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2016-12-05 04:38杨雅萍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学生新媒体

摘 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学生使用网络频率越来越高。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特别是由网络引发的心理疾病更是多不胜数,对中学生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探讨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让中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媒体 中学生 心理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081-02

1 新媒体时代

1.1 定义

新媒体,也就是通过人們所理解的传统媒体,例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当今社会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当今社会但凡跟计算机有关的,都可以说是新媒体,因为新媒体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延伸的概念。还有专家认为只要媒体的构成有别于传统媒体,那么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新媒体:出现在20世纪后期的信息传播领域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形式。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信息化社会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世界各个国家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当前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在新媒体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愈来愈多地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1.2 特点

1.2.1 易操作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它的建立和运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维持,普通平民几乎不可能实现自身的媒体化。新媒体则只需用户通过网络连接,就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在网络上发表信息,操作简单而且不需要任何成本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也使新媒体迅速发展起来。

1.2.2 传播快

在新媒体的传播中,人们不再局限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用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层层筛选再传达给受众,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如王菲2013年9月13日19:27在其微博上发表与前夫李亚鹏离婚的博文,仅数小时,就有近300,000条回复,转发量达到近600,000,这样的信息流动速度较以往的传统媒体都是不可比拟的。

1.2.3 可信度低

在新媒体中,公民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网络的隐匿性也让网民们在参与新媒体的过程中可以更加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在对信息的处理和转载过程中没有深入的考究信息的真实性就轻易发布,甚至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点击率编造虚假信息,也有可能被操作和利用,导致出现了所谓的“水军”、“五毛党”,极大的降低了新媒体的可信度。

1.3 优势

1.3.1 形式多样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把文字、音频、画面融为一体,使所看的内容变成生动的画面。考虑到内容量大这个因素,其人性化地帮助受众者提供“检索”方式,可以随时查找相关内容和之前浏览过的内容,并且可以随时存储。

1.3.2 信息发布及时

新闻的时效性是作为新闻最重要的一点,而新媒体将这一特性做到了极致。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能够在任何时刻在任何地方及时收到最新消息,并且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选择自己喜欢看的新闻。

2 新媒体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眼下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交媒体已经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讲,更加充满了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随着手机媒体的日益成熟,手机无疑已经成为中学生排在第一位的上网工具。而手机媒体中出现的一些社交平台,例如微博、微信等,对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也带来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必然也有消极的。

2.1 积极影响

2.1.1 知识面得到扩大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大多为了学习,都是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而在新媒体世界中,他们发现了许多能让他们感到新奇的东西:网络游戏、电子杂志、网络聊天、手机电视等。因此,海量的信息令他们感到特别欣喜。网络使他们踏进了这大千世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通过网络,学生的见识增长了,思路打开了,创造力提高了,求知欲更加浓厚了,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沟通能力也有增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合理利用互联网,能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1.2 人际交往范围得到扩大

中学生正是处在心理发育最重要的时段,而人际交往良好是青少年心理能得到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青少年在心理发展方面最重要的是对友伴亲密程度的增强,友伴交往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也同时有了飞跃性的增长。[1]如今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属于自己的时间少,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家学习就是在学校听课,根本没有时间出去结交新朋友。而网络的便利性和开放性,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交往圈子的扩大、交往对象的增多,青少年能够体验更多更丰富的情感。

2.1.3 思维方式得到活跃

网络这个充满无穷知识的知识库,给青少年提供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机会。思维方式的活跃,改变了许多学生曾经固有的狭隘思维方式,激发了其想象力。还有许多对于网络充满兴趣的学生通过网络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2.2 消极影响

