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
近段时间,俄罗斯在中东动作频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是俄近年“重返中东”进程的延续。继去年9月出兵叙利亚以来,俄在中东影响力不断上升,已成为中东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角色,锋芒甚至盖过美国。未来,俄罗斯是否会“梦回苏联”,重新成为与美国分庭抗礼的”中东巨人”呢?
多管齐下,全面出击
俄罗斯此轮发力的对象广泛,涵盖中东多个国家和热点地区,同时手段也更趋多元,综合利用了外交、军事、经贸等方面的政策工具。
外交上,俄罗斯抓住机会转圜了与土耳其的关系。6月底,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致信普京,正式就去年击落俄战机一事道歉,并派外长访俄。俄罗斯毫不迟疑地抓住机会,接受了土方的歉意。8月9日,埃尔多安造访圣彼得堡,一年多来首度访俄。“普埃会”氛围融洽,持续两个小时。埃尔多安称普京为“亲爱的朋友”,双方均表示俄土关系不仅要恢复坠机事件前的水准,还应进一步发展。双方合作的“阿库尤”核电站和“土耳其流”天然气管道两大“战略工程”开始重启,经贸合作逐步恢复,国防和反恐合作也将加强。俄土关系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实现了“大逆转”。
军事上,8月16日,俄罗斯数架图-22M远程战略轰炸机和苏-34战斗轰炸机从伊朗西部哈马丹省一处空军基地起飞,随后在叙利亚的阿勒颇、代尔祖尔和伊德利卜省执行空袭任务。这是俄战略轰炸机自今年3月“撤军”以来首度重返叙利亚战场,也是“伊斯兰革命”后伊朗首次允许外军使用境内军事基地,凸显了俄伊军事合作、在叙配合取得新突破,也展示了两国间的特殊关系。
务实合作方面,8月8日,俄罗斯、伊朗和阿塞拜疆三国元首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峰会。会后发布的联合声明称,三国将采取必要措施,实施“南北国际交通走廊”项目,为欧洲与东南亚提供更快捷的商贸通道。“南北国际交通走廊”旨在连接印度的孟买、伊朗的阿巴斯港、阿塞拜疆的巴库至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是结合公路、铁路、海运的多模式运输通道,总长可达7200公里。三国元首还一致同意加强能源合作,建立三国能源走廊和电力网络。
加强“中东攻略”的目的
俄外交善谋、重利,常试图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地缘利益与经济利益,其近期在中东的动作也不例外。
首先,俄欲对美施压,促其合作。促美与俄联合反恐,并在叙利亚未来政治安排中保全自身利益、巩固在中东地位,是俄军事介入叙利亚的根本目的。今年2月停火协议达成以来,叙利亚问题进入“谈判周期”,战场局势相对稳定。俄又以撤出主要部队等举动表达善意,并与美及盟友共同开启叙问题“实质性”和谈的大幕。然而,数月来谈判“雷声大、雨点小”,未就具体问题达成一致。俄军方称,美国曾经承诺对叙反对派进行甄别,而实则毫无进展。7月访俄期间,美国国务卿克里曾提出加强在叙军事配合和情报交流,但由于美军方和情报部门的反对而没有下文。在俄看来,其以善意求合作的政策并未获得美方积极配合。因此,俄一面抓住机会重启与土耳其的关系,“挖美国墙脚”,一面又与伊朗合作加强对叙战场攻势,“以打促谈”,对美施压,迫其与自己合作。
其次,俄加强“中东攻略”也有国内政治考虑。民调显示,“合并”克里米亚、出兵叙利亚后,普京本人及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统俄党”)的支持率都有明显上升。这说明,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以积极的对外政策重振大国雄风,进而激发民族主义情绪,是俄执政当局提振民意的有效手段。9月18日国家杜马选举在即,其结果将深刻影响普京对2018年初总统大选的布局和未来多年俄国家政治走向,“统俄党”不容有失。然而,当前克里米亚、叙利亚引发的民族主义情绪有所退潮,民意对政府、杜马的满意度已分别降至50%和40%以下,仅39%的人表示将投票给“统俄党”,情况并不乐观。因此,近期俄热炒乌克兰“恐怖分子”在克里米亚“搞破坏”,又大动作“重返叙利亚”,这些举措不乏拉抬“统俄党”选情之意图。另一方面,近年俄、土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与西方差距越拉越大,两者之间却日益接近,均寻求“可控民主”、“强势总统制”,因此都面临西方批评。而俄土关系改善后,双方可以相互扶持以巩固权力,共同防范政权非法更迭。土未遂政变发生后,普京感同身受,在西方大国没有表态甚至批评埃尔多安的情况下却给其送去慰问。埃尔多安访俄时,普京再次表示,俄始终反对任何“违反宪法”的行为。
