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学生的信仰道德深刻关系到我国未来战略和目标的成功与否,所以加强中学生信仰道德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阐释了信仰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及基本内涵,探索了加强中学生信仰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分析了当前影中学生信仰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中学生信仰道德教育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 信仰道德 信仰道德教育 德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091-02
毛泽东同志曾对青年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1]。中学生作为国家、社会所重视的特殊群体,其信仰道德的发展状况应该放在重要地位。
1 信仰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及基本内涵
在探讨加强中学生信仰道德教育之前,应先对其概念进行解读,弄清信仰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由此,更加坚定的加强中学生信仰道德教育。
1.1 道德
道德主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以善恶来评价,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的总和。[2]这种对道德的观点是笔者较为认同的。
1.2 信仰道德
这是源于宗教道德理论的一个观点,在宗教理论中其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人对神的信仰关系;二是表示因信神而按神的意志去践行道德。在此含义中去除宗教唯心主义的成分,把信仰看作对终极价值体系的确信,并且在这基础上构建起道德生活的科学依据去践行道德的活动,这种道德形态就可称为信仰道德。
1.3 信仰道德教育
教育活动的开展以终极价值体系的构建为目标,在中国教育体制下,重点强调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这种教育态势就是信仰道德教育。中学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重点关注期,那么,加强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就应当成为当代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一,信仰道德教育就要加强中学生的世界观教育,引导中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能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第二,加强信仰道德教育中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是个人对人生的一个总体看法和认识,中学生要不断丰富、发展自身对人生的客观认识,明确人生态度、人生意义和人生标准。第三,理想就是人想要自己以后成为什么样,有什么价值目标,而表现出的满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在中学信仰道德教育体系中,理当促使学生抛却“猪栏理想”[3],教育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4]
2 加强中学生信仰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引导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道德
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中学生身心不断进步和成熟,对世界、人生、理想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并根据自身学习而不断丰富,日益成形。这一过程的学习使中学生能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身的信仰道德品质,逐渐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基本的信仰道德体系,对世界、人生和理想有一个科学、客观的理解,实现道德水平的提升。所以,在加强中学生信仰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信道德理想和目标,并通过调节学生的知情意等相关方面,使其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养成日常的信仰道德,形成初步的道德人格。当然,中学生的信仰道德在个体中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知识面的不断拓宽而逐渐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的,其水平的高低,受到年龄、心理发展特点、认知水平的影响。
2.2 指导中学生的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在动机指导下产生的具体的道德活动。正确的道德动机会產生好的道德行为,不正确的动机则会诱发错误的行为。信仰道德教育就是要形成好的终极的价值体系,而中学生的信仰道德一经形成,便会渗透于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进而对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给与指导。中学生会根据自身对世界、人生、理想的认知,而外显于自身的行为模式中,在道德行为中体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自觉的选择做人的范式,指导着中学生的人生方向和具体的行为模式。
3 当前中学生信仰道德的缺失及其原因
3.1 中学生信仰道德的缺失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进入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价值选择日益复杂多变,而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易失衡,判断力也不成熟,接受各种思想迅速的阶段。所以,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连年出现增长的趋势,究其症结,就在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未形成坚定的信仰道德,没有树立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
中国青少年问题主要研究者黄志坚教授曾用“灰色人生”来形容中国社会部分青少年所存在的问题,它表现为淡化理想,不计未来,只顾“及时行乐”;崇尚感性,漠视理想,重个人轻集体;物欲膨胀,精神萎缩,只重实惠;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5]这种提法可能略微偏颇,但却可以看出一些青少年发展的信仰虚无和道德行为失范现状的,表现出我国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事业任重道远,迫在眉睫。
3.2 中学生信仰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3.2.1 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起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有利于不断增强社会成员的规则意识和创新进取精神;但其负面特性而言,又会给中学生的信仰道德教育造成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市场经济下的竞争行为主要由法制来规范,这可能使市场主体在交易行为中忽略道德的重要作用,进而导致诚信缺失问题频发、道德失范纯经济交易行为增多,而这类现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学信仰道德教育本身的说服力。而且,社会上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唯利是图等不良思想追求蔓延,这样的利益氛围下,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追求都会受到一定影响。最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等新型媒介迅速发展。网络化的社会普及性,对当代中学生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巨大的冲击,网络信息真假不定,不少带有色情、暴力、虚伪等不良信息的内容充斥于网络环境,使得正处于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且明辨是非能力较弱的中学生道德伦理意识下降、是非观念模糊、身心健康受到侵害,从而动摇中学生初而建立的信仰道德,影响中学生对世界、人生和理想的正确认知。
