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彝族志士余健光

2016-12-03 19:29罗曲
文史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孙中山

罗曲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面对腐朽的清朝,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在当时代表了历史的进步潮流,所以得到了广泛的拥护和支持,更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志士看到了希望,积极投入到推翻腐朽王朝的革命事业中,并做出了一定贡献。出生于四川叙永赤水河畔的彝族青年余健光,就是其中一例。

余健光,又名余祥辉,1891年出生于滇川黔交界处“鸡鸣三省”的边僻彝乡——今四川省叙永县水潦彝族乡[1]。古彝文文献《西南彝志》记载,彝族祖先笃慕俄(四川彝族称谓为“居木”),洪水后娶三妻生兄弟六人。后兄弟六人分家各自发展,史称“六祖分支”。其中的老四穆阿卧支,又称君亨,异译为耿恒,简称恒部,凉山称为“古侯”。古侯部迁往凉山地区,一部分留于川、黔、滇交界的赤水河畔,后称为“扯勒部”。余健光的先祖为扯勒部君长,后改汉姓奢氏,晋朝时被册封为平夷令长,元朝和明朝时被中央政府封为四川永宁宣抚使,[2]曾出了爱国志士奢香夫人。明末政府腐败,反明烈火此起彼伏,陕西的李自成起兵反明,西南的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起兵反明。起义反明失败后,为逃避当局剿杀,奢氏后裔被迫改汉姓为“余、杨、李、苏、禄、张”六个姓,[3]大部分跨赤水河迁居贵州毕节地区,留居于现四川叙永水潦、石坝彝族乡的为奢崇明之子奢震(后改名为余化龙)的后人。改土归流后,在汉文化熏陶下,留居叙永水潦乡的余氏曾出了“余氏诗人”若干,留下了汉文诗作若干卷。余健光出生于这样的世家,自幼即受到良好教育,怀抱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志向抱负。

1904-1905年,人称“赵屠夫”的赵尔丰出任永宁道道台,率兵镇压苗沟等地各族百姓民众,欲调余健光的父亲余若煌为襄办员。余若煌知赵为人残暴,不愿与之为伍,以母病需要尽孝为由推辞了。赵尔丰心怀不满,寻隙指人诬告陷害,将余若煌逮捕下狱,判永远监禁,抄没家产。年幼的余健光及其弟余景炎(又名余祥),在人生的道路上遭到这样的打击,于心灵深处埋下了反清廷腐败、反官吏贪婪的仇恨种子。在遭到家灾后的1906年,余健光兄弟二人随叔父余达父及其儿子余祥桐,从海路远赴日本求学,从此远离家乡,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孙中山于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赤坂灵南区灵南坂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作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出现于中国的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有了全国的领导核心,并作为一种“软力量”对中国热血青年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余健光到日本后即接触了同盟会,并赞同孙中山推翻腐败清廷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主张,决心追随孙中山,和兄弟余景炎一同加入了同盟会。当时余健光在日本留学期间,主攻军事方向,毕业后,又进入山口高商学校求学。日本早有亡华之心。校方为了防范中国学生窥知其欲霸占满洲的野心,禁止中国三年级学生偕日本学生一同去满洲旅行。余健光对此十分愤慨地说:“日人乃敢禁我往吾国了”,主张以罢学抗议之,受到全体中国学生的支持,遂集体退学。

余健光在山口高商学校组织领导学潮罢学后,于1911年(辛亥年)改入明治大学。他在日本读书期间,正是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所以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反清活动之中。余健光在东京结识了不少革命党人,特别是与陈其美、胡汉民接触往来较为密切,并因其叔父余达父的关系,和在东京的贵州、四川籍留学生和革命党人也有所来往。1910年冬,宋教仁、陈其美等在上海筹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之时,余健光在日本积极参与活动,为会议的召开多方筹款,并于1911年7月赶往上海参加了成立大会。会后授命他去广东协助李竹舫筹划广州起义之事,组织民军进逼广州。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并于1月上旬制定六路北伐计划。其间民军在京浦线上大败清军于宿州等地,徐州亦不战而下,但未继续北伐。余健光率领民军,先在潮汕一带安顿地方社会秩序,接着又入编北伐军,率队开至浦口待命行动。1912年4月,袁世凯窃取总统职位。余健光和其他革命志士一样,眼看帝制推翻、民国肇成,而功勋卓著深孚众望的孙中山被迫辞职,原清廷重臣袁世凯摇身一变成了中华民国总统,心情十分沉重。于是他提出解甲归学,离开军界,重返日本继续求学。

