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鹏飞,徐君伟
(1.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体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6)
论世界乒坛新王者
——马龙的技术风格研究
余鹏飞1,徐君伟2
(1.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体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马龙的技术风格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后备人才技术风格塑造和技战术训练提供借鉴。结果认为,马龙的技战术特长可归纳为4个方面:其一是精湛的“前3板”技术;其二是强大的正手和侧身进攻能力;其三是上手后的快速衔接能力;其四是高超的“变化”能力。
乒乓球;技术风格;正手;前3板;“变化”能力
邱钟惠等人(1982)指出,培养什么样的风格,关系到运动员发展的方向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我国乒乓球运动之所以能持续多年的跃进,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不断认识了技术风格的重要意义,并且有效地培养了一批批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员。事实证明,一名缺乏鲜明技术风格的运动员要攀登世界技术高峰是十分困难的。2015年,马龙连续夺得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第36届世界杯和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3项大赛的单打冠军,成为世界乒坛的新王者,其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鲜明的技术风格,不仅将乒乓球运动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也为乒乓球技术发展树立了新的风向标。因此,迫切需要对马龙的技术风格和技术风格的内核——特长技战术范式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的技术风格塑造和技战术训练提供借鉴。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马龙的技术风格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通过对国家乒乓球教练员吴敬平等、研究员肖丹丹以及北京体育大学唐建军教授进行现场访谈,参考并确立了有关运动员(马龙)技术风格相关的内涵及测量指标;选取了2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比赛视频;采用传统的乒乓球三段统计法,以及正、反手的得分率、使用率和贡献率。
得分率=[段得分/(段得分+段失分)]×100%
使用率=[(段得分+段失分)/(总得分+总失分)]×100%
贡献率=[(正手或反手得分/(总得分+总失分)]×100%
1.3 其他指标界定及统计方式
上手后的衔接能力,专指比赛中双方任一运动员上手后2板(包含上手这一板)及以上的强对抗。“变化”能力,专指一局比赛中发球的旋转、落点和接发球的手段、落点的变化次数。从每局比赛的第2个发球和第2个接发球开始记录,以该4种变化的发生次数为记录单位。发球旋转主要包含上旋、下旋、半转不转、侧下旋、侧上旋、逆上旋、逆下旋;发球落点包含正手位短球、长球,中间位短球、长球,反手位短球、长球。接发球手段包括控制性手段(搓、摆、撇、劈长)和进攻性手段(拧拉、挑打、拉冲);接发球落点界定同发球落点。
2.1 技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技术风格的形成可以从抽象和具体2个层面予以解释。抽象层面,吴焕群等人的研究认为,将制胜要素依运动员的个人气质和精神风貌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地长期稳定的结合,就形成了运动员各自不同的技术风格。中国乒乓球队对乒乓球竞技最高层面上的制胜规律的认识较早、较深刻,如20世纪70年代,面对欧洲弧圈结合快攻打法的崛起与挑战,进一步将乒乓球最高层面的制胜规律总结为“快”“准”“狠”“变”“转”。这些制胜因素与不同运动员的个人气质相结合,形成了运动员各自不同的技术风格,如以凶怪风格为主的邓亚萍、以快巧风格为主的刘国梁等。就具体层面而言,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是技术系统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运动员技术风格的不同,实质上源于技术系统的不同。在运动员的技术系统中,特长技术对技术风格的形成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特长越显著,技术风格就越突出。
2.2 马龙特长技战术
2.2.1 精湛的前3板技术 前3板技术包括发球、发球后的抢攻和接发球。世界乒乓球运动从第1届世乒赛开始至今,一直在沿着“积极主动”的方向发展,前3板球技术是最能体现积极主动思想的技术。马龙的前3板技术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其一是控制严密的发球技术;其二是高效的发球抢攻组合;其三是接发球处理球的高度合理性。如表1所示,首先,在发抢段,马龙的得分率分别达到73.1%和72.7%,其评估等级为优秀;其次,方博和樊振东的接抢段得分率分别为44.1%和
