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君
玉米粗缩病是由于玉米粗缩病度引起的一种影响玉米健康生长和产量的玉米病毒病,在我国北方区域中较为流行和常见。玉米粗缩病度主要通过灰飞虱进行传播,灰飞虱一旦获毒,就会一直带有毒性,对玉米的生长带来持续性的危害。玉米粗缩病多发在晚播春玉米和早播夏玉米田中,在玉米的整个发育期中都有一定的概率会沾染粗缩病病毒。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玉米品种的研发和增多,玉米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有效的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由于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大,感染粗缩病的几率也得到了提高,这种病对玉米的产量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产。因此,要采用有效的防治手段对玉米粗缩病进行防治。
1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和原因分析
1.1玉米粗缩病的症状表现
在玉米的苗期感染粗缩病对玉米的生长影响最大,在3~4叶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在5~6叶期可以发现玉米的叶片开始出现油浸状的退绿的虚线条点,随着玉米的继续生长扩散到整片叶子中。玉米的叶片出现扭曲生长,整个叶子颜色浓绿,呈现短而粗厚的状态,心叶不能进行充分的伸展生长,在叶片的背面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条突起。在玉米的10~11叶期,玉米的植株出现了明显的矮小,不能正常生长,顶叶杂多,甚至出现了弱苗、死苗现象。雄蕊不能正常的散粉,散粉量较少,在玉米的雌蕊授粉季节,雌蕊不能接收到雄蕊的花粉,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在玉米的生长后期感染粗缩病,对玉米的产量影响较苗期感染的危害较低。
1.2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
玉米短缩病病毒主要是由灰飞虱进行传播,土壤、种子、蚜虫等感染短缩病病毒都不会对玉米苗产生危害。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为8h,在身上带毒之后就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玉米产生危害,灰飞虱的卵不具有传播病毒的作用。短缩病在灰飞虱体内的循环气达到5d,对玉米苗进行感染之后,在前7~20d之间不会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之后则会出现玉米叶片颜色不正常,有褪绿现象和叶片的扭曲生长。玉米感染粗缩病的概率与灰飞虱的数量和活动规律有直接的关系,受到灰飞虱活动的影响。灰飞虱的数量经过繁殖生长之后在7~8月份达到了最大数量,这个时期对玉米的危害作用最大。在雨量较足、温度适宜、较潮湿的草丛中,灰飞虱会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栖息繁殖。
1.3玉米粗缩病的发作条件
通过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研究发现在春季雨量较少、夏季雨量较多、温度偏低的天气条件较容易发病,玉米在发育前期感染粗缩病导致的危害较大,在3~4叶期表现不明显,在5~6叶期开始表现出发病症状,叶片出现褪绿现象。在晚春和早夏时候正是灰飞虱在草丛中进行迁移的繁盛时期,这段时间播种的玉米较容易感染粗缩病。虽然现在的玉米品种较多,对大多数的病毒也有一定的抵抗作用,有效的提高了玉米的种植质量和产量,但是目前的大部分玉米种子对粗缩病都没有抵抗作用,在空气中粗缩病病毒重组的条件下,感染粗缩病是必然的趋势。
2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玉米粗缩病进行防治
2.1加强田间管理,切断毒源
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多发季节、发病规律以及发病条件,对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做好预防措施,对玉米的感染粗缩病的趋势做出准确地预测,降低玉米感染的概率。为了避免玉米苗在灰飞虱活动频繁的时期感染粗缩病,玉米种植时要错开灰飞虱的迁移高峰,提倡春玉米早播和夏玉米适量晚播的政策。要加强田间管理,对田边的杂草进行有效的清除,减少玉米田中灰飞虱的数量,从而能够有效降低感染源,避免感染。
2.2对玉米田进行定期的农药喷洒
提高玉米抵抗粗缩病病毒的能力,在对玉米种子的播种之前可以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和伴种,从而提高玉米的抵抗能力,在玉米苗期能够有效的减少毒源量。在玉米播种前后、3叶期等时期对土壤、田边草丛、地头等处要选用吡虫啉等药剂与水以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喷洒,能够减少灰飞虱的数量,避免在玉米苗期感染粗缩病。
2.3及时观察苗情,适时灌水
玉米种子播种之后,在玉米苗期、5~6叶期等易感染粗缩病时期进行密切的观察,保证在病情刚发生时能够及时发现,采取药剂防治等方法进行治疗,避免病情的继续恶化,导致玉米苗的病死情况的发生。要适时的对玉米田进行灌水,尤其是干旱季节,粗缩病毒扩散较快,要及时的灌水,在对田地进行补水的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破坏病毒的生长环境,有效的减少病毒的数量。
3结语
玉米粗缩病在玉米的整个发育周期中都有较大威胁,一旦感染,就会导致产量急剧下降,因此要充分的了解粗缩病的发病原因、条件和规律,针对发病规律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进行粗缩病的防治,优化玉米的生长情况,提高玉米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