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有术” 带动“有路”

2016-12-05 12:17张璐
四川劳动保障 2016年10期
关键词:有术贫困家庭中药材

文/张璐

扶贫“有术” 带动“有路”

文/张璐

激发产业岗位安置潜力、办培训授技贫困群众、送岗位到“家门口”……一项项扶贫措施,一件件对应市情、县情。在当前全省就业脱贫攻坚战的冲刺态势下,各市州因地制宜,依靠本地产业优势,围绕岗位开发扶贫,带动贫困群众走上脱贫奔康路。

【巴中】 产业搭台盘活贫困村

在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龙台村的中药材产业园里,二三十名村民正在处理分拣成堆的皂角、丹参,然后装车运往城区出售,十分忙碌。“这丹参分枝多又粗壮,产量肯定不错。”村民陈龙朝拿起一棵丹参,用手掂了掂,高兴地说。

眼下,正值中药材收获的季节,这些在产业园干活的都是龙台村的村民。每年种植和采摘季,他们都会成为园区的工人,收入也很可观。“在这里打工,一天下来赚个八九十块钱不成问题。”

培养药材种植能手

陈龙朝有3亩土地,过去由于不懂技术,种的中药材大部分销路不行,看着其他村民卖的钱多,陈龙朝十分“嫉妒”。后来他听说区人社部门办了个巴药产业培训班,便立即报名参加。整个培训下来,他就成为了村里的“土专家”,种的丹参、皂角长势好、销售可观。“多亏人社部门开办的中药材技能培训班,我学到了很多种植技术。”如今,陈龙朝安心发展中药材种植,争取成为产业带头人,促进村民集体增收。

“脱贫攻坚决定因素在贫困劳动力本身。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是关键。”巴州区人社局局长罗鹏程说,区人社部门围绕巴药产业发展,以培养产业大户为目标,把一般技能培训“送下去”,把培训课堂延伸到各村、社和田间地头,对全区贫困家庭劳动力实施个性化、针对性培训;特殊技能培训则把培训者“请回来”,按需开设培训小班,实行“小灶”教学,做到技能培训发力精准,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

为激励村民参加培训提升技能,区人社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技师培训项目,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3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补贴。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每年至少提供一次免费职业培训,并给予不低于每人50元/天的食宿、交通补助。目前,全区已培训420余人,鉴定合格320人,按程序补贴劳务品牌培训机构专项资金。

挖掘岗位“消化”劳动力

每到中药材采摘、包装旺季,都是用工需求量大的时候,这期间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可小觑。区人社部门充分意识到这一就业机遇,在中药材产业园开发长期用工岗位260个,季节性用工岗位10余个。

“岗位主要涉及除草栽苗、保洁维护等,让村上闲散人员有事干,有钱赚。”罗鹏程说,村民在产业园务工一天有80元左右的收入,加上流转土地的分红,一年的收入相当可观。

陈龙朝在自留3亩土地后,还流转了3亩土地给产业园,每年可收入土地租金1200元。“合作社还承诺我们按股分红,一年下来收入至少有1.5万元。”陈龙朝说,算下来比种植庄稼划算,还轻松得多。“在这儿务工每天有90元的工钱,一个月下来,收入能增加1000多元。”李国营每月在产业园短期务工,加上卖菜、喂牛耕田的收入,比起过去在外务工奔波,日子过得更加安稳富足。

1、巴州区劳务品牌培训暨巴药培训班(巴州区人社局供图)

2、龙台村中药材产业园内种植的丹参(巴州区人社局供图)

3、剑阁贫困劳动力培训基地中正在进行汽车维修培训(张璐/摄)

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摘帽

“通过流转土地、进园务工,村民原来的一份土地现在可挣三份钱。”罗鹏程表示,产村相融的发展模式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渠道,实现每户村民既有400元每亩的土地流转补助保底,又有务工收入,还有入股分红。以龙台村为例,过去村民除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外,再无其他挣钱门路。2014年,全村贫困户有92户,人均纯收入仅2485元。而到了2015年,在村内中药材产业园的吸纳就业下,已有40户贫困户顺利脱贫。“预计今年人均纯收入将再增加1000多元,年底再脱贫33户。”

龙台村的可喜变化正是巴州区贫困村脱贫模式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现在全区114个贫困村都连片发展了500亩以上的中药材产业园。既然产业发展起来了,如何发挥偌大的产业园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是我们人社部门应尽的职责。”据罗鹏程介绍,目前,巴药产业已成为巴州区脱贫奔康、强区富民的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区人社部门从培训中药材种植技术带头人、开发园区岗位等着手,盘活了全区贫困村的就业扶贫。