2.2.1 造成道德失范,引发犯罪

新媒体下的网络之所以能吸引各种不同的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网上活动最大的原因来自于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我们在这个虚拟世界出现的自己,完全是现实生活中最理想化的自己,没人会知道你的真实身份,这虚拟性相当于给你提供了一个安全保障,这是网络的一大优点。然而,一些不道德和不正当的行为同时通过这件虚拟外衣的掩盖,开始侵蚀网络,使得很多网络虚假信息及不道德的行为在网上被蔓延开来。再加之我国在网络道德监管力度还不够大,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青少年在网络中很容易吸收到这些不好的思想,对青少年还未成型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直接的冲击力。例如网络中的各种虚假信息导致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由于辨别是非能力低,容易被骗、厌世。此外,中学生本来就处于叛逆、动荡的青春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道德意识淡薄,容易因为好奇而做出一些违反社会道德法律的事情,甚至误入歧途。

2.2.2 影响身心健康发育

学生时代是青少年身体发育的高峰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机能开始逐渐成熟。这一变化促进了青少年性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会逐渐对两性之间的差别和关系感兴趣,同时心理上也开始有了一系列的变化。比如,对自己身体特征发生变化感到害羞,开始关注异性等等。虽然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但由于中国人对性的保守和传统性,这一敏感话题在现实社会中很少会公开谈及,因此青少年接触的信息很少。而新媒体时代下网络环境的自由性和信息交流的开放性使得一些黄色信息,污秽图片,甚至少儿不宜的成人视频在网上流传出来。这些信息对于处于青春期性萌动的青少年来讲,腐蚀性巨大,极易造成青少年模仿、学习,不少人因此身心走向崩溃边缘,甚至导致性犯罪。

2.2.3 手机上网成瘾

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21亿,青少年网民中手机上网比例为86.3%,高出整体网民手机上网比例5.3个百分点。[2]可以说,手机这一新媒体时代下的主要媒介之一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新器官。特别对于喜欢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来讲,手机已经成为他们彰显魅力、品味、个性的文化载体。手机媒体中的各种功能能够满足青少年对生活的各种需求。而随着手机功能的愈来愈强大,青少年对它的依赖已经无可替代。过度使用手机,也会对青少年成长带来消极影响。首先,沉溺于手机导致青少年学习成绩的下降;其次,增加了和老师、家长之间的冲突;第三,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在青少年和新媒体两者之间,掌握好主动权,维护网络文明有序,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引导中学生好好使用网络,减少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

3 学校如何利用新媒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在对待新媒体时,要认识到这一代中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对于学生使用互联网、手机如果严厉禁止和惩罚只会让他们的叛逆心更重,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学校更多应该学会“疏”而不是“堵”,要结合新媒体的优点将它有利地运用起来。学校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对中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发挥学校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来帮助中学生正确面对新媒体,提高中学生对网络信息鉴别能力。

3.1 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

中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他们成长的另一个家。因此,学校生活对于中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对于学生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教师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教育环境也在发生改变。教育部2002年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注重应用,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新型中小学师资,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3]可见,新时代下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求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才能在社会急剧变化。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3.2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一方面是因为可以在网络中结交朋友,进行丰富的娱乐活动来释放压力。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生几乎每天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很少有自己的空闲时间,而在学校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单一枯燥的校园生活,让处于青春期躁动的中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抵触感,缺乏释放情绪的渠道。因此,学校应针对这些问题,充分发挥学校的功能,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体验不同的感受。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各种球类比赛、文娱活动、知识竞赛、社团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关爱社会活动等。这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乐趣,放松压力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一举多得。

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前提条件。中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相当敏感和危险的时期,一方面,面临升学的巨大压力,学习繁重,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感。现在的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温室中成长,抗挫能力和防备心理较弱,易受到网络负面消息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高峰期,对性的好奇和对异性的向往使得他们不自觉地对这方面的知识和内容感兴趣。网络中的一些色情信息,易误导学生,造成心理疾病。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教育,是学校作为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是中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生理、思想等各方面的培养。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工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

现阶段中学生由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愈演愈烈,而家庭、学校、社会对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不够。因此,为了避免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给中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新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1] 余霞,杨少波.网络传播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07(05).

[2] 中國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Z].2014.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Z].2002.

作者简介:杨雅萍(1989-),女,汉,四川成都市人,法学硕士,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学生新媒体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