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仁坤
【摘 要】家庭农场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个重要类型。在发展实践中政府部门的宣传引导、服务指导、扶持培育起着重要作用。发展实践中也显现出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加强服务、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加强示范典型培养,加大支持扶持是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家庭农场;发展;建议
[Abstract] The family farm has become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ain body is an important typ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publicity guide, service guide, support cultiv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also appeared some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problems, strengthening service,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farmer training, strengthening the typical demonstration cultivation, increase support to support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farm.
[Key words] The family farm; Development; advice
发展家庭农场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方面,对推动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立足于本市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发展现状和形势需要,积极探索、研究思考,旨在为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1调查的基本情况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原指欧美国家的大规模经营农户。2007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家庭农场,由此家庭农场成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个重要类型。据调查,2015年末,我市家庭农场达到1853个,其中种植业1794个,养殖业56个。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达54.2万亩,主要作物为玉米、水稻,这类家庭农场为1791个,占种植业家庭农场99.8%。全市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规模主要集中在200~500亩,占种植业家庭农场78.5%。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认识不足
目前我市家庭农场仍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存在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支持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
2.2农场主素质偏低
目前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主体仍然是传统农民,存在诸如文化水平不高,对农产品市场信息反应不快,缺乏对现代经营管理了解,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的问题;生产经营凭经验,缺乏科学的生产和管理能力的问题;缺乏科学的长期规划,发展目标不明确,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方式的问题。
2.3抵御风险能力不够
目前还普遍存在农业生产配套设施滞后,农业收成主要靠天的问题,遇上干旱洪涝、霜冻冰雹、疫病等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市场的变化、农产品的行情不稳定,市场交易平台狭窄,也给家庭农场带来市场风险。
2.4缺少具体的扶持政策
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扶持。中央一号文件从2013年便提出要大力扶持发展家庭农场,但目前地方有关家庭农场扶持标准、用地政策、税收政策等缺少具体的可操作办法。
3意见建议
3.1加强服务管理
农业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建立健全家庭农场登记档案、统计信息和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积极指导家庭农场规范发展。鼓励家庭农场按照自愿原则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取得相应市场主体资格。
3.2开展示范农场创建
积极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分级分类制定示范性家庭农场标准,建立示范性家庭农场名录,强化跟踪监测,引导和促进家庭农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3加强职业农民培训
加大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要制定培训规划,确立培训目标,增强培训实效,有计划地开展培训。要将家庭农场经营者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阳光工程”等培育计划,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历层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农民技术职称。
3.4加大扶持力度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向家庭农场倾斜,尽快提升家庭农场的生产能力。重点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向家庭农场的倾斜力度。各级财政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应优先面向具体条件的家庭农场,使其尽快具备规模生产条件。优化财政补贴结构,地方建立针对家庭农场的特惠型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