3.2.2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接受系统性信仰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径,学校课程设置、教师教育和学生主体因素等都会影响中学生信仰道德教育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学校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注重知识的专业化课程设置,而对于思想、德育课程则处于教学的弱化环节。其次,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针对知识的专业化进行讲授,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往往不太重视,甚至可能出现教师本身的信仰道德不成熟的现象,那就无法引导学生很好的习得信仰道德。最后,中学生作为自我教育和实践信仰道德的主体,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3.2.3 家庭因素
父母与子女间存在着由血缘联系的天然的亲密关系,家庭的教育作用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有着社会、学校和教师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家庭教育是影响中学生信仰道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的结构是否完整,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否重视,家庭教育的理念是否全面等都会影响中学生信仰道德教育效果,会影响中学生能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特别是当今社会,西部地区大量向各地输出劳动人口,那这些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的信仰道德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个体、地区和社会的发展都关系重大。弱化的家庭教育会导致中学生对子自身道德素质培养的忽略,可能会导致中学生信仰道德的缺失。
4 加强中学生信仰道德教育的思考
4.1 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作用
作为教育和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调控者,各级政府及教育领导者要充分发挥其在中学生信仰道德教育中的政策、服务提供的作用。首先,政府及教育领导者应对“中学生信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知,才能在全面思考之后,在教育政策、制度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其次,政府要建立或调整与“中学生信仰道德教育”相切合的政策、措施,具体而言,可以从教师资格证获取、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例如日本,在其教师资格或取得必要条件中曾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资格申请人必须获得道德教育、教育伦理等方面课程的学分。[6]这种做法值得参考。
4.2 重视学校教育主场所的作用
首先,学校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探索—总结出真正适合于本校实际的有效加强“中学生信仰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坚持道德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双管齐下,设置多样化课程,发挥好学校的信仰道德教育主场所作用。
其次,中学校园要营造一种德育氛围,大力宣传关于信仰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校园展栏、班级板报、道路标牌、校园广播等方面营造校园的整体气氛。同时,学校可以多多开展有助于中学生确立和养成信仰道德的集体活动,例如理想类影片观看、校园信仰道德讲坛。感恩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再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开路人和引路人,要积极承当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第一,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自身要有德,要认识到信仰道德教育对中学生人生道路的作用,丰富和优化教师素质的内涵。第二,教师要以身作则,自觉做信仰道德教育的践行人。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格言、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7]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才能得到学生的信服和尊敬。第三,教师要真正热爱学生和教育事业。在教学中充分依据中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把自身教学优势和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相结合,将信仰道德教育糅合于学科知识讲授过程之中,寓教于乐,感受为人师表的职业满足感。
最后,加强中学生信仰道德教育,即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身的知情意信行诸因素相互协调,逐渐建立起平衡的稳定的信仰道德结构,使中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
總之,信仰道德的形成要求教育教学方式的“体验性”和“情感性”,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活动要改变传统观念将其视为一种知识传授的做法,要将“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联系,投入真情实感,用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范例及榜样来感染学生,追求情感共鸣。
4.3 重视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对一个人而言,家庭的影响会伴随他一生。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教师”,其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响着子女对世界、人生和理想的认知。故此,加强中学生的信仰道德教育,就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合起来,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科学培养子女。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制定科学教育和管理子女的规划,多和教师交流意见,发挥好家庭教育的辅助教学作用,具体而言,家长可以多参加社区的家长互助团、多和子女谈心、参与亲子活动和家长会等方式,加强对子女的深入沟通和了解,增强家庭信仰道德教育的效果,促进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信仰道德。
当代中学生是将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信仰道德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背景下,要想中学生思想素质和信仰道德不断进步,就要认清现状,剖析原因,积极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突破传统,更新模式,积极拓宽教育渠道,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力量,促使中学生形成信仰道德教育体系,加强我国中学生信仰道德之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莫斯科大学对中国留学生的讲话[N].1957-11-17.
[2] 张春晖.当代中国道德困境思考[J].大连海事大学,2014.
[3]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第3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1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54.
[5] 谢拥军.现行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6] 檀传宝.德育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N].中国教育报,2007-09-29:003.
[7] 朱涛.班主任人格因素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研版),2014(16):190.
作者简介:雷丽蓉(1994-),女,重庆市丰都县人,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