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银
毛泽东生逢衰世,成长于革命年代。他一生与孙中山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结下不解之缘,全力参加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拥护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在土地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日战争初期,提倡恢复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再次实行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后期提出新民主主义,开始发展并超越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毛泽东充分肯定孙中山的革命功绩,高度赞扬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一、关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时,毛泽东18岁。他是这个革命运动的参加者。“我本人也曾经参加了这次革命,当了一名战士,吃七块二。”1919年《湘江评论》连载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以后,毛泽东在其相关论著中指出:
第一,辛亥革命是较完全的革命。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如果从准备阶段算起,鸦片战争反对英国侵略就开始了,“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
第二,辛亥革命是首次大的革命。至人民解放战争所标志的新的革命高潮到来之前,中国有过三次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其他两次是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第三,不能说辛亥革命完全失败。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辛亥革命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这是它的胜利。但后来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它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辛亥革命、反袁运动等等,都是不彻底的成功”。
第四,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上说,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孙中山比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二、关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在两次国共合作时期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有评论。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着重阐明“革命三民主义”观。毛泽东指出,孙中山 “应乎中国被外力、军阀、买办、地主阶级重重压迫的客观环境,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革命的民族主义叫我们反抗帝国主义,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革命的民权主义叫我们反抗军阀,使中国人民自立于统治地位。革命的民生主义叫我们反抗大商买办阶级,尤其是那封建宗法性一切反动势力根本源泉之地主阶级,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民得享有经济幸福。”“我们的伟大领袖虽死,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关于三民主义的观点又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次国共合作酝酿和正式成立之初。这一阶段,毛泽东侧重于说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相容性、三民主义的革命原则与共产党民主革命阶段纲领的一致性。
第一,共产党要坚决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有自己的区别于三民主义的党纲与政纲,“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阶段。”“如果说共产党不实行共产主义了,那这个共产党还要它做什么?”“在现在,我们是坚决的三民主义实行者,在将来,我们是无条件的实行共产主义者。”
第二,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是可以相容的。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结合点就在于孙中山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思想和口号,同共产主义在民主革命阶段政纲的基本相同。 “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这是“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第三,共产党一直在为革命的三民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在过去,不但在1924─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我们共产党员曾经坚决实行了三民主义;就在1927年两党合作不幸破裂之后,我们的一切做法,也没有违背三民主义。”毛泽东形象地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 “共产党没有一天不在反对帝国主义,这就是彻底的民族主义;工农民主专政制度也不是别的,就是彻底的民权主义;土地革命则是彻底的民生主义。”
第二阶段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在抗日战争中期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前后。这一时期,毛泽东强调要区分真假三民主义和新旧三民主义,全面理解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同与不同。第二时期即抗日战争中后期。这一时期,毛泽东以新民主主义为坐标评论三民主义。
第一,革命的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一致性。毛泽东多次指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也就是革命的三民主义的中国”。陕甘宁边区实行的“是真正的革命三民主义的政策”,“这样的政策我们叫做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因此,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三民主义的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比三民主义更进步更完备。毛泽东认为:“我党的新民主主义纲领,比之孙先生的,当然要完备得多;特别是孙先生死后这二十年中中国革命的发展,使我党新民主主义的理论、纲领及其实践,有了一个极大的发展,今后还将有更大的发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比我们的新民主主义差,新民主主义的确比三民主义更进步,更发展,更完整。现在的新民主主义在将来还会发展得更加完整。”
三、关于孙中山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不仅从总体上对孙中山作出崇高的评价,并且具体说明了孙中山的“伟大”之所在。
早在1938年孙中山去世13周年时,毛泽东就在延安举行的纪念大会上提出,孙中山的伟大,“在于他的三民主义的纲领,统一战线的政策,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民主义纲领与统一战线政策”,是孙中山“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同时他又能把革命的主义和政策与革命的毅力和精神相结合,使主义和政策得到贯彻。在40年艰难曲折的奋斗中,“孙先生总是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再接再厉。当着多少追随者在困难与诱惑面前表现了灰心丧志乃至投降变节的时候,孙先生总是坚定的。”“他始终坚持了三民主义,并且发展了三民主义”。“不但坚持了而且发展了统一战线”。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毛泽东在这里强调孙中山的伟大之处,一在领导了辛亥革命,二在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同时还指出他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毛泽东在1956年《纪念孙中山》一文中说,孙中山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改良派作了尖锐斗争,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有着谦虚务实、鞠躬尽瘁的精神。
四、关于孙中山的历史遗产
毛泽东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首先,是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1955年10月,毛泽东对工商业界代表谈话说:“从孙中山起就为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奋斗。后来我们接手,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毛泽东在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1961年9月,毛泽东在同英国蒙哥马利谈话时,针对“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说:“孙中山没有完成这个革命,我们接过来,到1949年把它完成了。”
其次,是对孙中山革命政策的继承。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的讲话中,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同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列称作“孙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从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可以看出,孙中山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主义思想,所主张的“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的民权主义制度,“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原则,以及“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内政外交基本政策,都为毛泽东所继承,成为毛泽东革命理论的重要来源。
再次,是对孙中山革命精神的继承。毛泽东赞颂孙中山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的顽强斗争精神,适乎世界潮流和人民需要的与时俱进的精神,气魄宏伟而又谦虚务实的精神,为改造中国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到底的精神。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继承和发扬孙中山革命精神的伟大成果。孙中山关于学习外国科学技术要“迎头赶上”“后来者居上”的思想和精神,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被毛泽东用来教育中国人民努力加快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四,是对孙中山革命经验的继承。毛泽东最为重视、时常提及的,就是孙中山在其遗嘱中所说的“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两条。他既把这两条看作孙中山的“内政外交的根本原则”,又把它们当作孙中山总结一生奋斗得出的两条“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并说这是孙中山积40年经验和共产党积28年经验所得到的“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此外,毛泽东用孙中山一生重视武装斗争的实践,教育共产党员要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
第五,是对孙中山这面旗帜的继承。在20世纪初叶,孙中山就已被革命的人们奉为领袖,树为旗帜。经过历史的曲折,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高举孙中山这面旗帜的重要。对孙中山做过的好事,说过的好话,“是我们应该抓住死也不放的,就是我们死了,还要交给我们的儿子、孙子”。“将来我们的力量越大,我们就越要孙中山,就越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
在中国共产党95年的奋斗历程中,毛泽东同中国共产党人都对举孙中山旗帜的问题,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将孙中山这面旗帜代代传了下来。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沐川县文联主席、县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