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4)
信息技术介入“二维形态构成”课程训练的利与弊
李娟娟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4)
对于设计基础课程“二维形态构成”的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的介入表现在电脑软件的应用上。依托设计软件进行课堂训练,有利于基础课程与设计方向课程的对接,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社会适应性。但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可能禁锢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回归电脑媒介的辅助地位才是科学可行之策。
信息技术;二维形态构成;课程训练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受信息时代数字媒体的普及影响,视觉语言向数字媒体转变,为以信息为主要设计对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领域。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近年来,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不断更新和注入新的课程内容,原有课程也面临被替代、更名、合并等命运。然而,在忙碌于新课程内容教学的同时,传统专业基础课程本身也发生了内容上的更新和变革,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信息冲击和技术变革的转型时期,为保障设计课程的教学知识点连贯性和实用性,国内各大院校纷纷对传统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设计软件的应用早早地介入于低年级的基础课程之中,旨在寻求与后续新开课程内容上的对接,形成适合新时期需要的课程教学。本文拟以基础课程“二维形态构成”为例,论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介入对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为其他传统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维形态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低年级开设的基础必修课,旨在阐明二维构成的基本原理,揭示二维空间造型的基本规律[1]。该课程源自20世纪20年代德国包豪斯的设计基础课程,综合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课程内容。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从香港和日本引进构成课程。
就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来看,教学内容与30多年前并无二致。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国内大多院校也依然延续构成课程引进国内时的单一徒手绘制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国内各大院校已经进行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早在2009年中国美术学院的王雪青与郑美京(韩)合著的《二维设计基础》一书中,就已在教学研究中大量介入电脑技术,并将构成规律的应用与编排设计、图形设计、招贴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等紧密结合进行综合训练。
从国外前沿成果来看,张柏萌在编著的《二维构成基础》中指出,目前我国的构成课程与国外开设的视觉语言课程类似。西方在教学中综合了各专业的基础知识,从视觉语法到混合媒介,图像表达从静态到动态,其内容既包括基本视觉语法,也包括平面设计初步,是综合性、实验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2]。不论是美国杰夫•戴维斯所著的《美国二维设计基础》[3],还是约瑟夫•阿尔伯斯所著的《色彩构成》[4],无一不以设计软件制作的方式呈现二维空间中要素的设计、版面的安排、色彩的演绎、元素的对比与平衡等。
可见,“二维形态构成”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学方法与手段有了明显的发展,国内外二维课程作品都主要依赖设计软件制作,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于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随着1987年Adobe Illustrator与Adobe photoshop的相继问世,时至今日,设计软件已然成为设计专业人士及初学者的基本工具。设计人员对设计软件的熟悉程度也慢慢成为进军设计行业的考量标准。但就多年的教学和设计经验来看,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设计基础课程“二维形态构成”课程的介入有利亦有弊。
图1 标准几何图形的绘制
图2 手绘与电脑制作的色彩心理作品
图3 点的构成及设计应用
2.1 信息技术介入的有利因素
诚然,在学生接受知识要点而后进行设计实践时,利用电脑软件可大大提高作品呈现的科学性和效率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训练结果的科学性。借助电脑软件,在元素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可以规划出尺寸规范的二维图形,可以得到精准的形态要素。如图1所示,同样是“圆形”,电脑绘制的图形就比手绘的图形要快而准,而且可以清楚地标注想要的圆的大小。
