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词溯源:语文期刊献疑两则

2016-12-05 05:32安徽夏松平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国殇露西青蒿素

●安徽 夏松平

语词溯源:语文期刊献疑两则

●安徽 夏松平

“秒阴”是董必武的误用吗?

1959年8月,董必武同志应邀为《中学生》杂志题诗: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董必武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10月版)

这是一首朴素、凝炼、富有哲理意味的诗,诗虽短却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把人生追求的普遍境界和历史的告诫统一在一起,进而指出了新时代的中学生应取的人生态度。

但是,对诗中的“秒阴”一词,有人撰文质疑:“董必武先生的‘秒阴’是由‘寸阴’‘分阴’衍生出来的。但其实董必武先生这里的‘衍生’是错误的。……董必武同志知道‘寸阴’‘分阴’之‘寸’‘分’形容时间短,但没有注意到它是表空间的词语,于是想当然的用表时间的词语‘秒’来修饰‘阴’,看似仿用实为误用。……董必武同志由‘寸阴’‘分阴’衍生出‘秒阴’,看似更进一步的珍惜时间,其实是有违传统的表达。 ”(程秀全《“分阴”“寸阴”与“秒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刊2015年第3期)

笔者认为,程老师的说法值得商榷。

我们知道,人们对于光阴都是十分珍惜的。《淮南子·原道训》:“夫日回而月圆,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这是古人最早以“寸阴”言时间宝贵的名言警语。后人遂以“尺璧寸阴”来形容时间宝贵。《晋书·陶侃传》:“大禹圣者,乃惜分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在这里,陶侃仿照“寸阴”提出了时间更短的“分阴”。后来,又有人借此生发了比“分阴”更短的“秒阴”,古人有《惜阴诗》为证:

古人惜寸阴,贵于惜黄金。光阴难再买,黄金失可寻。大禹惜寸阴,陶侃惜分阴。吾辈方少年,更应惜秒阴。

由此可见,虽然“董必武先生的‘秒阴’是由‘寸阴’‘分阴’衍生出来的”,但是,程老师的“董必武同志由‘寸阴’‘分阴’衍生出‘秒阴’”的说法,显然是张冠李戴。

我们还知道,“分”是一个多义词,既可以表示长度(十分等于一寸),又可以表示时间 (六十秒等于一分)。由此可见,不管是谁“由‘寸阴’‘分阴’衍生出‘秒阴’”,都是对传统表达时间方式的一个继承与创新。程老师的“想当然的用表时间的词语‘秒’来修饰‘阴’,看似仿用实为误用”的说法,显然是拘泥不化。

“殇”之误用

这“静”处之殇呀!

这是 《语文学习》2015年第5期“镜头”栏目的一篇文章的标题,笔者读后认为,其中的“殇”是误用。

什么是“殇”?

“殇”的本义是未成年而死,即夭亡。例如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说文解字》解释:“殇,不成人也。人年十九至十六死为长殇;十五至十二死为中殇;十一至八岁死为下殇。”《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也如此解释:“殇①没有到成年就死去。”

“殇”由未成年而死又引申为战死者。例如唐代陈子昂 《为副大总管屯营大将军谢表》有云:“将士同心,誓雪孟明之耻;殇魂共愤,思亢杜回之仇。”《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如此解释:“殇②战死者;牺牲的人:国殇。”“国殇”指的是为国而死的人。最早使用这个词的人是战国时期的屈原,他的《九歌》中有《国殇》一诗,这是一首追悼为国捐躯将士的挽歌,也是一首咏唱爱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颂歌,赞美他们活着是人中的英雄,死了是鬼中的豪杰。汉代王逸为之注:“国殇,谓死于国事者。”

“殇”在迷信中还指人死在外面成为孤魂野鬼。例如《小尔雅》:“无主之鬼之为殇。”再如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国殇》有云:“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有国殇。”这是于右任1964年在台北病逝前写的一首临终诗,其中的“国殇”属于借用,是感叹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将要成为远离祖国的“野鬼”。

总而言之,“殇”的意义是指向死去的人,不是指向事或物,这一意义一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伤亡二三十万人。地震发生后,有媒体就开始用“国殇”或“殇”一词来形容这场人类的大灾难:

(1)据法国《费加罗报》20日报道,中国19日开始了三天的国殇日,与此同时,新的紧急卫生情况使救援任务更加复杂。(新华网2008年5月20日)

(2)骨肉相连,同此国殇。(中央电视台2008年5月19日至21日连日醒目字幕)

(3)对于这一国家之大灾、国民之大殇、人类之大难,全国哀悼三天……(《北京日报》2008年5月20日)

(4)举国之殇,九州同咽。(《江西日报》电子版2008年5月20日)

