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新路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6)04-0036-02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里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脑膜炎、气囊炎和肝周炎等为主要特征。该病可感染1~8周龄鸭,其中以2~3周龄鸭最易感。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可引起雏鸭的大批死亡或感染鸭的生长缓慢,如果治疗不及时,可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应该引起广大养殖户的重视,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现将一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平舆县某乡孙某饲养的3000只鸭,其中母鸭2850,公鸭120只,同群地面饲养,在饲养过程中该鸭场严格按照常规的免疫程序接种了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等疫苗,一直未发生任何疫病。2016年3月18日,该鸭场突然发生以下痢、眼和鼻孔有分泌物、有神经症状及心包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疾病,该养殖户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治疗3d效果不明显,鸭群发病数量逐渐增加,个别严重的病鸭出现了急性死亡。2016年3月22日来驻马店市平舆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就诊。根据病鸭的发生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随即采取了综合治疗措施控制了该病,先后发病500只,死亡200只,发病率16.7%,病死率40%。
2 临床症状
病鸭表现缩颈、头颈歪斜等神经症状。病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不食,眼和鼻周围有黏液性分泌物,排淡绿白色粪便。个别病鸭还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甚至有的关节肿大,结膜炎等症状。还有的病鸭出现头歪眼斜,不断鸣叫,转圈或倒退活动,不久就抽搐死亡。部分幸存的或耐过的鸭转为僵鸭,生长缓慢,极度消瘦。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鸭8只,其中5只病死鸭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其纤维蛋白渗出物可波及全身浆膜面;2只病死鸭除有以上病理变化外,还有慢性局灶性感染可见皮肤有坏死性皮炎,关节发生关节炎。脾脏肿大,呈大理石样外观。
4 实验室检查
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结果,初步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随后对5只发病症状比较明显的病鸭进行实验室检查。
4.1 病原分离 取发病鸭肝脏、脑等病料等做涂片,用瑞氏染色镜检,可见到两极浓染的小杆菌。
4.2 细菌分离 将上述病料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h后,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能检出菌落,取纯培养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呈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4.3 生化鉴定 取纯培养的细菌做生化试验,该菌不发酵葡萄糖、木糖、果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山梨醇、肌醇、卫矛醇;不产生硫化氢和吲哚,V-P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阳性;尿素酶试验阳性,接触酶试验阳性,符合鸭疫里默氏杆菌生化特性。
根据病鸭的发生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另外在还要注意做好与禽脑脊髓炎、鸭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避免误诊,避免耽搁病情的治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 治疗措施
立即封闭鸭场,用过氧化氢、烧碱等消毒液进行紧急消毒,并将发病鸭群进行隔离治疗。全群鸭按2%的氟苯尼考混料,连用6天;对病鸭0.5%氟苯尼考注射液0.6ml/kg,一天一次,连用3d,同时用在饲料中添加痢菌净按照0.1g/kg,连用6d。另外全群鸭在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电解多维和黄芪多糖等增强鸭群免疫力,增强鸭群抗病能力。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治疗措施,病鸭群7~10天基本恢复健康,病情得到控制,整体恢复良好。2周后电话回访,除症状特别严重的20只鸭死亡外,其它鸭只已基本恢复正常。
6 预防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预防本病要改善鸭舍的卫生条件,特别注意通风、干燥、防寒以及饲养密度,饲喂营养均衡的饲料,防止营养单一。做到“全进全出”,以便彻底消毒。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外来疫病传入。平时还及时清除粪便,做好定期消毒。
6.2 做好疫苗预防 雏鸭在4~7日龄接种鸭里氏杆菌油乳灭活苗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肉鸭免疫力可维持到上市日龄。同时还要做好大肠杆菌、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等疫病的防疫措施,防止外来病的传入。
6.3 做好药物预防 应在鸭易发生的年龄阶段添加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和喹诺酮等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有条件的养殖户可做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出抗菌药物比较敏感的药物进行防治)。另外,还要注意做好紧急消毒措施,坚持应用两种不同的消毒剂轮流使用,防止耐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