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永平 陈全家 王晓阳 卢悦
沈阳法库后大屯二岭山地点发现的旧石器研究
付永平 陈全家 王晓阳 卢悦
石器 二岭山 旧石器时代晚期
后大屯二岭山地点位于沈阳市法库县卧牛石乡大屯村后大屯二岭山的Ⅱ级阶地上,是一处具有地域特点的旧石器地点。在地表共采集石器183件,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断块和工具。原料以玛瑙为主,还有蛋白石、石英斑岩、石英、板岩、燧石、安山岩等。石片数量最多,断块其次。其中,三类工具在工具中的比重最大。石器以微型为主,属于北方典型的细石叶工业类型。年代推测属于旧石器晚期。
2011年4月6日至4月20日,应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之约,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合作成立沈阳市旧石器考古调查队,对沈阳市进行旧石器时代的考古调查。在康平和法库两县进行了为期15天的旧石器考古调查,于秀水河和辽河的II、III级阶地上,共发现旧石器地点14处。二岭山地点即为细石叶工业类型中石器较为丰富、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地点。
1.地理位置
二岭山位于法库县卧牛石乡大屯村后大屯二岭山上,海拔78米。地理位置为北纬42°29′18.8″,东经123°06′09.4″,面积约1500平方米。东距后大屯村500米,东南距大屯村1100米,东北距秀水河300米(图一)。
法库县地处辽河中游左岸,地势北高南低,丘陵平原起伏交错,西部和西北部山区属医巫闾山支脉,山丘在400米以下,有八虎山、拉马山、马鞍山、五龙山、磨盘山等,北部是100~200米左右的丘岗。辽河及其支流秀水河、拉马河贯穿全境,在东、南、西及中部形成较大面积的冲积平原。
图一 二岭山地点位置示意图
二岭山地点位于秀水河的Ⅱ级侵蚀阶地上, 地势较高,地面开阔平坦。山坡向阳,日照充足。附近有河流经过,便于取水、采集食物和狩猎,是古人类选择居住址的理想地点。
2.地层
二岭山地点的地层无文化层。表土为黄色耕土,部分为花岗岩风化砂,厚度约0.2~0.3米。石器均采自耕土层中(图二)。
本次调查共获得石器183件,石器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断块和工具。原料有玛瑙、蛋白石、石英斑岩、石英、板岩、燧石、安山岩、凝灰岩、石英岩、硅化木、角岩、角砾岩、流纹岩和流纹斑岩。其中以玛瑙为主,占石器总量的74.5%;其次是蛋白石,约占6%;石英斑岩和石英各约占5%和4%;再次为板岩、燧石、安山岩,各约占2%;凝灰岩、石英岩各约占1%;硅化木、角岩、角砾岩、 流纹岩和流纹斑岩最少,各约占0.5%。下面对石器进行分类描述。
图二 河谷剖面示意图
(一) 石核
共6件。可分为石片石核和细石叶石核。
1.石片石核 3件。均为锤击石核,根据台面的多少可分为双台面和多台面石核。
(1)双台面 1件。C∶159,长78.6、宽38、厚22.7毫米,重66.8克。原料为硅化木,石质细腻。形状为长条形。有 2个台面,4个剥片面。A台面为自然台面,台面长13.2、宽26.3毫米。以此台面进行同向剥片,产生2个剥片面。AⅠ剥片面,台面角70°,有7个剥片疤,最大剥片疤长37.3、宽28.6毫米;AⅡ剥片面,台面角103.9°,有9个剥片疤,最大剥片疤长44.3、宽8.1毫米。B台面位于A台面的对侧,台面在剥片过程中已被打掉,有2个剥片面。BⅠ剥片面有4个剥片疤,最大剥片疤长38.3、宽18.2毫米;BⅡ剥片面有8个剥片疤,最大剥片疤长27.5毫米,宽16.4毫米。根据4个剥片面打击点和剥片疤的完整程度可推断石核的剥片顺序:先对 A台面进行同向剥片,直到台面角较大,不适合剥片时再调转石核对B台面进行剥片。石核进行对向剥片,4个剥片面共有至少28个剥片疤,自然砾石面仅占石核表面的10%,可见此石核剥片次数多,使用率相当高(图三,1)。
(2)多台面 2件。长71.5~96.5、宽65.3~90.9、厚23~46.4毫米;平均长84、宽78.1、厚34.7毫米;重128.3~544.8克,平均重336.6克。原料为板岩和石英斑岩。台面有3~4个,台面角77.1°~104.6°。对向、转向剥片各1件。
