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徐 佳
智者造物,仁者育人
--访奥运会服装总设计师贺阳教授
撰 文:徐 佳
贺 阳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博士生导师
设计代表作:
2008北京奥运会奥运制服、火炬接力制服
2008北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入场式制服
第十六届亚运会颁奖礼仪服装
“神七”“神九”“神十一”宇航员舱内工作服、睡袋包、保暖装备
国庆60周年庆典北京志愿者服装、群众游行国旗、国徽方阵服装
《图像民族志——庄学本摄影集》荣获2016年德国红点视觉传达设计大奖交通警察反光背心、交通协管员制服
设计教育荣誉:
2008年获“科技纺织之光”教师奖
2009年入选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2009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0年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2014年入选北京教育行业妇女代表
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对服装设计感兴趣的?
答:我最初的理想是当科学家。五岁多跟随父母下放到农村,高中才转学到湘潭市,基础差,高考时差了几分没考上,准备复读再考。这时候,父母以前的同事,一位在潇湘电影厂工作的叔叔来访,聊天中得知拍电影特缺服装设计师。我父母觉得做服装设计或学中医应该将来生活有保障,因为不管什么时候,每个人都需要穿衣服,生病了需要看病。我对中医缺乏兴趣,因为父母从事文艺工作的缘故,一直住在剧团里,自然就选择了学服装设计,于是就开始跟着舞美队的老师学美术。1984年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服装系。
问:您从事服装设计多年,参与了诸如奥运会、亚运会、国庆庆典和神舟系列宇航员舱等相关服装的设计,也获得了很多大奖。在这些作品之中哪件作品您印象最深刻?
答:我的作品有主题设计、比赛,也有委托设计。做主题设计和比赛较为自由,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委托设计像校服、交通警察的反光背心等,既要满足功能的要求,还要充分表达审美和象征性,难度较大。比如,奥运会系列服装设计影响大,但过程艰难,当时不少参与奥运服装设计项目的设计师,因为难以坚持,中途放弃了,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最重要的是要听得进来自各方面专业的或不专业的意见,这是设计师难以完全做到的。实际上,只要你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往往会发现没有完全不能改的设计,也能发现新的可能性。奥运会志愿者、火炬手穿的服装要适合不同种族、性别、年龄与不同形体特征的人,设计、版型等方面的适应性是关键,衣服不仅要让群众满意、专家满意,还要让领导满意。
印象最深的是广州亚运会颁奖礼仪服装的设计方案,投稿时做了三套方案,两套传统旗袍,一套针织连衣裙。之所以采用针织面料,是因为当初设计北京奥运会礼仪旗袍过程中发现,从量体到使用的两三个月时间里,有的礼仪志愿者体重变化很大,旗袍改动较大,费时费力。采用有弹性的针织面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结果入选的就是针织连衣裙,因为时间紧没找到合适的面料,提交的样品面料较薄。好在我们学校模特体型好,试衣没什么问题,就觉得面料有点单薄。我告诉亚组委负责项目的人,制作大货要选厚一点的面料。但批量制作过程没让设计师参与其中,结果我在电视上看到了颁奖礼仪服装的小型发布会,连衣裙的针织高领改成旗袍领子了,面料太薄,衣服太紧。于是我打电话询问,得知面料还是薄的,而且只做了一个尺寸的版型,我提出更换面料,增加号型,不听。我又以学校的名义发公函要求他们更改,对方回复说都做完了,领导没说不行,就是不改。结果,比赛期间有好多记者拍了体型胖、穿着紧的礼仪服穿着效果,很不雅。所以说,关系到国家形象的事情真不能有半点马虎,服装设计师并非设计稿出来就完事,最好要全程盯着,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当然,与甲方甚至与服装加工厂的沟通有时候也是很困难的,但再困难也要做,沟通不畅时,最好有一个书面的正式函件告知。
奥运会志愿者制服设计稿
奥运会志愿者制服
问:请您谈谈2008年奥运制服的设计理念及灵感来源,与之前的设计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奥运制服的设计在流程上与其它设计大相径庭。奥运会赛场没有广告,而是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设计核心图形,运用于场馆和街道,烘托出奥运会的氛围。北京奥运会要向世界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图形是祥云图形,核心图形设计团队的祥云图形基本确定后,奥运制服(奥运赛场志愿者、工作人员、技术官员、裁判员的服装)设计团队就要随着核心图形的改进及时调整服装设计。本以为有图形了,款式就是T恤,设计服装很容易,没想到遇到了很多问题。核心图形的设计并不是为服装而设计的,图形运用在服装上效果不理想。于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了图形运用的严格规范,说服奥组会的负责人,在不改变图形意义的基础上,调整色彩关系和层次,以满足服装设计的需求,最终得到允许,保证了志愿者的服装的功能需求和识别度。
奥运会礼仪服装设计
《素波游女》系列服装设计
问:在服装设计过程中,遇到缺乏灵感,时间又紧迫的时候,或者客户不满意的时候,您会怎样处理?
答:服装设计是我感兴趣的事。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设计任务,我都有创作的热情。当遇到缺乏灵感的时候,我会选择休息,先做些别的事情。没有灵感就好比去商店买东西没货,着急也于事无补,只能等待时机。
设计任务时间紧迫还能想办法赶一赶,客户不满意就没办法了。有专业的功底,又能为客户周到考虑的设计,一般都还顺利。但也会碰到品味和喜好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的,那就选择放弃了。给客户看设计图,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将设计图留下让群众讨论,一般都会黄的,因为作品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喜好,七嘴八舌,决策者也会动摇的,找准拍板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容易成功一些。
问:您认为在西方服装潮流趋势的影响下,我国的服装设计应该怎么走?
