生态教育氛围,共同推进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向纵深发展,这必将对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的养成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不断创新新方法、新手段、新形式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必须发扬与时俱进精神,着眼时代发展要求,着眼新的形势任务,不断用新理念和新思路高校环境,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使广大学生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抱负得以充分施展。因此适应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要不断创新新方法、新手段、新形式。
(1)加强生态宣传,建设校园文化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首先就要加强生态宣传的力度。据了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知之甚少,对自己所知的生态问题多是经过大众媒体大力宣传过的。因此,有必要在大学高等教学中传播有关生态知识,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一是利用校园各类教学资源——校园报刊、网络、黑板报等媒介宣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以及联系实际细说我们面对的生态危机,用学生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直观的画面宣传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环保知识,例如绿色消费、绿色精神包括什么,为什么不用一次性筷子等。其次,成立学生自己的环保社团组织,并举行关于环保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通过这些组织和比赛,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环保,促进学生参与环保知识的宣传。最后,聘请环保专家或是专业人士来校做环保知识讲座,充分利用这些权威人士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环保,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校园。
(2)厉行节约,倡导绿色消费理论是用来武装自己的内在,更应在现实生活中用理论知识知道自己的实践活动。所以说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需要思想、理论文化的修养,更需要再实践中去历练。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厉行节约,倡导学生绿色消费。如今,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产品繁多,大学生由于所处环境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攀比的心理、虚荣心理和放任心理,盲目消费,所以有必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在物质消费中选择“绿色产品”,在购买商品时宁愿多花钱也乐意买“绿色产品”的消费方式。大学生应该作为先锋者,支持环保行动,加强自己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除此以外,可以通过环保节日参加社区组织的环保行动,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森林公园或是自然保护区做一名义工,以实际行动见证自己的价值。
总之,和谐社会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而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又有着紧密联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自觉生态文明行为,坚定生态文明的信心,可以说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只有培养全民良好的生态意识,并纳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中,才能使人类、地球协调地、长期地生生不息,繁荣昌盛,才会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而奋斗[R].http://news.xinhuanet.com/ mrdx/2007-10/25/content_6942644.htm.
[2]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3]半月谈十七大报告解读:如何理解“建设生态文明”[R].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1/09/ content_7038963.htm.
[4]吴鹏举,路纪琪.大学生生态意识调查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1(6).
[5]曹群.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观念与途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8).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贺州学院2015年学生工作研究课题立项项目成果(项目编号:hzxysz201510)。
作者简介;谢华夏(1984-),男,汉族,广西贺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和数学专业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