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菡王心红
(1.福州高级中学,福建福州350007;2.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1)
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高中新生人际交往的研究
陈菡1王心红2
(1.福州高级中学,福建福州350007;2.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1)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尤其是高一新生,常出现人际交往的不适应,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人际环境便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文章试图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高中新生人际交往状况的有效性。选取60名有人际困扰的高中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实验组的30名高一学生进行14课时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辅导结束后,对前后测的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以及各方面的反馈,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高中新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有显著效果。
高中新生;团体辅导;人际交往
高中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是个体身心迅速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希望通过广泛的人际交往,确立自我,走向独立[1]。良好的人际关系对高中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能生活在一个温馨的集体环境中,与周围的同学、教师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他就会消除孤独感,产生安全感,保持情绪的平静和稳定。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和压抑,进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根据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不完全统计,在学生咨询的问题中,有50%以上涉及到人际交往问题,尤其是高一新生,初到新的环境,常出现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影响着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如何更好地适应高中新的人际关系等便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
人际关系是进入高中的第一课,不少高一新生面临着人际适应的困扰,不知道如何结交新朋友以及在处理新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着困惑,他们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渴望一个温暖和谐的人际氛围。我们设想,通过开设人际交往辅导课程和开展心理团训进行相关的辅导与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高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中阶段,提高交往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在学校生活的愉悦感,也可以增强他们主动参与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对于他们中学阶段培养健全的人格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试图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高中新生人际交往状况的有效性。选取60名有人际困扰的高中新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团体辅导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经验为依据,制定团体辅导方案,使用心理测量、团体辅导、个案分析等方法,根据团辅前后测数据结果以及观察、访谈以及各方面的反馈,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UCLA孤独量表、羞怯量表作为测量工具。
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2]是由Watson及Friend在1969年编制的,含有28个条目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评分采用“是-否”方式,序号为单数的测试题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不得分。序号为双数得测试题选择“否”得1分,而选择“是”则不得分。分数范围:0-28分,得分越高,说明社交回避越明显,苦恼越大。
UCLA孤独量表[2](王登峰教授修订版)是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和实际水平差距而产生的孤独。该量表由Russell等人于1978年编制,有20个条目,这些条目有4级频度评分(4=我常常有此感觉,1=我从未有此感觉)
Cheek&Buss修订的羞怯量表[3]采用5级评分制(1=极不相符或不真实,5=极为相符或真实)。将其中4条反序计分,后与其它所有评分相加即得到量表的总分。13条量表的总分范围从13分到65分。分数越高,羞怯程度越高。
(三)研究对象
选取福州某一级达标中学206名高一新生,采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UCLA孤独量表、羞怯量表进行前测,根据总均分从高到低排序,结合对班主任的访谈,共筛选出60名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高一新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每周1课时,共14课时。对对照组不做任何辅导。
(四)研究程序
1.选定研究对象,进行前测。选取福州某一级达标中学206名高一新生,采用研究工具进行前测,根据前测结果,经过面谈和对班主任的访谈,筛选出60人,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
2.制定团辅方案。通过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搜集信息,了解现阶段高一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主要问题和困难。以此为依据,制定团体辅导方案。