显然,以上各例中的“国殇”或“殇”指的都是遭受地震灾害这件事,因此其中的“国殇”或“殇”都是误用;可以把“殇”改为“灾”或“难”等。

同理,“这 ‘静’处之殇呀!”不但指的是“‘最后一课’是在安静、肃静的氛围中拉开序幕的”这件事,而且指的是韩麦尔先生及小弗朗士等学生这些活着的人,因此其中的“殇”也是误用;根据文意,把“殇”改为“伤”似乎比较妥当。

本期赠卷参考答案

一、1.C(曲解文意。文本信息是“这种感知不一定要达到深刻的理性高度”,该句是说“这种感知”对“理性”没有严格的要求,而不是说“排斥理性”)

2.A(以偏概全。根据文本信息,“蔚为大观,影响巨大,引发收视狂潮”说的是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而不是整个网络文艺)

3.B(断章取义。文本中“不应该要求网络文艺像传统文艺那样 ‘反映现实’”的信息是说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其“反映现实”的方式与传统文艺有所不同,它有着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说其“不能‘反映现实’”)

二、(一)4.A

5.C(“金”用以止众,“鼓”用以进众)

6.D(依据文本,慕家族只是被张守约捉拿,被斩首的是逃到夏国的部落余众)

7.⑴张守约恰好在巡视边境,与他们相遇,就马不解鞍,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退却。(得分点:①重要虚词:适:恰好。②重要实词:简:选择。③定语后置句式:“兵(五百)”翻译时应调整为“五百兵”。④重要实词:逆:迎战。⑤重要实词:却:退)

⑵张守约在边境上驻军,传檄追捕不舍,过了几天,都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得分点:①省略句式:守约驻师〈于〉境上。②重要实词:檄:用檄文晓谕。③重要实词:置:放弃,舍弃。④词类活用:械,名词用作动词,用枷锁拘捕。⑤介宾短语后置句式:“斩[于市]”翻译时应调整为“于市斩”。)

[译文]

张守约字希参,是濮州人。因为父亲功勋主管原州截原寨,招安羌酋长水令逋等十七个部族共一万一千个帐落。担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在侬寇滋事以后,两年中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的利弊,都被采用。欧阳修推荐他有智慧谋略、通晓边塞事务,因而他被提拔为融州知州。峒将吴侬凭恃险要地势而成为边境祸患,张守约前往捕杀了他。欧阳修又推荐张守约可以担任将帅,因而他被授职定州路驻泊都监,调往秦凤任职。在职共六年,搜括生羌隐瞒的田地约一千顷,以此来招募弓箭手,修筑硖石堡、甘谷城,论功劳数他最多。

夏人一万名骑兵来侵犯,张守约恰好在巡视边境,与他们相遇,就马不解鞍,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退却。夏人从两边包抄,张守约挺身立在阵前,亲自擂金鼓,并引发强弩射杀敌方的首领,敌人于是退走了。

河州羌率领三万军队驻扎在敦波,想收复失地,张守约渡过洮水打败了他们,取出他们藏在地窖里的粟米来给自己的部队吃。老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往南山,张守约的部下想堵截他们,说可以缴获很多。张守约说:“他们不敢再迎战,只是逃命罢了,擅自出击的人斩首!”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带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张守约于是担任岷州知州,降伏了鬼章将领一千七百人。提升为西上阁门使、知镇军戎军,调往环州任职。

慕家族强狠难制,鼓动部落众人滋事生害,张守约统率部队进行征讨将其捉拿,部落余众逃到夏国。张守约在边境上驻军,传檄追捕不舍,过了几天,都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随从征讨灵武,到达清远军,劝告高遵裕命令士兵保护好粮饷,以防被抢劫,但高遵裕不听从劝告,结果兵败而归。张守约有捍卫海南咸平的功劳,也不被录用。

进职为环庆都钤辖、邠州知州,又调任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兼任康州刺史。夏人在南牟驻军十万,畏惧张守约的威名,都退走了。任泾州知州,泾水经常暴发水灾危及泾州城,每年春天都必须加固堤坝,所花费用无法计算。正值饥荒之年,张守约废除了这一劳役。有人问:“怎么对付水害?”张守约说:“饥荒之年役使民众,比水害还要厉害,我再慢慢想办法。”河神祠原来在河南岸,张守约祈祷后将它迁到河北岸,用这种方法来制止河水发怒。有一天夜里雷雨大作,第二天,河水改向朝南流动,河的北岸就成为沙滩。朝廷召张守约回朝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在途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二)8.⑴细节描写。诗人捕捉住了疏林饱含宿雨、枝头犹挂晶莹的细节。⑵想象丰富。诗人只是在舟中远眺而并未登岸,这一描写是根据生活经验的积累而生发出来的绝妙的想象。⑶诗中有画。诗人观察入微,描绘精到,将林中犹存的雨后景象传神地刻画了出来,富有画面感。⑷拟人。“藏”字赋予了树林以生命,让人深入去体味这残存的雨意,仿佛能感到雨滴沁人心脾的清凉。(答出两条即可)