目前,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各个贫困村达到了“扶持一个产业发展,带动一批劳动力就业,解决一帮家庭脱贫”的效果,逐步脱贫摘穷帽。

【广元】 企业实体成为吸纳就业的“海绵”

高玉林是广元市剑阁县兴能新材公司生产制造部门分级包装工段的班长。如今,他工作稳定,月收入达到4500元,正计划在县城买房,“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养家两不误,相信未来的生活会越过越好”。

而在几年前,高玉林还是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013年,他被兴能新材公司优先录用为员工,并签订长期用工合同,由于积极肯干,短短两年便当上了车间班长。该公司内像高玉林这样的贫困户还有18人,都是在当地就业扶贫政策下被吸纳就业的贫困劳动力。

扶贫基地发挥就业吸附力

兴能新材公司位于剑门工业园区,园区内还有香港汇升集团、德润通兽药等45家劳动密集型品牌企业。“这些企业用工需求量大,可以吸纳既需要照顾家庭又要赚钱贴补家用的贫困群众前来工作,达到双赢。”剑阁县人社局局长刘来平说,针对园区企业密集的特点,当地人社局顺势而为,按照“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引导、补贴、设立、认定”等方式积极打造就业扶贫基地,在招聘、技能培训、岗位设置等方面大力向农村家庭贫困劳动力倾斜,安置了一大批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并成功脱贫,探索出了“扶贫车间”脱贫的新路子。

“岗位吸纳就业是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最直接、最见效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促进园区企业长久稳定的吸纳就业,县人社局充分发挥就业补贴的激励机制,对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者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企业,给予1000元/人的奖补,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岗位补贴;新吸纳10个以上农村贫困家庭劳动者的,作为就业扶贫基地,给予不低于5万元的奖励。“基本实现每户贫困户中至少有1人能就业,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园内企业拿出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给贫困家庭劳动力。”刘来平说。

今年以来,剑阁县共引导78家经济效益好、吸纳能力强的本地企业作为就业扶贫基地,对接贫困劳动力3462人,精准转移建卡贫困人员就业1150人。下一步,当地将继续在工业园区内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200个,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就近就业,增加收入。

种植“大户”带动就业脱贫

只有保障就业岗位,才能实现稳定就业、稳定增收、稳定脱贫。剑阁县人社局大力鼓励先脱贫的群众走创业之路,引导带动尚未脱贫的群众一道脱贫奔小康。

“在引导农村返乡创业实体中我们采取‘两步走’,先是大量回引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并聘请他们担当贫困户的脱贫产业技能导师,突出发展特色产业,达到户户有产业,家家能就业。”刘来平介绍,城北镇新华村在猕猴桃种植、土鸡养殖、水果栽培等产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返乡创业者纷纷回村承包土地创办农业产业园。“先富带动后富,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发展成为脱贫‘大户’,有利于带动一方脱贫。”目前,新华村在县人社局的指导下,逐步发展了以返乡农民工带动本村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提升的新模式。

宏鑫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社长杨璟就是该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成长起来的中坚骨干。合作社对农户种植的猕猴桃,实行统一购苗、统一技术、统一使用专用的肥料和农药、统一销售。目前种植面积1173余亩,年产值2000万元,共吸纳67户农民入社,其中贫困家庭27户。“村民可以入社当股东,也可以在种植园务工,保证了多渠道收入。”杨璟说,种植园吸纳各类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务工人员33人,季节性务工人员269人,其中吸纳精准贫困农户20人实现长期稳定就业。

释放岗位安置的“洪荒之力”

“企业实体多而强,岗位需求量大是我们必须抓住的就业安置契机。”刘来平表示,剑阁县工业园区的扶贫基地和新华村的贫困户变身致富“大户”都是剑阁县发挥企业吸纳就业取得成效的体现。目前,全县围绕密集型工业产业、猕猴桃种植、剑门关土鸡养殖、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在工业园区、每个贫困村都重点扶持10个以上优秀创业项目落地,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者就业能力强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增强上岗工人的就业技能也是保障长久稳定就业的根本。只有精准化、个性化培训才能让贫困群众有脱贫之技。让他们真正学到技术,也是就业扶贫的务本之举。”据悉,县人社局围绕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布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对贫困户劳动力进行家禽养殖、经济作物种植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今年1—8月,共在全县2016年拟脱贫的33个贫困村中开展就业创业培训1300多人次,品牌培训280人次。