3.实施团体辅导。对实验组学生实施团体辅导,每周1课时,共14课时,持续将近4个月。对对照组不做任何辅导。
4.实施后测。团体辅导课程结束后,仍使用前测的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
5.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6.反馈评估。通过访谈法、观察法了解学生对团体辅导的感受,以及团辅后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结合师生评价和自我评价,评估团体辅导方案及其实施的有效性。
(五)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1.制定团体辅导方案
通过观察法、访谈法,以及与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搜集信息。了解现阶段高一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主要问题和心理需求,以此为依据,初步制定出了一套团体心理辅导的计划和方案,编写团体辅导课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设计包括破冰游戏,认识自我,自信心训练,沟通技巧,换位思考,情绪管理,学会合作,笑迎未来等共14个课时。每周一课时,利用每周二下午的选修课时间开展,实验组共30名学生,来自高一年段不同的班级,个别学生之间会熟悉,但绝大部分并不认识,这30人组成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小组,是本次团辅活动中的教学对象。
采用人际交往指导课和心理团训相结合的形式,不仅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如认识自我,自信心训练等),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如学会沟通,换位思考等),也通过团队活动,促进学生间的人际互动,从而提高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如学会合作等)。在每节课的课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2.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思路:
第一阶段:团体形成阶段
目标:团体成员相互认识,建立融洽、开放的团体气氛,引发成员兴趣;让成员主动去认识他人,促使成员主动交往。
课程内容:破冰游戏两课时,通过主体活动“姓名叠罗汉”“猜猜他是谁”,加深团队成员间的认识与了解,形成合作。
第二阶段:团体成长阶段
目标:进一步增进团体成员之间的了解,增加团队归属感,协助成员树立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态度;学会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检视团队的凝聚力,以及成员在团体中的参与程度。
本阶段可分为几个单元:
(1)我思故我在,促进成员自我探索,勇敢地开放、表达自己,树立自信心和勇气。
课程内容: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自信心的树立,共计3课时。
(2)学会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课程内容:理解的金钥匙——学会换位思考,1课时,本课通过“活动——体验——认知”的模式来达到教育的效果。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选择对方期待的能接受的方式来与人交往。
(3)沟通无限
课程内容:沟通技巧、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拒绝,共计4课时,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人际交往中与人沟通的技巧。
(4)我的情绪我做主
课程内容:情绪调解师,1课时,让学生领会并掌握情绪ABC理论,学会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理性处理人际冲突,用积极心态来看问题。
(5)培养团队精神
课程内容:张弛有道,合作中的我,共2课时,分别通过主体活动吹气球以及找数字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引导学生体验、领悟自己在表3羞怯量表前后测组间比较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团体结束阶段
目标:回顾团体历程,分享收获,检视自我的成长,鼓励成员将团体中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课程内容:笑迎未来,1课时,通过活动同心圆、回首来时路、祝福留言卡、歌声送明天,巩固辅导效果,让学生对于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一)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前后测组间和组内比较
1.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前后测组间比较
表1 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前后测组间比较
从表1的组间比较可以看出,辅导前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分和标准差都比较接近,T值仅为0.608。辅导后测量的结果发现明显的变化,辅导后实验组平均分降低约3.5分,对照组比之前还提高,T值达到了5.003,两组平均分呈非常显著的差异。
2.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前后测组内比较
表2 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前后测组内比较
从表2的组内比较可以看出,辅导后的实验组平均分相比辅导前的实验组平均分降低了3.5分,经T检验,实验组辅导前后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辅导前后,分数变化不大,无显著性差异。
(二)羞怯量表前后测组间和组内比较
1.羞怯量表前后测组间比较
表3 羞怯量表前后测组间比较
从表3的组间比较可以看出,辅导前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分和标准差都比较接近,T值仅为1.683。辅导后测量的结果发现明显的变化,辅导后实验组平均分降低约5.33分,对照组比之前还提高,T值达到了4.52,两组平均分呈非常显著的差异。
2.羞怯量表前后测组内比较
表4 羞怯量表前后测组内比较
从表4的组内比较可以看出,辅导后的实验组平均分相比辅导前的实验组平均分降低了5.33分,经T检验,实验组辅导前后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辅
导前后,分数变化不大,无显著性差异。
(三)UCLA孤独量表前后测组间和组内比较
1.UCLA孤独量表前后测组间比较
表5 UCLA孤独量表前后测组间比较
从表5的组间比较可以看出,辅导前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分和标准差都比较接近,T值仅为0.337。辅导后测量的结果发现明显的变化,辅导后实验组平均分降低约5.73分,对照组比之前还提高,T值达到了5.262,两组平均分呈非常显著的差异。