C∶160,长71.5、宽65.3、厚23毫米,重128.3克。原料为板岩。形状为不规则多面体。有4个台面,自然、打制台面各2个。A台面为打制台面,台面角91.5°。有1个剥片疤,长34.2、宽24.1毫米。B台面位于A台面的对侧,为打制台面,台面角104.6°。有12个剥片疤,最大剥片疤长32.1、宽28.8毫米。C台面位于A台面上部,为自然台面,台面角101.2°。有5个剥片疤,最大剥片疤长43.2、宽13.2毫米。D台面位于A台面的左上侧,为自然台面,台面角83.6°。有12个剥片疤,最大剥片疤长25.3、宽35.1毫米。石核的剥片方式为对向,台面有4个,剥片疤多达30个,可见此石核使用率比较高(图三,2)。
2.细石叶石核 3件。根据细石核所处阶段的不同,可分为预制和剥片阶段的细石叶石核。
(1)预制细石叶石核 2件。原料为玛瑙和蛋白石。
C∶167,长20.2、宽10.1、厚8.1毫米,重1.31克。原料为玛瑙。近似楔形。顶部经过打制,已形成一个长19.1、宽18.2毫米的斜面,为石核的台面,台面角为65°。核体经过两面修理,已形成了一个较直的脊。后缘处虽也经过两面修理,但最终未修理完成。底部经过打制,已形成一个与台面相对的平面。根据石核的形态可知此为细石叶石核的预制阶段,还未完成修理(图三,3)。
(2)剥片细石叶石核 1件。C∶117,为楔形细石叶石核。长22.9、宽18.3、厚12.8毫米,重1克。原料为玛瑙。台面先经过打制形成一个后倾的面,长18.3、宽12.1毫米。后又经过局部修理,台面角45°。核体经过两面修理,形成后缘。底部并不收缩,形成与台面对应的平面。剥片面有2个浅平剥片疤,平均长13.2、平均宽2毫米。从剥片疤的数量较少和台面角的度数来看,此石核应是刚进入使用阶段(图三,4)。
从以上可见,二岭山的细石叶石核是以小石块为毛坯。台面为打制的斜面,然后对台面角施以局部调整。台面后倾,台面角小于90°。核体进行两面加工修出前、后缘。底缘并不收缩,而是一个与台面相对的平面。以上特征与“下川技法”①的特征相同。
图三 石核
(二)石片
共74件。均为锤击石片,绝大多数为硬锤法,软锤法亦可见。根据石片的完整程度可分为完整石片和断片。
1.完整石片 32件。长7~29.3、宽8~38.6、厚1.6~17.9毫米;平均长16、宽16、厚4.5毫米;重0.1~2.4克,平均重1.5克。原料以玛瑙为主,少量石英斑岩、蛋白石和燧石。点状台面(12件)居多,其次是有疤台面(7件)、打制台面(6件)、自然台面(6件)和线状台面(1件)。石片角51.3°~146.5°,平均90.6°。石片背面均为石片疤的有20件,既有石片疤又有自然面的有10件,均为自然面的有2件。背面石片疤数量多的达7个。背面石片疤与石片剥片同向的居多,有17件;转向的其次,有8件;对向的有7件。
根据台面与背面的性质可以分为5种类型。
(1)自然台面、背面亦为自然面 1件。C∶46,长28.9、宽33.7、厚17.9毫米,重1.5克。原料为玛瑙,形状为梯形。台面长12.4、宽19.9毫米,石片角146.5°。劈裂面半锥体凸,有锥疤,同心波清晰,无放射线。侧缘有疤。
(2)自然台面、背面均为石片疤 2件。C∶176,长7.9、宽12.9、厚2.4毫米,重0.3克。原料为玛瑙,形状为长条形。台面长2.4、宽5.2毫米,石片角109.3°。劈裂面半锥体微凸,同心波清晰,无放射线。背面有4个石片疤,剥片方向为转向剥片。侧缘锋利。
(3)自然台面、背面既有石片疤也有自然面 3件。C∶70,长19.7、宽17.8、厚5.8毫米,重1.5克。原料为玛瑙,呈羽状。台面长4.8、宽9.2毫米,石片角94.8°。劈裂面半锥体凸,同心波清晰,无放射线。背面有2个剥片疤,剥片方向为对向剥片。自然面约占背面的30%。侧缘锋利。
(4)人工台面、背面均为石片疤 18件。C∶182,长25.1、宽26.2、厚6.3毫米,重2.4克。原料为角岩,形状为梯形。有疤台面,台面长7.4、宽11.1毫米,石片角100.2°。劈裂面半锥体凸,同心波清晰,无放射线。背面有2个石片疤,剥片方向为同向剥片。侧缘锋利(图四,1)。
