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华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基于此,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外文性课文占有一定的比重。本人开展了外文性课文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外文性课文 教学策略探究
外文性课文是指除我国文学作品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在所有时代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和。外文性课文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一方面改变了语文教材的结构,给语文教材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加了新的能量;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积淀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知识,也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外文性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引起一代又一代小学生的强烈反响,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1]
一、基于外文性课文的外来性,学习单辅助教学
1.课前预习单——扫清阅读障碍
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课,设计预习单:(1)抢先看:利用空余时间,提早看《鲁滨逊漂流记》一书。(2)最欣赏: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摘抄积累。(3)提疑问: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4)找亮点:课文在写作表达上有什么特点?[2]
上述预习单既是学生预习时的凭借,又是教师了解学生新知的探测仪。特别是“抢先看”,学生学习时不会有突兀的感觉,反而学得有目标感、有整体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更全面。
2.课中练习单——辅助阅读教学
《穷人》设计了以补白为载体的运用语言练习单:
请你用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把这些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不同内容来:“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嗯,揍我一顿也好!”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在综合的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对文本语言的积累,还有语言形式、文本结构、表达方法的积累。
二、基于外文性课文的本土性,改变学习心理习惯
1.背景补充,在情境中学习
《凡卡》其时代背景、人物身份、故事内容都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使学生在时间、空间上都会产生距离感。所以添加适当的背景介绍,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一部外文性课文,借助翻译,实现其生命的延续,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获得本土化再造,也总是反映着接受国独特的历史条件,有接受国本土社会情感的运作参与其间。
2.作者了解,在意境中学习
如《丑小鸭》作者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在这篇带有作者童年缩影的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丑小鸭生活经历的描写,称赞了不顾别人讥笑、歧视,一心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人。补充介绍作品的作者,当作者的生平在学生的心目中留有印象之后,再来学习课文,有利于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歌颂什么,揭露什么,讽刺什么,鞭挞什么,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教学目的。
三、基于外文性课文的丰富性,多元阅读文本
1.多样性解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读者的视野总要宽于作者的原创,高明的作家总是能够用有限的文字为读者提供多样的想象空间。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作品,对作品的主题进行多样性的理解。
《凡卡》一文,选文精简,留有悬念,课文结尾,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的命运究竟如何?虽然原著中话锋一转——“可是梦毕竟是要醒的”,继续以相当长的篇幅记录着凡卡在肉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双重折磨:凡卡被送信 的邮差撞死在回家的途中。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自由想象结局,让学生意识到,作品的主题也是多样的,使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中拓宽思路。
2.批判性阅读文本,提升阅读品质
在外文性课文教学中,鼓励他们与作品进行“个性对话”。建立宽松的民主氛围,让学生不迷信权威、教师、课本,正确理解批判与创新的含义,消除他们的畏难思想。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教材并非“真理读本”,教师见解亦非全面客观,学术权威亦有他的偏颇之处。只要努力,一个“初生牛犊”也能发现“虎”之不足,从自己的角度产生出独特的观点,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带有创造性的批判思考,要善于捕捉,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批判与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四、基于外文性课文的共有性,对比阅读文本
1.相同主题,在对比中悟情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外文性课文教学课堂上适当开展对比式教学,让学生在相似的人物形象的对比中,通过与多个相似文本的对话,从而培养起他们的独立的与文本的“对话”能力。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可以把这两课整合在一起,在对比中进行教学。先把两篇课文通读,使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接着以“幸福”为中心词,泛泛出去,激发学生进一步读书寻找答案的兴趣。同样是写悲惨的命运,小女孩运用了写虚和写实相结合的方法,凡卡运用的是插叙、对比、反衬的方法。
2.中外作品,在对比中创思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贯通非常重要,语文教学要有知识框架,知识框架的横纵交汇处常常就是学生提升点,教学不是一次完成的。故而,在学习外文性课文时,以本国文学为背景,更深刻地把握外文性课文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让比较的对象同中求异,异种求同,达到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最后大年夜冻死街头,她的悲惨催人泪下,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慈母情深》一课,“我”家里虽然也很穷,母亲为了满足我看书的愿望竟舍弃自己的身体而不顾,我在母亲的伟大的母爱中成长。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同样是贫穷,但小女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穷,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缺失——缺少关爱。
外文性课文进入小学语文课本,极大的丰富了语文课的内涵。外文性课文的教学也成了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基于外文性课文的外来性、本土性、丰富性、共有性等特性,采用学习单辅助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心里习惯,多元解读文本,并在对比中阅读文本。相信孩子们,会深深地爱上她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