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仰臣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写文章时,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表现手法即为对比。运用对比,可以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本质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相互映衬,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只有在对比中才容易显露出来。下面举例介绍几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技巧:
一、纵横对比,刻画人物形象
在写人的记叙文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我们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强化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所写的人物大放异彩,给人以深刻印象,使文章更为出彩。
一般说来,对比手法的运用有两种方式:一是纵向对比,即人物前后行为、语言的比较;二是横向对比,即两个人物在长相、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品德方面的比较。例如契诃夫塑造的“变色龙”一般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在处理“狗咬人”的案件中,态度经历了五次变化,对将军一家的谄媚和对金饰匠赫留金的蛮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塑造了一个趋炎附势的俄国官僚阶级忠实走卒的典型形象。
再如,佟才录《心灵的包袱》中的精彩片段:
正当90岁高龄的卡尔基为生活愁眉不展时,镇上一个叫拉伯莱的法律公证人找到她,答应每月发给她2500法郎养老金,条件是在她去世后,她居住的那幢大房子要归他所有。卡尔基想,那幢大房子自己死了又带不走,遂答应了拉伯莱的条件,并和他到公证处做了公证。签过公证协议后,拉伯莱欣喜若狂,他没有想到卡尔基这么痛快就答应了他的苛刻条件。当时只有46岁的拉伯莱主观臆断,年已90岁高龄的卡尔基,最多再活上七八年就要去天堂报到了,到那时,卡尔基的大房子就归他所有了,这岂不是白白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
自那以后,心术不正的拉伯莱天天盼着卡尔基生病快死。但令拉伯莱万万没想到的是,卡尔基却越活越带劲,越活越健康。原来,卡尔基自从有了拉伯莱每月提供的2500法郎的养老金后,便全然没有了生计上的后顾之忧,心灵上一旦没了包袱,她便身心轻松地投入到快乐的生活中去。她每天读书、听音乐、锻炼身体,把一个个平淡的日子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多彩丰富。用卡尔基自己的话说,她90岁的身体里仿佛跳动着一颗50岁的心脏。就这样,卡尔基一路健康地活到了100岁、110岁、120岁……
工于心计的拉伯莱开始扛不住了,因为他为卡尔基付出的养老金已经远远超出了卡尔基那所大房子的价值,他简直就是得不偿失。拉伯莱心烦气躁,开始抽烟、酗酒,开始失眠、焦虑,心灵上的包袱也越来越沉重。终于在他77岁时,心脏再也禁不起心灵包袱的重荷,突发心肌梗塞撒手西去了。到拉伯莱死时,30年间,他先后为卡尔基老人支付了90万法郎的养老金,高出卡尔基的房产4倍多。两年后,卡尔基老太太也在阿尔勒湖泊养老院无疾而终,享年122岁零164天,成为世界上有正式记载的最长寿的老人。
文章记叙卡尔基因为没了生计上的后顾之忧,“成为世界上有正式记载的最长寿的老人”;而拉拍莱因为心术不正,“在他77岁时,心脏再也禁不起心灵包袱的重荷,突发心肌梗塞撒手西去了”。作者横向比较卡尔基和拉拍莱的命运,告诉人们一个生活哲理——私欲越少的人,心灵的包袱越轻,活得也就越轻松、快乐、长寿;越是自私、贪婪的人,心灵的包袱越重,重到直至压得他们窒息而亡为止。
二、对比参照,凸显景物特征
学会描写景物,是初中生应掌握的一种技能。优秀的景物描写,既能真切地描绘出眼前之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还可以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为此,同学们不妨使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景物之间的差异,使笔下景物的特征得以更清晰的凸显,也使自己的感情倾向得以更真实的流露。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北平的秋天,并不是单一地着笔于北方,时不时把南方的秋天融入文中做对比,更加凸显了北国秋天的“清”“静”和“悲凉”。
再如,陈一凡《初夏》中的对比描写:
路旁遮阴的钻天杨,田野上一望无垠的葡萄架……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绚丽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吸着花蜜,辛苦地飞来飞去。
初夏是美的,那是有别于艳阳春的另一种美。如果说春天的美美在百卉争妍,初夏的美就美在万类竞绿。该用什么词来简括初夏的景色呢?“绿肥红瘦”?不,那写的是暮春花事;“绿暗红稀”——这才差不离!“绿”而“暗”,形容绿得浓重;“红”而“稀”,可见芳华渐渐褪了,但还不是无。在哪儿呢?我放眼向四周搜索,哎,找到了,田沟边那丛野蔷薇,不正星星点点地开着几朵小红花吗?但那红色似乎很淡,淡得近乎寂寞,尤其是映衬在周围的浓绿之中,更显得“晚花酣晕浅”。再看那绿,却是层层叠叠,无边无涯,绿得沉,绿得酣,绿得触目生凉,绿得照人如濯,一时凝望出神,仿佛整个天空都被染绿了呢。
第一段锁定初夏时节的色彩鲜艳的野花,并集中笔墨描写蜜蜂辛勤采蜜的情形,动与静的比较对照,以静写动,动静结合,从而刻画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第二段不仅着眼于初夏本身的特点,先是把初夏的“万类竞绿”之美与春天的“百卉争妍”之美进行对比,接着又把初夏景色的“绿暗红稀”与暮春花事的“绿肥红瘦”进行对比,从而使笔下初夏的特征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两相比较,映衬所写对象
在描写某种动物时,我们可以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形象地将两个动物或同一动物的不同两面并举出来,使相互对立的两方面特征鲜明突出,相得益彰,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布封的《马》,开篇写了人工驯养的马,接着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行文过程中,还将马与其他类似的动物种群进行了对比,既鲜明形象地突出了马的特征,又突出了其他种群的优势,表达了作者对马的喜爱之情。
再如,丰子恺《白鹅》中对鹅与鸭、狗的对比描写: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的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禽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抓住的也无过于鹅。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第一段先是将鹅与鸭的叫声进行对比,指出它们音调上的不同,然后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做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第二段用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与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进行对比,表现鹅的“傲慢”风范。第三段为了彰显鹅的老爷派头,便从侧面描述狗犹如小偷一样的委琐相,如“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总之,作者通过细致地刻画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等方面的特征,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作者单位: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