最后,俄还希望在蓬勃发展的欧亚腹地互联互通进程中分一杯羹。长期以来,土耳其、伊朗、高加索及里海周边这一欧亚腹地的互联互通水平一直不高,但近年该地区基础设施网络的发展不断加速。交通上,连接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的“巴库—第比利斯—卡尔斯铁路”建设稳步推进,预计2017年全线贯通。能源上,土耳其与阿塞拜疆的“跨阿纳托利亚输气管道”加紧建设,预计2018年完工,加上既有的“巴库—第比利斯—埃尔祖鲁姆输油管道”等,里海能源通过土耳其外运已初具规模。有消息称,今年7月举行的里海五国外长会已就“里海法律地位”公约基本达成一致,明年可能正式签署,这将为未来里海海底油气管道的建设扫清障碍。然而,欧亚腹地热火朝天的互联互通建设多数项目不但与俄没什么关联,还会影响俄在欧亚交通、能源全局中的地位,使其边缘化。受限于国力,俄无法阻止这一进程,因而主动出击,提出共建“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倡议,又通过加强与伊朗的合作力推“南北国际交通走廊”,通过恢复与土关系重启“土耳其流”输气管道项目,以求在欧亚腹地的互联互通中有所斩获。
无法与美国平起平坐
历史上,俄罗斯曾长期扮演着中东地缘政治的关键角色。沙俄曾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对奥斯曼土耳其用兵,图谋控制黑海和东地中海。19世纪,沙俄又在中东和中亚与英国“大博弈”,寻求通往印度的通道。冷战时期,苏联建立起包括叙利亚、埃及、伊拉克在内的同盟体系,中东成为俄美全球争霸的重要舞台。然而,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在中东的力量全面收缩,几乎丧失殆尽。近年来,随着国力的日渐恢复,俄重新提升对中东的重视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俄罗斯重返中东”。俄出兵叙利亚及其后局势的发展,更展现了俄对中东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有评论认为,俄将“梦回苏联”,重新成为与美国不相伯仲的“中东巨人”。
从近期的事态可以看出,俄在中东已具有通过外交、军事、务实合作等多种手段,向主要国家和地区热点全面投入的能力。俄在叙利亚问题上可以发挥最关键的作用,甚至能对土耳其内政发声。应该说,俄重新成为了中东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外部大国之一,但同时应当明确的是,俄“重返中东”的广度和深度仍将是有限的。
从国际大势看,俄在中东势力的扩张尽管有国力恢复的因素,但更是美国影响力退潮的自然结果。美长期是中东地缘政治的主导力量,然而当前中东对其战略意义有所下降,因而开始减少投入。对土耳其、伊拉克、埃及甚至沙特阿拉伯来说,美国不再像过去那么“靠谱”,而此时俄恰好可以作出“外交多元化”的战术选择。然而,美国并不希望丧失对中东局势的主导权,多数中东国家也不想和美分道扬镳。俄土关系转圜后,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土耳其,土军还在美国的协助下进入叙利亚,与自己支持的叙利亚反对派并肩作战,这与俄利益背道而驰,引发俄方不满。在允许俄使用空军基地一周后,伊朗又取消了授权,并指责俄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这些事实说明,俄罗斯无法说服盟友接受自己的主导地位,“挖美国墙脚”也难以成功。因此,俄不可能在中东建立起苏联时期那种同盟体系,更无法与美国平起平坐。
从俄罗斯的主观意愿看,其对外政策的重点仍将是独联体、欧美、亚太,中东的排序位居这些方向之后。俄对中东的政策虽然也不乏战略考量,但更多的是为其独联体政策、西方政策、国内政策服务,有明显的战术性特征。同时,中东乱局长期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新常态”。对俄来说,乱局中固然有机遇,但机遇中也暗藏风险。如果在中东陷入过深,将对穆斯林人口不断增长的俄罗斯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这一因素也将制约其对中东长期投入的战略意志和决心。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家关系研究员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