42.9%,都未超过50%,整体上不能为比赛胜利带来正效益,说明马龙发球控制严密,使对手难以组织高质量的接发球抢攻。最后,在接发球的处理方面,马龙表现得比较合理。统计数据显示,马龙的接抢段得分率分别为59.5%和75%,其评估等级均为优秀。
投稿日期:2016-07-03
2.2.2 强大的正手(包括侧身正手)进攻能力 马龙之所以能在决赛中分别战胜方博和樊振东,正手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如表2所示,其一,在马龙与方博、樊振东正手的运用效果方面,马龙的使用率、得分率和贡献率都明显高于二者,在马龙与樊振东的比赛中,其贡献率高达39.7%。其二,在各自正手与反手的运用效果方面,马龙正手的得分率和贡献率显著高于反手;方博正、反手的贡献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樊振东反手的得分率和贡献率均高于正手。其三,从局比赛统计得出,马龙获胜时,正手的使用次数(与方博的第1局除外)和得分次数都高于方博和樊振东;反之,本局则失利,说明马龙比赛中正手的使用次数和运用效果与比赛胜利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表1 马龙、方博和樊振东3人发抢段和接抢段统计一览表
表2 马龙、方博、樊振东比赛中正、反手使用情况统计一览表
表3 马龙与方博、樊振东上手后的快速衔接能力表现一览表
2.2.3 上手后的快速衔接能力 乒乓球竞技中,所谓上手是指抢先发动进攻的状态。如果说张继科、樊振东等主要依靠击球力量、旋转来赢得比赛胜利的选手代表着一种技术风格,那么,马龙则代表着另外一种技术风格。马龙的单板质量有可能要略微低于张继科、樊振东等,但是,将力量、旋转、速度融为一体的马龙则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比赛制胜范式。这里的“速度”,不仅仅是指一板球的击球动作速度,更体现在上手后的多板球之间的快速衔接、快速攻防转换方面。如表3所示,在与方博、樊振东的比赛中,马龙上手后的快速衔接组合技术的得分率分别为48.9%和46.7%,分别高出对手10.7%和11%,表现出较强的上手后的快速衔接能力。
2.2.4 高超的“变化”能力 关于其多变性特征,指的是充分利用乒乓球球性的复杂性来谋求比赛胜利的战术策略。纵观整场比赛,从定性角度分析,马龙始终通过控制上的主动变化(如击球手段、旋转、落点和节奏等)和对方博、樊振东技战术变化的有效应对主导着比赛的进程。从定量角度分析,在对2场比赛的详细统计中发现,除马龙与方博的第2、第4局比赛外,其他各局马龙都在变化次数上高于对手。其中,变化次数最多可达到19次/局,在马龙与方博的比赛中,第6局马龙的变化次数超过方博7次,最终11:4大比分战胜方博。
马龙的技术风格从抽象层面可归纳为“快”“转”“变”“稳”,其中“快”是核心,“转”是保障,“变”是关键,“稳”是基础。从具体层面可归纳为4个方面:其一是精湛的“前3板”技术,由严密的发球技术、高效的发球抢攻组合和接发球处理的高度合理性3部分组成;其二是强大的正手和侧身进攻能力;其三是上手后的快速衔接能力;其四是高超的“变化”能力,这4种技战术特长决定并支撑着马龙“快”“转”“变”“稳”的技术风格。
[ 1 ]田麦久,刘大庆.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199-201.
[ 2 ]曾振豪,李志林.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气质类型与其类型打法内在联系的研究[ J ].中国体育科技,1993(5):24-27,36-47.
[ 3 ]李卫东.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技术风格特征及形成的主导因素[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62-64.
[ 4 ]程勇民.“快、狠、准、活”技术风格对中国羽毛球运动的促进与制约[ J ].体育学刊,2005(2):99-101.
[ 5 ]程勇民.技术风格对中国羽毛球男双竞技水平的影响[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4):93-95.
[ 6 ]希瑟·莱彻特曼,程鹏,李修建.文化向度中的技术风格:结构、功能及意义[ J ].民族艺术,2014(6):90-96,110.
[ 7 ]《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1,28.
[ 8 ]秦志戬.对马龙技术风格、打法的再塑造[ J ].乒乓世界,2016(3):36.
[ 9 ]杨影.年度人物——世界乒坛的新王者马龙[ J ].乒乓世界,2016(1):38.
[ 10 ]兰彤.乒乓球主导技术成因诠释及演进趋势研究[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1):95-96.
G846
A
1674-151X(2016)08-009-02
余鹏飞(1991—),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乒乓球教学与训练、竞技乒乓球制胜规律。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