(5)人工台面、背面既有石片疤也有自然面 8件。C∶95,长19.5、宽18.4、厚5.4毫米,重1.7克。原料为玛瑙,形状不规则。打制台面,长3.1、厚9.3毫米,石片角98.2°。劈裂面半锥体凸,同心波清晰,无放射线。背面有5个石片疤,剥片方向为对向剥片。自然面约占背面的10%。侧缘有折损,较钝厚。
由以上分析可见,完整石片中人工台面约占总数的81.3%,当时的人们可能已经意识到在进行剥片之前先行去除石皮,对石料进行修理,如修理台面等,从而得到符合自己要求的石片。而同向剥片、转向剥片和对向剥片的综合使用也大大提高了石核的使用率。
2.断片
共42件。根据石片的断裂方式,可分为左边、右边、近端、中间和远端断片。
(1)左边断片3件。长14.2~30.7、宽10.5~21.1、厚2.7~6.4毫米;平均长16.2、宽14、厚3.9毫米;重0.4~1.2克,平均重0.9克。原料有玛瑙和燧石。石片角72.3°~100°,平均89.1°。背面均为石片疤的有2件,既有石片疤也有自然面的有1件。
C∶102,长30.7、宽21.1、厚6.4毫米,重1.2克。原料为玛瑙。石片角95.1°。劈裂面半锥体凸,放射线清晰,无同心波。背面石片疤与石片剥片方向相同,为同向剥片(图四,3)。
(2)右边断片 1件。C∶163,长45.2、宽24.3、厚8.3毫米,重16.2克。原料为角砾岩。石片角102.3°。劈裂面半锥体平坦,无同心波,放射线清晰。背面均为石片疤,剥片方向为同向剥片(图四,2)。
(3)近端断片 10件。长8.7~32.3、宽7.7~48.4、厚2.2~12.4毫米;平均长13.4、宽16.1、厚4毫米;重0.1~17克,平均重2克。原料有玛瑙和石英斑岩。石片角54.7°~114.3°,平均86.6°。背面均为石片疤。
C∶124,长26.4、宽18.5、厚5.1毫米,重0.8克。原料为玛瑙。点状台面,石片角93.4°。半锥体微凸,同心波清晰,无放射线。背面石片疤的剥片方向为对向(图四,4)。
(4)中间断片 5件。长11.6~55.1、宽10.5~38.9、厚3.1~12.2毫米;平均长23.1、宽21、厚6.9毫米;重0.5~28.8克,平均重7.3克。原料有玛瑙和流纹斑岩。背面均为石片疤的有3件,为自然面的有1件,既有石片疤也有自然面的有1件。
C∶62,长20.1、宽23.7、厚5.9毫米,重0.9克。原料为玛瑙。劈裂面平坦半锥体,同心波可见,无放射线。背面均为石片疤,剥片方向为对向剥片(图四,6)。
(5)远端断片 23件。长8.9~18.4、宽5.4~22.6、厚1.5~6.1毫米;平均长13、宽12.9、厚3.1毫米;重0.1~6.1克,平均重0.4克。原料以玛瑙居多,另有石英斑岩和蛋白石。背面均为石片疤的有20件,既有石片疤也有自然面的有3件。
C∶85,长29.1、宽35.9、厚5.8毫米,重1.1克。原料为玛瑙。劈裂面半锥体平坦,同心波可见,放射线无。背面均为石片疤,剥片方向为对向剥片(图四,5)。
(三)细石叶
共5件。长11.1~24.8、宽2.9~11.4、厚1.9~5.1毫米;平均长17.4、宽7.3、厚2.9毫米;重0.1~0.6克,平均重0.3克。原料有玛瑙和蛋白石。近端、中间断片各1片,远端断片有3件。背面均为石片疤,侧缘锋利。背面1条脊的4件,2条脊的1件。
C∶11,原料为玛瑙。长24.8、宽10.5、厚3.5毫米,重0.5克。背面有2条脊。劈裂面平坦,无同心波,有放射线(图五,1)。C∶106,长18.9、宽7.4、厚3.3毫米,重0.6克。原料为蛋白石。点状台面。为鸡冠状细石叶的近端,远端为截断面。背面的脊上有原先修理剥片面时的细密层叠石片疤,疤痕形态为鱼鳞状。劈裂面平坦,同心波、放射线均无(图五,2)。C∶26,原料为玛瑙。长19.3、宽11.4、厚4.4毫米,重0.4克。背面有1条脊。劈裂面平坦,无同心波,有放射线(图五,3)。
图四 石片1.完整石片(C∶182) 2.右边断片(C∶163) 3.左边 断片(C∶102) 4.近端断片(C∶124) 5.远端断片(C∶85) 6.中间断片(C∶62)
(四)断块
共51件。长8.2~41.2、宽3~46.5、厚2.4~38.7毫米;平均长19.2、宽14.9、厚9.8毫米;重0.1~69.8克,平均重8.1克。原料以玛瑙居多,其次是蛋白石、安山岩、燧石、凝灰岩和石英岩。形状多样,大小不一。表面全部为石片疤的断块有22件,约占断块总量的43%;表面为自然面和石片疤的有24件,约占47%;为解理的有5件,约占10%。可见,断块的形成与石质的解理相关较小,可能是和剥片的力度与熟练程度有关,也可能是在石器打制过程中出现的废片。