反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离国旅居日本东京赤阪区头山满的寓所,继续联络革命志士筹划“第三次革命”。1914年6月21日,余健光参加了孙中山在东京组织召开的中华革命党筹建成立第一次党员会议。中华革命党成立时推选孙中山为总理,分设若干部。根据工作的开展情况,孙中山正式委任余健光、陈中孚、任寿祺、郭崇渠、丁仁杰分别为总务部第一、二、三、四、六局局长,以协助陈其美、谢持开展革命活动。当陈其美担任中华革命军东南军总司令时,余健光协助其在上海设筹备处。余健光和西南三省革命党人保持密切联系,多次随同贵州辛亥革命先驱安健、中华革命军贵州司令官凌霄、贵州威宁革命党人蔡奎祥等多次晋谒孙中山,聆听其教诲,谋划组织讨伐袁世凯的第三次革命活动。为“拥护共和,急起革命”, 他奔走各方,在云、贵、川地区,和以卢师谛、曹笃、向传义为代表的四川革命党人,贵州的张百麟、安健、方策,云南的董毅生、刘德泽、明星辰、杨蕙等,签订了《川滇黔三省之协约》,为讨袁打下基础。

1915年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反对帝制,标志讨袁护国战争爆发。贵州最先响应,于1916年1月27日宣布独立。 同年6月袁世凯死后,孙中山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的主张,在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等的支持下,于9月1日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至此,南方的中华民国军政府与北方的北洋军阀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孙中山还在上海时就派遣余健光在湖南偕同覃振等革命党人策划护法军事行动。后孙中山委任覃振为湖南民军检阅使,余健光为副使,协调起义军北伐。非常国会曾要求程潜乘胜攻取岳阳,但他在面临被北洋军阀进攻时才于1918年1月18日下达进攻岳阳的命令,经过四昼夜激战攻克岳阳后,又因为北伐军内部号令不统一而没有进一步的军事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洋军阀曹锟、吴佩孚、张敬尧、张怀芝、冯玉祥等各部开始对湖南发动全面进攻。在北洋军阀强敌压境,大势危急之时,余健光授命去辅佐林德轩部,被委任为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胡汉民在其《余健光传》中曾有如是描述:“冯玉祥援沣州[4],君(健光)乃与之战于合口,历七昼夜,大雨如注,君之病自始矣。君驰驱于湘鄂之交,昼不得食,夜不得寝。合口之战,冯玉祥号称北洋劲旅,湘军无敢迎敌者,君独力却之,使不敢出沣州一步,殆湘西出师以来所仅见者。”[5]随后余健光带病率部几次击败来犯之敌,但其病情亦日益加重,咯血不止。同志和友人见此,力劝他离开部队回上海治病;但他总是因军情变化不容脱身,自励一息尚存,当奋斗不懈。直到1919年5月病至体气益惫,他才勉强同意到上海治病。但此时群医面对余健光的病情已束手无策了。余健光为北伐事业,维护共和,积劳成疾而逝世于上海,年仅29周岁。

余健光逝世后,胡汉民亲撰《余健光传》,对余健光的一生做了客观总结。孙中山读了胡汉民的《余健光传》手稿后,亲笔写了《余健光传序》:

健光之死也,民党知与不知者,皆为叹伤。以谓使天假之年,获竟其志,其所造当什百倍于今日也。惟健光则固以奋斗而死,自有志于革命以来,真所谓一息尚存,未尝少懈者。其生平自揆,亦曾无成败利钝之见,故不问健光所以建树于国家社会者奚若,而即此奋斗进取之精神,已足以移传于多数后起之青年而不朽。我知健光无复遗憾矣。健光与同志助英士数年,英士多病,健光独强健年少,顾英士不死于病而死于敌,健光不死于敌而死于病,均出常人预测之外。然努力于其所职志,终以生命为之牺牲,则其死义也。因览汉民所为健光传,爰书数语,以示吾党。民国九年五月七日,孙文识于上海。[6]

一个来自西南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子弟,在革命事业中积劳成疾逝世后,党内元老为之写传,党的创建者孙中山先生为之撰写序言,可谓殊荣之至。从此亦可看出,余健光在为民族共和事业奋斗中的表现甚优,以及孙中山对他英年早逝的痛惜。

关于孙中山对余健光的教诲和培养,可从当时日本警示厅以保护为名派便衣警察日夜监视跟踪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档案资料窥知一二。据该资料记载,1913年12月至1915年10月余健光在日本期间,孙中山接见余健光多达48次,而且每次谈话时间也较长。在此将资料摘录几则以飨读者:

1913年12月26日下午1时35分,冯裕芳、余祥辉(即余健光)来访,2时离去。

1914年1月9日下午1时30分,安健、余祥辉、余祥炘[7]来访,和孙议事。4时20分离去。

1914年11月1日上午9时20分,余祥辉来访,面谈,11时40分离去。下午4时30分,孙中山步行至芝区南佐久间町一丁目一号林蔚陆处,和在那里的陈其美、王静(谢持化名)、余祥辉、丁仁杰等六人面谈。6时25分偕陈其美告辞。

1914年11月19日下午3时20分,余祥辉来访,面谈,3时47分离去。

1914年12月6日上午10时5分,余祥辉来访,此前有丁仁杰来访,共与孙交谈。丁10时55分离去,孙与余单独谈至12时10分,余离去。1915年2月14日上午9时45分,余祥辉来访,12时5分离去。下午5时40分余祥辉再次造访,5时55分离去。

1915年3月21日上午9时10分,余祥辉来访。9时50分,宋嘉树、宋庆龄二人来访,参与交谈。余11时10分离去。

1915年10月14日上午9时10分,安健、余祥辉二人来访,11时15分离去。[8]

这里摘录的仅仅是孙中山接见余健光的部分资料。它们表明:第一,孙中山先生对余健光这位热血青年是重视和信任的;第二,正因为重视和信任,所以才经常接见余健光并与之交谈,通过交谈施以教诲,加以培养。

从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孙中山在其革命事业中,是很注重人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的;而且在人才储备中,充分重视对优秀少数民族子弟的培养,大胆让少数民族子弟在革命实践中挑重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注释:

[1]现在的古蔺、叙永二县,在历史上曾称为“蔺州”,为余健光先祖奢氏宣抚使所治之地;所以民国初年胡汉民在余健光率部抗击北洋军积劳成疾病逝后所写的《余祥辉传》中,有“君姓余氏,讳祥辉,四川古蔺县人”之语。与水潦相望的赤水河对岸的毕节,当时均为彝族居住且为奢氏宣抚使所治,故而民国初年有的作者在相关文章中涉及余健光时,称其为“毕节水潦人”。

[2]余若瑔、安健:《且兰考·贵州民族概略》,贵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2页。

[3]余若瑔:《且兰考·历代世系考》,台湾国学文献馆1993年版, 第115页。

[4]当时的沣州,后称为“临沣”。

[5]余宏模编著《赤水河畔扯勒彝》,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0页。

[6]《孙中山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59页。

[7]余祥炘是余健光的同胞兄弟,孙中山于1917年委任其为大元帅府军事委员。他曾受孙中山委派调解云南军阀上层之间的关系,对龙云后来成为云南省主席起了积极作用。

[8]俞辛淳、王振锁:《孙中山在日活动密录(1913.8-1916.4)》,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转引自余宏模编著《赤水河畔扯勒彝》,第20-25页。

作者: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教授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猜你喜欢
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新探》序言
孙中山的绰号
论孙中山的国家建构思想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关系论析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