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然
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古代的山水画中时常有这样的意境:青山隐隐,碧水迢迢,月出东山,白露横江,渔人在芦苇中泛舟闲饮,樵夫在曲径上砍柴缓行。他们在喧嚣名利之外,尽情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最真实的快乐与安详。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士大夫阶层共同的行为准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为了寻求自我解脱而寄情山水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同情的,因为这种豁达的背后往往是深沉的无奈与悲哀,如李白、陶潜、唐寅等等。
可是,这种超尘脱俗、偃仰啸歌的态度,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应该效仿的吗?
冯骥才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这里的路程喻指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什么?就在于对这个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淡泊名利、无所事事的人固然可以舒适安逸,甚至可以寻求心灵的一分宁静,可他们对这个社会到底又有何贡献呢?若人人都持这种隐逸深山的观念,这个社会还靠谁去推动进步与发展呢?
每当有新发明出现时,不少人就会说:“当年我也曾这样想过的。”但你放弃了,而发明家抓住了。为什么如今网络上所谓“作死”的视频广为流传呢?因为人们总是在幸灾乐祸于那些尝试挑战的者最后落得一个困窘的处境。你也许会欣慰:幸亏我没有尝试。可这欣慰背后隐藏着的是怎样的心理呢?尝试了不一定成功,而不尝试一定很轻松。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逐渐变得懒惰平庸,逐渐变得消极、无精打采,所以当灵光一闪时,你抓不住它也就理所当然了。但科学家则不同,他们敢于去“作”,即使失败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每一次“作”都是对自我认知的一次挑战,都是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一次机会。人生似蝉,蛰伏数年只为一个夏天,你只是想在这个夏天里做着单调的循环,静待时光流逝吗?的确,尝试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尝试一定平庸。
那么该如何“作”呢?黑格尔说:“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限制自己。”这里的“限制”,就是要限制自己毫无目标的兴趣和爱好。“作”也是有目标、有方法的。既要敢于突破保守的常规,也要专注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俗话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所作为的人必定有着坚毅刚强、奋发向上的性格。贝多芬以其一生的创作扼住命运的咽喉,爱迪生痴迷于科学创造终于成为发明大王。其实,“作”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每一滴汗水,每一次突破,每一丝灵感,都是你独一无二的光点。
莎士比亚说:“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现在,请甩掉多余的顾虑,勇敢地、有目标地去“作”,去成为你自己吧!
指导教师 姜有荣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