(五)工具
共47件,包括二类工具(使用石片)和三类工具。
1.二类工具
共15件。均为刮削器,根据刃的数量可分为单刃和双刃。
(1)单刃 14件。根据刃的形态可分为直、凸和尖刃。
①直刃 9件。长14.5~39.1、宽10.7~36.4、厚4.5~11.3毫米;平均长24.4、宽20.3、厚6.9毫米;重0.8~14克,平均重4.5克。原料为玛瑙、板岩、蛋白石和石英斑岩。刃缘长12.3~24.6毫米,刃角27.4°~60.5°。
C∶81,长25.7、宽24.5、厚5.9毫米,重1.1克。原料为玛瑙。劈裂面半锥体凸,同心波清晰,无放射线。背面为自然面。利用石片锋利的右缘直接使用,刃长20.2毫米,刃角27.5°。直刃上零星分布大小不一的折断和崩疤,推测是曾经加工过硬质物体②(图五,4)。
②凸刃 2件。长16~73、宽10.5~39.3、厚4.6~11.9毫米;平均长44.5、宽24.9、厚8.3毫米;重0.6~33.4克,平均重17克。原料为玛瑙和石英斑岩。刃缘长29.5~83.9毫米,刃角15.3°~25.3°。
C∶47,长73、宽39.3、厚11.9毫米,重33.4克。原料为石英斑岩。劈裂面凸,同心波无,放射线清晰。背面有3个较大石片疤。利用石片锋利的侧缘和底缘作为刃直接使用,凸刃长83.9毫米,刃角25.3°。凸刃两面均零星分布较大的崩疤,推测是曾经加工过硬质物体③(图五,5)。
③尖刃 3件。均为双直边尖刃器。长15.4~20.3、宽9.8~17、厚1.7~9毫米;平均长18.5、宽14.6、厚4.9毫米;重0.3~2.7克,平均重1.4克。原料为玛瑙和蛋白石。刃角96.6°~105.1°。
C∶109,长20.3、宽17、厚9毫米,重2.7克。原料为蛋白石。劈裂面平坦,同心波可见,无放射线。石片的远端有一尖角,利用此锋利尖角,无需进行加工,直接使用即可。刃角96.6°。构成尖刃的两个直边上零星分布着使用留下的细小疤痕(图五,6)。
(2)双刃 1件。C∶128,双直刃刮削器。长16.4、宽8.3、厚5.2毫米,重1.5克。原料为蛋白石。劈裂面平坦,同心波可见,无放射线。背面均为石片疤。使用石片的左、右缘,左缘直刃长8.3毫米,刃角26.9°;右缘直刃长10.7、刃角46.3毫米。两刃的两面均有大小不一、断续的疤痕(图五,7)。
图五 细石叶和二类工具1~3.细石叶(C∶11 C∶106 C∶26) 4.单直刃刮削器(C∶81) 5.单凸刃刮削器(C∶47)6.尖刃刮削器(C∶109) 7.双直刃刮削器(C∶128)
2.三类工具
共32件。有刮削器、钻器和石镞。
(1)刮削器 24件。根据刃的数量可分为单刃和双刃。
①单刃 19件。根据刃的形态可分为直、凸、凹和尖刃。
a.直刃 2件。长9.4~30.9、宽7~24.2、厚1.7~10.6毫米;平均长20.2、宽15.6、厚6.2毫米;重0.1~7.8克,平均重4克。原料为板岩和玛瑙。均为正向修理。刃长9.7~23.9毫米,刃角19.2°~31.3°。
C∶156,长30.9、宽24.2、厚10.6毫米,重7.8克。原料为板岩。块状毛坯,一面为解理面。背面有4个较大石片疤。左侧经过正向修理,修出圆钝的边缘,应为把握之用。右侧自上而下亦经过正向修理,修疤有两层,形态为鱼鳞状。刃长23.9毫米,刃角31.3°(图六,1)。
b.凸刃 8件。长14~41.2、宽10.2~36.6、厚2.6~19.7毫米;平均长21、宽17.3、厚7.7毫米;重0.5~34.3克,平均重5.8克。原料为玛瑙、石英和石英斑岩。均为片状毛坯。正向、复向修理各4件。刃长10.2~37.1毫米,刃角28°~80.5°。
C∶137,长30.8、宽27.7、厚14.2毫米,重34.3克。原料为石英斑岩。劈裂面微凸,半锥体被修掉,同心波可见,放射线清晰。左缘经过两面修理,有3层鱼鳞状修疤;刃缘圆钝,应为修把手。底缘亦经过两面修理,单层修疤,疤痕平行且呈长条形,可能使用了压制修理法,应为修形。右缘经过反向修理,有2层鱼鳞状修疤,减薄器身。顶端凸刃经过正向修理,有2层鱼鳞状修疤;刃长34.2毫米,刃角80.5°。修形和修把手的修疤较大,平均长5、宽5毫米;修刃的修疤较小,平均长2毫米,宽3毫米(图六,2)。