2.UCLA孤独量表前后测组内比较
表6 UCLA孤独量表前后测组内比较
从表6的组内比较可以看出,辅导后的实验组平均分相比辅导前的实验组平均分降低了约5.73分,经T检验,实验组辅导前后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辅导前后,分数变化不大,无显著性差异。
(一)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分析
综合三个量表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在团体辅导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没有显著差异,在辅导后,实验组分数明显降低,两组的分数表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而实验组辅导前后的得分也呈非常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并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团体辅导对高中新生在社交回避与苦恼、羞怯感、孤独感等方面有显著改善。团体辅导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在反馈中表示,本次辅导比较切合他们的心理需求,之前在人际交往那种回避、羞怯的感觉有所改善,在团队中也逐渐感受到了归属感,在活动中也更容易放得开,参与的积极性感觉更高了。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高中新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有显著效果。
这种改善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团体辅导促使成员主动参与活动,例如,在第一节课的“姓名叠罗汉”活动中,要求每一个成员必须参与其中,逐个介绍自己,并在此过程中记下并说出组内每个成员的名字,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克服羞怯感,也促使成员初步融入这个群体。
(2)团体辅导促使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例如,在“猜猜他是谁”以及“找数字”的游戏中,团队成员之间通过默契的配合,来共同解决问题,大家感受到每一个成员都是团队中重要的一份子,也体验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还有在“团圆坐”的活动中,同学之间打破人际距离的亲密接触,也逐渐消除成员的孤独感,增强了在团队中的归属感。
(3)团体辅导培养团队成员的自信心,让成员能更多地表达自我。例如,在悦纳自我这一系列课程中,通过“优点轰炸”“发言分享”等活动等让成员自由发言,肯定同伴及自我肯定,以及在团体辅导活动后的分享环节,让成员对团队有贡献的成员进行颁奖,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被表扬者受到积极正向的强化,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有利于逐步建立起自信心,而自信,是促进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4)团体辅导给成员们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平等接纳的氛围。例如,在每一次团体辅导前,都会采用热身活动,来调动成员的情绪,在活动中所创设的平等接纳的氛围,以及心理教师的倾听、关注、鼓励,让成员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到了团体成长阶段,逐渐形成的团队凝聚力,让成员更有一种同舟共济的感觉,心理防御会逐渐下降,社交回避与苦恼、孤独感会逐渐减少。在活动后的围圈分享环节,教师一起坐进圈内,也能及时和成员共情,将他们的感受升华,不仅有利于增进成员间的相互了解与接纳,也促进了团队的融合。
(三)对本次团辅的思考
从实践来看,本课题研究效果比较显著,虽然在样本、量表及群体辅导上的存在不少局限性。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团体心理辅导有如下思考:
1.适当放慢活动节奏,给参与者充分的时间。例如,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心理教师要注意观察评估团体成员的反应和气氛。如果发现成员之间有冲突,可以适当停止活动,进行讨论,心理教师可以以“看到了什么”作为引导,促使成员进行反思。给参与者充分的时间,自省后的分享,以及成员间的反馈与互动,所带来的收获会比活动本身带来的更多。
2.不急于提醒,试着让参与者自己领悟。例如,在“姓名叠罗汉”环节,无需过多地去提醒学生“这个环节很重要,因为关系到下个环节的输赢”,容许他们犯错,在不执行导致下个环节受挫之后,他们如果能主动意识到受挫的原因和自己的问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有利于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3.活动前运用铺成,充分邀请,调动积极性。例如,在其中一节团辅课上,以旅游为主线贯穿整堂课,从重庆引到火锅,引出“厨师煮火锅”这一热身活动,接着又从四川九寨沟的经历引到西游记的盘丝洞,引出主体活动“盘丝洞”。用这种方式让成员身临其境,成员的卷入感会更强,活动积极性更高。
总之,在团辅过程中,即使之前的计划设想得再完美,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一些值得反思探讨的地方,所以这个研究的过程是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过程。在整个团辅实施期间,笔者专门邀请心理学同行进行听课评课,并结合学生的课后反馈,不断完善团训方案。因此本次研究,除了尝试验证团体辅导对于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思考并概括出系统有效的针对高中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策略和方法,完善团体心理辅导的课程设计,并加以运用和推广。
[1]吴秀美.高中生人际焦虑现状及其团体辅导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雷雯.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实验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3]陈静.团体辅导课程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效果的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
G444
A
1673-9884(2016)09-0123-05
2016-06-14
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专项课题(项目编号:FZ2014ZX013)
陈菡(1982-),女,福建福州人,福州高级中学中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