火车跑得快,要有车头带。如今,剑阁县有了企业实体这一“火车头”的引领和配套政策的鼓励,全县贫困群众争相学经验,提高致富能力。截至9月底,该县今年计划脱贫的5744户、16760名贫困人口中,已有 5701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3100元标准,另外43户可在11月底前超过标准。

【南充】 “岗位+培训”让就业有信心

近日,南充市“百企千岗”暨就业扶贫援助行动在南部县举行。招聘会现场,前来求职、咨询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大多数是来自附近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还有不少人是贫困群众。

“招聘会办到了家门口,我们再不用东奔西跑找工作,能就近务工也方便照顾家里。”该县碾盘乡碾盘垭村贫困群众王光培当天早早赶来参加招聘会,最终他和县内一家食品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协议。上岗前后,王光培还可以参加当地举办的就业技能培训班,学习一些岗位技能。

据悉,目前南充市仍有6个贫困县、129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5.35万人。面对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现状,南充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探索出“送岗位、办培训”这一就业扶贫规模化、稳定化、常态化模式。

“百企千岗”让就业有“位”来

“让贫困户能充分稳定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南充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科科长邓礼说,“百企千岗”就业扶贫援助行动启动当天,招聘会共有58家县内外企业参加,针对求职人群特点,提供了文员、生产操作员、服务人员等51个工种、4000余个岗位,月薪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据了解,本次活动有100户以上社会责任感强、生产经营稳定、劳动关系和谐的企业参与,常年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主动提供至少1000个以上就业岗位。

“目前已经建立起了‘百企千岗’信息管理平台,每季度有针对性选择企业深入各县(市、区)开展专场招聘,定点定向送岗入户等活动,帮助贫困劳动者就业。对当年‘摘帽’县,每月开展1次专场招聘活动。”邓礼说,蓬安、高坪、南部、顺庆等地已开展了“百企千岗”就业扶贫援助行动,目前,全市建立贫困劳动者企业安置基地102个,贫困劳动力转移吸纳就业123174人,占有转移就业需求总人数的八成以上。仪陇、南部等组织本地园区企业及小微企业到贫困乡镇召开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送岗位700余个,2000余名贫困劳动力进场登记,900余人达成意向性协议。

量身定制技能提升就业实力

岗位虚位以待,劳动者就业能力不足怎么办?就业无技能仍是就业扶贫工作的一大“拦路虎”。

本着“缺啥补啥”和“愿学啥培训啥”的原则,南充市人社局对被企业录用和拟录用的贫困劳动力,进行量身定制,开展岗前、在岗和离岗培训,增强可持续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能上岗、适应岗和稳定岗。

南充高坪区对贫困户进行缝纫技能培训(图自网络)

“打剪口时,注意不要剪的距离缝纫线太近。”在高坪区开办的精准扶贫技能培训班上,老师正在对来自隆兴乡新桥村的贫困户杨小琼进行缝纫技术指导,以便她能快速掌握相关技能知识。随后,杨小琼和其他4名贫困群众经现场考核合格,被市内一家纺企业录用。今年以来,该区已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进行缝纫、家政、厨师、电工、焊工等劳动技能培训880人次,有3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就业,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南充市人社局局长代俊说,今年以来,该市针对一些贫困户缺劳力、缺技术、缺致富门路的实际,结合当地企业用工需求,由政府埋单先对贫困户进行各项技能培训,再安排进入相应企业就业。“把就业技能培训项目开进企业, 把课堂设在企业车间、生产一线,采取‘订单式、点菜式、面对面’培训的方式,开展了车工、电焊工、钳工、制冷设备维修等工种的培训,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目前,南充依托职业院校、民办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了“百乡千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品牌、创业三大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编后语】

四川共有88个贫困县,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一个模式“打天下”显然行不通。无论是巴中、广元、南充,或是其他贫困地区,只有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精准扶贫路径,才能把扶贫脱贫工作做实,做出成效。一路采访走来,不同的帮扶模式让记者感受到了各地就业扶贫路径的清晰、准确,感受到了各地人社部门高标准高质量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决心和勇气,感受到了各地贫困群众生活的实际改变已化作一汩汩暖流,温暖着他们的心,让他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猜你喜欢
有术贫困家庭中药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健身有术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
动物御寒有术
防骗有术(共4则)
城市贫困家庭的孤独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