c.凹刃 2件。长19.5~23.7、宽15.3~28.6、厚9.2~11.3毫米;平均长21.6、宽22、厚10.3毫米;重0.9~2.6克,平均重4.4克。原料均为玛瑙。片状、块状毛坯各1件。均为复向修理。刃长11.8~16.5毫米,刃角52.3°~77.5°。
C∶108,长19.5、宽15.3、厚9.2毫米,重0.9克。原料为玛瑙。块状毛坯。凹刃一侧自上而下进行两面修理,疤痕细密层叠,可见对刃缘进行了多次修理。刃长11.8毫米,刃角77.5°。与凹刃相对的部位保留圆钝的自然面,不经过修理,推测是用于把握(图六,4)。
d.尖刃 7件。长11.6~79.9、宽10.1~68.5、厚3.5~39.2毫米;平均长30.9、宽23.7、厚11毫米;重0.4~105.7克,平均重
18.5克。原料为玛瑙、石英和石英斑岩。片状毛坯4件,块状毛坯3件。正向修理居多,有3件;错向、复向修理各1件。刃角75.1°~105°。根据构成尖刃的两边形态不同可分为双直边和凸凹边。
双直边 5件。C∶48,长79.9、宽68.5、厚39.2毫米,重105.7克。原料为石英斑岩。块状毛坯,一面为解理面。解理面和背面均经过同向修理,减薄器身。修疤较大,平均长29.2、宽28.4毫米。左、右侧2个直刃经过正向修理,于背面留下鱼鳞状2层修疤。修疤较小,平均长2.8、宽4毫米。双直边构成一尖刃,刃角90°(图七,1)。
凸凹边 2件。C∶24,长28.2、宽21.9、厚13.7毫米,重8.7克。原料为石英。片状毛坯。劈裂面平坦,无同心波,放射线可见。背面左侧缘经过正向修理,有2层修疤,刃角钝厚不宜使用,应为修形。右侧为解理面,不经过修理;此处器身较厚且圆钝,应为把握之处。顶部凸、凹刃经过复向修理,于背面留下2~3层修疤,修疤细密连续,应经过多次修理。凹、凸两边构成一尖角,刃角103.1°(图六,5)。
②双刃
共5件。均为片状毛坯。根据刃的形态不同可分为双直刃和尖凹刃。
a.双直刃 4件。长16.3~24.6、宽12.4~23.2、厚4.2~9.2毫米;平均长21.1、宽16.7、厚6.3毫米;重0.9~4.7克,平均重2.3克。原料为玛瑙、石英和石英斑岩。复向修理2件,正向、错向修理各1件。刃长7.9~16.7毫米,刃角22.5°~70.9°。
C∶54,长19.6、宽10.7、厚6.1毫米,重2.4克。原料为石英。劈裂面平坦,无同心波,放射线清晰。背面为解理面和1个石片疤。左、右2个直刃经过复向修理,修疤密集且细小,平均长1、宽1.7毫米。左侧直刃长16.7毫米,刃角50.1°。右侧直刃长14.1毫米,刃角70.9°(图六,3)。
b.尖凹刃 1件。C∶99,长17.3、宽12.1、厚3.2毫米,重0.8克。原料为玛瑙。片状毛坯,为中间断片。左缘经过反向修理,修薄器身。底端凹刃进行正向压制修理,有2层修理疤。刃长10毫米,刃角10.2°,非常锋利。上部凹边经过复向修理,修理疤痕浅平,呈长条形排列,亦为压制修理法。修疤有3层,可见经过多次修理。右缘的折断面经过复向修理,形成凸边。凹、凸两边构成一尖刃,刃角69.5°(图七,2)。
(2)钻器
共5件。长13.3~48.9、宽11.8~60.2、厚3.8~29.5毫米;平均长27.1、宽26.8、厚13.4毫米;重0.6~63.1克,平均重16.4克。原料为玛瑙、石英、蛋白石和石英岩。片状毛坯3件,块状毛坯2件。错向修理1件,正向、复向修理各2件。刃角60.5°~75.1°。
图七 三类工具1.双直边尖刃器(C∶48) 2.尖凹刃刮削器(C∶99) 3.钻器(C∶21) 4.石镞(C:2)
C∶21,长20.8、宽19.3、厚7.3毫米,重2.6克。原料为蛋白石。片状毛坯。劈裂面凸,同心波、放射线均无。背面石片疤与毛坯剥片方向相同。背面左、右两侧和底部经过复向修理,有1~2层修疤,为修形。顶端经过正向修理,形成一锐利尖角。尖部短而锐,刃角65°(图七,3)。
(3)石镞
共3件。长12.4~17.5、宽10.1~15.4、厚2.5~3.9毫米;平均长15.2、宽12.4、厚3.3毫米;重0.3~0.9克,平均重0.7克。原料均为玛瑙。其中2件完整,1件残失顶端。均为压制修理,通体加工。
C∶2,长17.5、宽11.7、厚3.9毫米,重0.8克。通体加工,应采用压制修理法。修疤呈长条形且浅平,沿刃缘平行排列。器形规整,刃缘平齐(图七,4)。
1.石器工业特征