9.第一问:表现了诗人的落拓失意和沉郁孤单。第二问:在内涵上拓宽了意境,寒意既写气候,也隐括世态的炎凉;在结构上回应了首联定下的离愁基调。

(三)10.⑴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⑵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三、11.⑴C、E(A根据下文情节的发展,露西的观察并不真实可信。B根据文本,是大家的友好帮助促成了亚克的转变,让他找回了上帝;是亚克的转变改变了大家的偏见,让大家又见到了上帝。D产生的构思效果不是“烘云托月”,而是“欲扬先抑”)

⑵①悔过自新。亚克对从前所做的坏事追悔莫及,出狱后自我救赎,重新做人。②心怀善念。亚克善意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言行,感觉人们都很友好,在帮助自己。③奋不顾身。亚克火中救人,琼斯的孩子安然无恙,自己被大火烧伤,住进医院。

⑶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亚克所作所为的心理动因,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抖开上文误会的包袱,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③使情节发生逆转,为下文露西态度的转变提供依据,并将小说推向高潮。

⑷观点一:同意,露西也有人性弱点。①露西对出狱后的亚克抱有成见,时刻防范。②露西对待亚克态度阴冷,且言行近于刻薄。③露西处处从自己出发,比较自私。

观点二:不同意,露西没有人性弱点。①露西是世俗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露西对主人公的观察和评判,旨在交代社会环境。③露西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四、12.⑴B、E(A 外延扩大。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公民”不是屠呦呦,而是莫言。依据材料,应为“第一位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中国公民”。C轻重失度。根据材料,二氢青蒿素的更重要特点是“用二氢青蒿素治疗后,病人的疟疾复发率更低”。D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中的“推手”一词可知,国外专家和国内研究者发表的调查研究文章起到的应是“推动作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屠呦呦对青蒿素研究作出的突出贡献)

⑵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研究作出了三个方面关键的原创性贡献:①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②第一个使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③第一个发现青蒿素衍生物二氢青蒿素,并做了临床实验。

⑶①国家保密。由于“523任务”的保密性质,长期以来,青蒿素的发明都是作为团队成果出现的。②个人低调。屠呦呦没有任何关于青蒿素的研究论文发表出来,外界对她的个人贡献不得而知。

⑷①在创造的征途上,要勇于担当,敢于临危受命,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勇往直前,毅然决然地向目标奋进。②要成事就必须焕发精神力量,全心投入,埋头苦干,潜心钻研,扎实做事,坚韧不拔,持之以恒。③对于传统资源,我们要传承,更要大胆创造,要将其置于现代文明视野中加以扬弃。④做学问、搞研究要淡泊名利,执着坚守,不急功近利,不浮躁焦灼,要有定力抵御诱惑,能在寂寞中尽职敬业。(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13.D(“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闻目睹”指亲耳听见,亲眼看见。“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三个成语分别强调作用、方式、程度。⑴句陈述徐帆的演艺生涯深受家学影响,所以选用“耳濡目染”。⑵句陈述《繁花》中的很多细节都是作者亲身见闻的,所以选用“耳闻目睹”。⑶句陈述东渡黄河、出征缅印等抗战历史已为人熟知、传诵,所以选用“耳熟能详”)

14.C(A成分残缺,应在“不清零”后面补上“出台”的宾语“措施”。B句式杂糅,应将“逾”改为“达”,或删去“余”。 D表意不明,“首次”究竟是王贻芳获得该奖项的首次、中国科学家获得该奖项的首次,还是全球科学家获得该奖项的首次,语意不明。可将“首次”明确表述为“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置于该句之后)

15.B(人民币“入篮”的主体是“人民币”,而不是“外币”,所以方便的是“中国人出国消费”,而不是“外国人来华消费”,所以应排除A、C。从事理逻辑上来说,“认可”是“消费”的前提条件,所以应排除D)

16.①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 ②它是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③而是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根据前句“无处不在的信息感知和采集终端为我们采集了海量的数据”,可以推知①句谈的是“计算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的价值。②处在语法关系上,与“它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绝不限于技术层面”形成对举;在逻辑关系上,根据“更本质上”的语言提示,语意更进一层。所以②处应谈大数据对“社会经济生活”更本质上的影响。再根据后面“即决策行为不是像过去更多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的诠释,可以推知这个影响应指“看待世界的方法”。③处在语法关系上,应补上“而是”等关联词,以与前句的“不是”形成对举;在逻辑关系上,语意应与前句中“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相对,即“基于数据分析做出”)

