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蹩脚记者,但从不泄气

2016-12-05 20:36
时代报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文教稿子功夫

编者:本文是由曾任新华社国内部文教组长的资深编辑李耐因,发给几名普通记者的三封信。三封信分别写于1980年12月21日、1981 年1月10日、1981年11月12日。这些书信,因为不是正襟危坐地写文章,没有空洞的说教,全部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东西,让人极为受用。

回来就看到你们写的稿子。稿子写的并不是大事,而一股农村新风就扑面而来,还带有泥土的香味。多么可喜的农村新变化!很好,很好。当记者就是这样当法,到处去捕捉社会上发生的新趋向、新事物、新苗头,挥笔成篇。不是写完就成了,而是积累起来,逐渐形成更为深刻的主题思想,于是又有更好的稿子出来。记者需要积累,包括观点、思想、素材、形象、语言。就是从抓这些新事物开始。有些写成小稿——你们现在这一组,有些写不成小稿,但要把它们描在笔记本上日记本上(不是粗笔记),走上几个地方,翻翻看看,深入地想一想,就可分析出一两个有深度的见解,再去采访,有意识地加以补充,加以调查,与有关人员商讨,于是逐渐形成主题,可以写出佳作。

你们是搞文教的,但人一下去,就不要光着眼文教,而是观察农村社会的变迁,观察党的政策在农村引起的些微变化,特别是人们精神上的变化,这就可以打破行业的界限去写文章。不要以为我只看你们的文教稿子,反映更大范围的新事物、新思想的稿子,我也愿看。我希望看到成熟的记者,他走到哪里都发现新闻,特别是人们并未注意到、想到的新闻。那些生产上的数目字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精神变化,敏锐地捕捉到,就好。也不要眼睛光盯着人民日报、总社,“我那个小稿儿用了没有呀?”囿于一得之喜、一失之哀,这没出息。

我有把握,觉得甚有益于人民,觉得是件很值得一写的新闻,我就写,而且兴趣盎然。这叫自鸣得意,自己生的孩子,好哇!因为付出了劳动、痛苦、精神,而且有了自己感情上、思想上、见解上的积累。我写稿子就是如此。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西线几十名记者,我不怕竞争,也不抢热门,我去的是人家没去的部队,二十几天我写了五篇通讯,人民日报用了4篇,尽管文章很长。最近,播发袁伟民关于我国女排夺魁的谈话,我说谁不用谁失掉读者,人民日报压了一天,读者电话一大堆,次日还是用了。

为什么我们要被动呢?不,我们要主动。夺这个主动权却是不容易的,这要下许多功夫,可人才就是这样出来的。平安顺当,不管你写什么草料货都登,那出不了好记者。当然,我不是说我当记者当得好,不,我也是个蹩脚记者,可我从不泄气。这算是给你们鼓气、增劲,也算是向你们年轻人讲一点当记者的哲学。

学习仍在坚持吗?你那个学习计划,太繁;而且恕我直言,有点死。那会很吃力,而常被打断的,不太容易坚持。记者的学习,应是灵活而走捷径的。不然效果并不好;而人也疲劳。学习最怕正规——这是我的谬论。并非说不要天天坚持,而是不要像学生。一个好的大学生,不一定是好记者呀!

当记者,要培养一个好习惯——天天想着写,不让手闲着。就是写文章,总社要的写,总社不要的也写;编 辑部指定的要写,编辑部想不到的也写;新闻写,不是新闻也写。今天上午在穆青同志那里聊天,就谈到记者的成长问题。经过去年、前年几个战役性报道,深感记者培养中有许多问题。我们的记者思路太窄,记者的手笔也太窄。 想的只是记事,而不大像观察家;写的只是纪实,而不能放开手笔纵横谈。所以,出了两批人,消息记者、通讯记者,舍此,则没有文章了。这不行。

比如,记者不大会写杂文、散文、评论,文章没有见解、新意;手段单一,不活泼,不多样,跛脚记者多。这怎么会出人才呢?据我看来,当前记者十分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迅速掌握多种手段,要扩大写作实践,写各式各样的文章;二是迅速增长知识,古今中外、文理各科,每篇、每条新闻都有传播知识的任务,知之不多,不足以给人以新知新见;三是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要善于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看不深的问题。这样,给记者培养带来新的问题,记者这条路怎样走,大有学问在。我们的经验还远不多。以前的,太不够用了。你当了两年记者了吧?想想看,有什么问题在?路子走对,你学习的方向、方法、检验尺度就会变了,会有新的要求。

怎么样?我这一大番议论,会不会搅乱你的学习计划?不是泼冷水,而是对你的学习提出新的要求。别的不说,因为以前我讲过记者可以写小说、诗甚至理论文章,单只新闻领域,你涉猎几门几种?我看,当记者每天都要给自己的武库增添一两种。笔路打开,要求思路大开,要求学习跟上;思路打开,笔路也会大开,学习所得才会用上,这是相互促进的。去年,你在短新闻、人物通讯方面都有较大进步,但涉猎面不宽。你应该对自己一年作一次评价,哪些进了一步,哪些不够,新一年主攻方向在哪?这是很有意思的。要知道,闯禁区——这名称不好,应该是闯新区,就给你的学习提出新课题呀!

你们那里来稿不少,有些稿子内容写作都不错,一个平常的省发稿量超过大省,这是同志们努力的结果。可要求也可以再进一步,压力再加一点,人才会有所进步,不知你们以为然否?那么提什么要求呢?我想给你们提三点 :

第一,从当前形势发展情况中提高预见性,采写一点对工作有推动、有引导作用的稿件,一年有那么两三篇;特别是善于从群众中、从实际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回答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这样的稿子要有新闻,要有新见解、新认识、新发现,要给人启发和教益。

第二,下功夫写好短新闻,练一点基本功。哪怕是一个平常的会议消息,哪怕是一个动态,推敲再推敲,锤炼再锤炼,要平淡中见新奇,要一般中传新意,要精约中见文彩。能写出精短的而闪现文彩的文章,才有条件写出长的、过程复杂的好文章。你们可能不以为然,我却坚信不疑。要学会在新闻中巧用细节(细节可不是细帐呵,莫误会),这本事你们还不大熟悉。这有筛选的功夫,有练句的功夫,有巧用的功夫,甚有研究头,不妨试试。这样的稿子,你们每人每年写那么两三篇。可以注明,我给你们看,帮你们改。可一定是下过功夫的,你们组里讨论过的。

第三,每人学会一种新本领。新闻形式甚多,自己已经掌握,可算过了关的是哪几种,还缺哪几种,选一种作为奋斗目标,闯一下子。全组可以有目标,每个人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一目标,而且公布出来,大家监督。也可以写信告诉我,我在这里“遥控”。

当记者,平平淡淡,应付局面,满足于一般完成任务,这就没有出息了。要每半年,就觉得自己又有了一点进步,每年都有那么一两篇,两三篇,不管上报情况如何,而自己颇觉得不错,有收获。那,我们也会出一批名记者的,而且决不比任何外国名记者逊色。我期望你们都成为名记者,我这个编辑就好当了,我轻松而且自在,何等之 好啊!不是追名逐利,而是扎实地练好本领,有真货色。切莫耿耿于一两篇稿,莫逐一得之喜,莫自充胖子。功到自然成,这话大有道理。追名逐利,名利双失。青年中并非少见。

猜你喜欢
文教稿子功夫
明朝耿氏家族与湖北黄安地区的文教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者主体资格与责任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者主体资格与责任分析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放胆情结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唐太宗文教措举简论
拖稿的各种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