(1)石器原料种类多,其中以玛瑙所占比例最大,约为74.5%。其他原料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蛋白石、石英斑岩、石英、板岩、燧石、安山岩、凝灰岩、石英岩、硅化木、角岩、角砾岩、流纹岩和流纹斑岩。总体来看,石质均比较细腻,适合制作石器。
(2)根据石器的重量,大致将石器划分为微型(≤1克 )、小型(>1,≤10克)、中型(>10,≤30克)、大型(>30,≤100克)和特大型(>100克)5个等级。总体来看,石器以微型为主,约占58%;其次为小型,约占28.5%;再次是中型,约占8%;少量大型和特大型。通过分类统计来看,石核以中型和特大型为主,石片以微型为主,细石叶只见微型,断块亦以微型居多,工具以小型为主。
(3)石器类型丰富,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工具(刮削器、钻器和石镞)。其中石片最多,其次是断块、工具、石核和细石叶。
(4)石核均为锤击石核,可分为石片石核和细石叶石核。人工台面占绝大多数。石核的利用率较高,剥片达到石核废弃不能用为止。石核最多有4个台面,多达30个剥片疤。根据石料形状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剥片方式:长方体的石料多使用同向、对向剥片;形状不规则的石料则是转向剥片。可见当时对石料的质地和形状都进行了选择,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剥片方式。细石叶石核经预制加工和台面修理,特征同“下川技法”。
(5)石片数量最多,占石器总数的41%。可分为完整石片和断片。均为锤击石片,绝大多数为硬锤剥片,软锤剥片亦可见。以人工台面居多,石片角在90°左右。石片背面绝大多数有石片疤,数量1~7个不等。
(6)工具类型多样,包括二类工具(均为刮削器)和三类工具(刮削器、钻器和石镞),不见一类工具。
(7)二类工具占工具总数的32%。均为刮削器,以单直刃刮削器居多。根据刃角的五个等级④,刃角的等级为斜,均在35°左右。可见二类工具的刃缘为锋利的石片边缘,不加修理,直接使用。
(8)三类工具以片状毛坯为主,占三类工具总数的81.3%。根据刃角的五个等级⑤,刮削器的刃角为中等,均在60°左右。
(9)三类工具中修形和修刃的修疤大小也不同。根据修疤大小的五个等级⑥,三类工具修疤大小范围为0.3~45毫米。其中修形的片疤很大且深,均大于20毫米,可能使用了硬锤修理;而修刃的片疤小也比较浅平,平均在3毫米左右,可能使用了软锤修理或压制修理。由此体现出石器制造者在石器制造过程中的顺序性,以及对不同修理方法的熟练运用。
2.与周边遗址关系的对比
有学者根据文化特点、工业传统和分布地区将我国东北地区的旧石器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的以大石器为主的工业,包括庙后山地点、新乡砖厂、抚松仙人洞和小南山地点等。第二种类型是主要分布在东北中部丘陵地带的以小石器为主的工业,包括金牛山、小孤山、鸽子洞、周家油坊和阎家岗等。第三种类型是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草原地带的以细石器为主的工业,包括大布苏、大坎子、大兴屯和十八站等地点⑦。根据二岭山地点的石器特征可将其归入细石器工业类型。
二岭山地点发现的旧石器以微型为主,加工细致;剥片方法有直接剥片法和间接剥片法;工具组合以刮削器为主,其中包括典型的圆头刮削器,另有钻器和石镞;工具加工以锤击法为主,软锤修理和压制修理亦可见。以上特点均与吉林东部含细石器遗存的面貌相似⑧。
3.地点性质
该地点石器的原料种类丰富,品质较好,无需经过严格的筛选,可见当时的人类就近取材、即用即弃。综观石器类型可以发现石核、石片、断块的数量很多。发现的石核台面数量较多,多者达到4个,明显的剥片疤达30个,可见石核的利用率高。可见当时的人类在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生产活动。
从周围环境来看,该地点东北距秀水河300米,水资源丰富。是当时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理想场所。通过对老黑背北山地点石器工业特征的分析,此地点的性质可能为当时人类狩猎、采集活动和石器加工的临时性场所。