17.该图由地球、成员国版图、橄榄枝、飘带构成,整个图形象征着成员国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并寓示上海合作组织广阔的合作领域和巨大的发展前景。

六、18.[写作指导]悉心审读材料,可以探寻出“自己的那两只手”寓指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因,“千手千眼观音的998只手”寓指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因。根据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可以确立材料的核心立意:要“他渡”,更要“自渡”;要“他助”,更要“自助”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要拒绝“他渡”“他助”,而是要处理好“他人”与“自己”的主次、先后关系。要牢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传统训示。

本文的参考立意如下:⑴从千手千眼观音和朝拜者的角度:①要善于借势,更要学会造势。②要坚持开放引进,更要弘扬首创精神。⑵从千手千眼观音的角度:①心存善念,伸出援手。②要救人之急,更要启人自救。⑶从朝拜者的角度:①求人不如求己。②心中有佛,我就是佛。⑷从汪涵的角度:①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②不唯上,不唯书,应唯实(真)。

[附]例文

你当自救

江苏省阜宁中学 惠辛甜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约莫有一年吧,我的心里很不平静,痛苦甚至有点抑郁,质疑存在的合理性,喜欢把自己安置在马路边,靠着公交站牌,一个时辰连着一个时辰地冷眼观察过往路人,也等着一个契机,能有一个人,不管是谁,带我走出困境。

站牌前人来人往,大多数人却只是匆匆,至多不过飞速瞥我一眼,然后收回目光,加快脚步离开。也有孩子经过,眼睛里闪着光,好奇地看着我,一眼又一眼,想说些什么,却最终被母亲皱着眉头拉走,没留下只言片语。

渐渐地,惨淡的天光开始昏沉,人走光了,走远了,我又一次收拾心情,离开那似乎要驻守一生的站牌。

很多个日子过去,我等得近乎绝望。目力所及,每一个人都沉浸在沾沾自喜或湛湛自怜中,哪里还有时间抬眼,去关注别人——毫不惹眼的别人——的苦痛。

等,显得毫无意义,只是万千种媚俗中的一个化形罢了。

偶然翻书,看到神带着悲悯的眼神道出箴言:“人啊,你当自救!”早些年,曾经读过这句话,当时颇不以为然,总以为,若人不必旁人相救,人际交往又意义何在?而此时,它却让我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只盼能循着它,攀向无波心境。

终于,我做到了,起码的,不再常常惶惑,不时放空。

抬眼环顾,世界并未改变,仍然充斥着苦痛。许是应了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悲悯”,身边人的苦痛映射到我身上,在我心中激起道道波纹,最终汇聚成重得不能托起的同情,叫我时时想要伸一伸手,去安抚无奈挣扎着的人们,帮他们减轻些许苦痛。

诚心地帮过一个表妹,她学习成绩不好,我每天按时给她讲解老师布置的练习题,她好像懂了似的,态度挺认真,结果,我不讲的她就不做,思维更加懒惰,年级越高,成绩越差。

倾力去救助过一个友人,结果如何呢?他倒下了,当着所有人的面,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因为一切有我托着,他可以恣意地让苦痛,甚至是想象中的苦痛打倒。

曾经把自己的零花钱施舍给一个衣衫褴褛、可怜兮兮的年老的乞丐,可是,奶奶说,这个人四十年前就是这副装扮,一直在车站码头行乞,年轻时就不想劳动……

我终于明白,这一句“人啊,你当自救”绝不是神仅仅对我一个人说的。人际交往的意义固然在于友爱互助,但面对苦痛和不幸,谁也代替不了你,别人伸出援手,你也得伸出自己的手,这样你才能走出困境。有时我们身处困境,方能看清别人的表演、敷衍、媚俗,认识到没有人可以让你真正依靠,而我们自己是有足够的力量在黑暗中闯出一条路来的,就像蝴蝶破开那一层茧,结果也许会是出人意料的。

人啊,你当自救!

[评析]本文一任思绪流淌,缘己而及人,自然地生发出对“要‘求救’,更要‘自救’”这一主旨的触摸、感受和思辨。因为曾经有过钻心之痛,所以写来情真意切;因为历经纠结、煎熬,故而道来通透澄明。为文贵在“我手写我心”,此文得之。

(姜有荣)

猜你喜欢
国殇露西青蒿素
钱静
有苦难言
自发的绘画——露西·史蒂文斯
七律·为赴鄂抗疫白衣战士写照
切莫盲信所谓的“青蒿素食品”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
一个青蒿素品牌的崛起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作用机理及其对鸡球虫病的防治
“国殇”的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