答:潮流总是从高处往低处走,既然我们不是源头,肯定要跟着别人走,但不能盲从。我们有很多设计师在研究流行文化和国际时尚潮流的同时,关注并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给时尚注入传统的民族的元素。我们更可以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意识到在服饰上盲从大牌、跟风,只会显得土豪俗气,缺乏自我,这些人开始追求有个性特点的服装,追求高品质、手工趣味,这是国内服装设计师莫大的机遇。
如今,中国的服装丧失了可识别性,中国人应该穿什么,大家都说不清楚。我在博物馆工作,仔细观察研究传统民族服装的结构、技艺,从中体会先人的造物观,发现很多东西特别合理,又可持续,令人敬畏和赞叹,却无人了解了,更无人传承。比如,已出土的历代服装,没有人研究关于它的尺度、工艺和穿着体验,连专业人员都没有见过实物或近距离接触过,如何能了解传统服装?难怪国产影视服装像日韩的,所谓时装中国风实质上还是西方服装的语言,只是放了点中国的符号,因为我们不了解祖先的服装。
2010年广州亚运会颁奖礼仪服装设计方案:行云流水
2010年广州亚运会颁奖礼仪服装设计方案
2010年广州亚运会颁奖礼仪服装设计方案
问:您在服装设计中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的?
答:我会从传统中提取某些元素,放大、简化适应于现代的表达,注重服装的比例及尺度。过去的服饰适合近距离观看及欣赏,讲求细腻精致。比如说苗族服装,在一个寨子里,衣服看上去彼此相似。谁家女子做得好,大家都熟悉,也常在一起切磋,但纹样和做工有差别,要端详、细看、比较才能看出差异和好坏,以此可判断谁更聪慧和智巧。而现代化的大都市,什么都是快速的,没时间停下来慢慢端详,人们往往来去匆匆,所以衣服的装饰纹样往往尺度会大些,让人印象深刻,但这并不意味着舍弃精美细致的设计,还是要看场合而定。
有时候简洁现代的服装搭配一件古董首饰就很好,觉得有文化、有渊源。好多外国设计师运用了中国传统元素,大家也觉得漂亮。中国传统纹样只要运用的好,以现代人理解的方式出现,是可以被接受的。
问:您认为怎么做才能将设计实践转变到设计教育?
答:我198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服装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服装学院服装系当老师。当时学校刚更名为北京服装学院,我被调到学校刚成立的服装研究所,任务是做表演服装、收集民族服饰、接受委托设计,当年参与收购了第一件博物馆馆藏服饰。当时做的表演服装在人民大会堂、国际化纤会议上演出过,也在深圳、香港时装周上表演过。接受委托设计涉及的范围也广,内衣、毛衣、时装、羽绒服都做过。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都敢接。这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后来的教学和科研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实践的经验和方法,是最生动的教学案例。2005年起,我设计的北京奥运会的系列服装有多个方案被选中,也是因了年轻时摸爬滚打积累下的经验和心得。
敦煌元素创新
问:您在服装设计教育过程中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能否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些学习上的建议?
答: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做设计和教学其实都还说得过去。但理论过多会影响、阻碍你的设计感觉,理论是评论家的事情,而不是设计师的事情。因为讲课必须时常琢磨其中的设计理论,这对于设计感觉不太好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点好处的。对于设计感觉好的学生来说,理论的作用不大。例如,色彩感觉好的学生并不需要学习过多的色彩理论,就能配出好看的颜色;而对于色彩感觉欠缺的学生,通过学习色彩理论可以学会基本色彩规律,有助于服装色彩设计。
学习服装设计,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多动手,多画,多学习制衣的技艺才好。自古以来服装都是与手艺相关的设计,多做才能有进步。我在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服装系做过访问学者,他们的教师都是在大品牌做过设计总监的,实践经验丰富,上课也会邀请两名校外设计师共同上课,这样的方式很好,与市场接轨,学生也佩服老师,学习都很用功。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专业难题,能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才会服你。国内大部分高校教师毕业之后就留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设计实践以及市场的经验,很难满足教学需求。
问:作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您今后的研究重点是民族服饰吗?您认为民族服饰在现代生活中是否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呢?
答:传统和民族服饰都会是我研究的重点,因为年纪到了,懂得传统的重要了。最近也接触过一些古代服装,博物馆也有上百件出土的服饰和纺织品,正准备跟社科院考古所的王亚蓉老师学习修复和研究,希望对先人的智慧有更多的了解,这样的事情是接地气的。
近三年来,我对植物蓝染做了比较深入的田野考察,发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绘制蜡染纹样时不打底稿就能画出复杂精美的纹样。而学过美术的研究生,临摹起来都很有难度,不知如何下笔,还出错。仔细观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画蜡过程,发现都是有程序的,程序使过程简化并容易理解。大多数老纹样是田字格和米字格的基本框架结构,可以变化出丰富的纹样。即使初学也画得有模有样,因为大的结构关系是对的,也马上有了信心和成就感,便于传授和传承。而理解基本结构后,完全可以创新变化出多种复杂而丰富的样式。这样的绘制过程可以随时中断,也可以接着再画,即使一边喂鸡、一边带孩子、一边聊天,也不会出现大错误,这就是传承的智慧。以前每个女人都要学会做衣服,也要做漂亮的衣服,这样的传承,进入的门坎低,但也能达到“技可进乎道”的境界。
敦煌元素创新(上)
系列服装设计(下)
系列服装设计
《时光》系列服装设计
系列服装设计
《人偶》系列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