另外,色彩的配色训练结果更科学有效。如图2所示,以颜料调制的色彩有偶然性,颜料色彩最后呈现的结果受约于颜料的质量,调配的水分含量,材料的吸水能力等诸多因素,在调配过程中也很难准确把握色彩的彩度与饱和度[4]。而电脑屏幕显示的色彩(以CMYK色彩模式为例)样式是必然结果,色彩中C,M,Y,K的值进行了标准的数字量化,很容易得到准确直观的答案。如我们要得到百分百的黄色,只要在CMYK的色彩模式下输入C=0,Y=100,M=0,K=0便可得到准确无杂色的黄。只要掌握好软件的色彩配色规律,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色与色彩对比训练,不仅能大大提高训练内容的广度,也增加了训练的科学性。而手绘的作品看起来也更加粗糙,不如电脑制作的精美。
(2)加快训练的效率。就二维形态的色彩训练来看,在对软件有一定熟练程度的前提下,软件的训练速度要比徒手绘制快得多。在课堂训练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能更有效地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色彩样式及色彩规律。例如,在20*20cm的空间手绘一张以方形元素来表达的色彩明度对比的作品需要至少4个课时,而利用设计软件绘制,一个课时内就能保质保量完成作品,且还可进行色块的修改和演绎,灵活性更强。
(3)增强训练结果的应用性。在传统的手绘教学案例中,由于课程教学时间的关系,我们在完成知识点的训练后便转入下一命题,学生往往会陷入知其原理而不知应用的尴尬状态。电脑软件的快捷介入,一方面节约了课堂训练的时间,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简单的二维构成作品的设计应用,形成基础训练与设计实践的快速对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搞清楚基础课程与设计方向课程内容上的联系性,以及训练结果的应用方法。如图3所示便清楚解释了左侧的点的构成作品如何应用于书籍封面设计及手提袋的设计之上。
2.2 信息技术介入的不利因素
让学生利用电脑软件进行设计,我们看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弊端也显而易见。
(1)易造成学生过于依赖电脑软件。我们常常看到,每当教师布置设计任务,学生首先毫不犹豫地打开电脑,从网络中去寻找素材,然后开始利用软件进行拼凑。对于设计品位尚未提升,设计技能还未入门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网络平台中良莠不齐的设计作品成为了学生设计执行的第一参考,软件工具的应用能力成为他们实现作品结果的考量方式,即利用自己会的软件功能进行制作。
在二维形态构成课程开设的低年级阶段,这种对电脑软件的过度依赖是很危险的。这个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对设计软件并不熟悉,有时候把玩软件成了课程中消耗时间最多的“训练内容”,在设计学习生涯的启蒙阶段便走了歪路。
图4 电脑绘制的几何形构成作品
图5 手绘的任意形构成作品
(2)禁锢了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不利于独创性思维的培养。设计软件的介入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惰性,学生们常常懒于思考和寻求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于网络世界。把“动软件”能力错认为是设计能力。这无疑是设计学科中教与学的误区。无论设计软件如何发展和更新,它永远只是设计师头脑设计成稿的输出设备,它只是设计工具而非设计之源。学生对设计软件的过分依赖,会断送学生的设计激情和设计前途。
我们虽然能通过设计软件工具制作非常理性的设计作品,然而手绘及手工制作的随性和随意能使作品更丰富和更具感染力。学生在手绘制作过程中,更易发现不可复制的形态,从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如图4、图5所示,电脑绘制的作品工整但呆板,而手绘作品灵动且有独创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对信息技术的介入要谨慎,不能因为立竿见影的成绩就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于设计课程的教学而言得不偿失。
在二维形态构成课程开设的大学低年级阶段,信息技术的介入利弊并行。我们既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又增强了设计基础课程与设计方向课程的对接。同时也意识到,信息技术介入的风险与副作用。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但笔者认为,应尽量减少教学改革中的副作用。实际上,我们在学生进行设计训练之前,坚持以手绘手工制作为基础,加强手绘训练的内容,并要求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设计采风[5]。让学生回归广袤的大自然及社会生活,从身边的小事中找到设计灵感和得到启发,然后,仅仅将设计软件当做媒介和工具,使信息技术退回到辅助地位。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创意思维不被影响,又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技术的更新而不至于落伍。
[1]王雪青.二维设计基础[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2]张柏萌.二维构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4-5.
[3](美)杰夫•戴维斯,徐宸熹译.美国二维设计基础[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4](美)约瑟夫•阿尔伯斯,李敏敏译.色彩构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5](德)迈尔,黄雪媛译.课堂教学方法(理论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6.
基金课题:长沙理工大学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1567)
李娟娟(1980-),女,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硕士。E-mail:88282925@qq.com
2016-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