4.年代分析
遗址中发现了典型楔形细石核,并且存在圆头刮削器、尖刃器等典型器形,明显具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工业传统;并且在石器采集的区域内不见新石器时代以后的磨制石器和陶片;同时根据石器的加工技术、工具组合等分析,推定遗址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附记:在调查期间,得到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法库县文物管理办公室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致谢!
注 释:
① 陈淳、王向前:《从细石核谈华北与东北亚及北美的史前文化联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510~521页。
②③高星、沈辰主编:《石器微痕分析的考古实验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61~83页。
④⑤⑥李炎贤、蔡回阳:《贵州白岩脚洞石器的第二步加工》,《江汉考古》1986年第2期。
⑦ 陈全家:《旧石器时代考古(东北)》,《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6~197页。
⑧ 刘扬、陈全家、侯亚梅:《吉林东部含细石器遗存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2008年第6期。
〔责任编辑、校对 孙 琳〕
The Erlingshan site situated in the second tableland in Houdatun,faku,Shenyang,is a Paleolithic site with local feature.183.stones were collected on the ground,including stone core,flake,microlith,block etc,and the most numerous are stone flakes and blocks.The agate,opal,quartz,slate,flint are the materials used to make the tools mentioned above,among them,the agate is very popular.The microlithic stones dated to the late Paleolithic Age should be of the typical microlithic leaf type in North Area.
Research on the Paleolithic Found in Erlingshan Site,Houdatun,Faku,Shenyang
Fu Yongping Chen Quanjia Wang Xiaoyang Lu Yue
〔主要作者简介〕 付永平,男,1979年生,现为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邮编110032;陈全家,男,1954年生,现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130012。
K871.11
A
1001-0483(2016)02-0003-09
本文是“沈阳地区旧石器考古调查”项目成果之一,也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批准号:11JJD780001),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古人类遗址、资源调查与基础数据采集、整合”(批准号2007FY110200)和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