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考纲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加强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且有着必要性和紧迫性,语文课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四个途径。
关键词:语文;传统文化;考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153 -01
近期教育部发布了《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修改内容涵盖八科。而影响考生最大的就是语文。因为修订内容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
一、加强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的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新考纲的发布,无疑是与这个时代所要求的“八大素养”息息相关,让高考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做演讲时提出,教育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谨防培养“只有技术没有人文思想的空心人”。他的观点至今仍振聋发聩。当前教育越来越注重传授“有用”的知识,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的一些最基本问题被忽略。怎么与人和谐相处,怎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这些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伦理被遗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为人处世的丰富哲理,通过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倡导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建设和谐校园,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并逐步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知、接受。中国的语言文字被世界各地人学习,许多历史文学作品在世界各国也颇受欢迎。博大精深的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新加坡甚至欧洲都有很大影响。利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顽强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言哲理的警示作用是巨大的,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是不可估量的。在中国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圣贤先哲的至理名言、诗词歌赋、感人事迹比比皆是,这些都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乃至树立远大理想的最好的素材。
(三)帮助提高学生伦理道德水平。
近年来学生的个体意识日趋增强,群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逐步削弱,人际关系趋于冷漠。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道义对人性的重要性,传统伦理道德首先讲的是“仁爱”,做人首先要仁慈,有爱心。爱父母兄弟姐妹、爱老师同学、爱集体,最后升华为爱祖国。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的人,注定一事无成。
三、语文课堂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紧抓课本知识。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太多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如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旬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些优秀品质、不朽精神、坚定信念、非凡骨气,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闪闪发光。通过对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的讲解和对这些可赞可叹的警句的分析,启发教育学生。
(二)拓展优秀文学作品。
课本毕竟只是冰山一角,中国还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值得学生学习。史实、名言、佳篇,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可以说不胜枚举,这都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乃至树立远大理想的最好素材。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和活动中,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讲解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鲜活内容,利用古代的文学典籍进行思想教育,作用更是不可估量。其陶冶情操的作用不同于一般的思想道德理论的直接灌输。文学作品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人格魅力,能够潜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对人格产生熏陶作用。
(三)重视传统蒙学。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是以立志做人为首要目标,以生活常识、地理历史、道德伦理、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强调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讲求知行合一的实践性、综合性教育。如《三字经》中的“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朱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弟子规》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则学文”。中国人的教育智慧就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厚德才能载物,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智慧和深刻历史教训的教育思想。
(四)开展传统文化讲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组织“传统文化大讲堂”等活动,倡导国学精神,与圣贤为友,弘扬国学文化,引导学生用现代理论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利用广播、主题班会、诵读《弟子规》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班级内通过办黑板报、张贴挂图等,来强化学习熏陶,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入学生耳、进学生心、燃学生情、践学生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在生活学习中使传统文化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考纲将传统文化知识作为考核内容,对高三师生的备考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对语文学科知识的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语文课堂不能一味机械地分析文章结构,教会学生如何拿分,对经典文本只是单纯“应试”对付,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体会文本原汁原味的感染力,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是独具人文气息的大语文。通过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树立人文情怀,更重要的是,为语文学科的讲授模式提供了新思路,而这,似乎是语文学科更为正确的发展机遇和舞台。
作者简介:高琳娜(1987.11—),女,汉,广东省深圳市,硕士研究生,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部,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