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专家现场答记者问
在“首次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若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研究员白雪涛和环保部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建生,回答了现场记者的提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若涛
记者:这次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的结果显示,北京、湖北、甘肃三地居民的“环境与健康素养”总体水平是8.41%,请问这个比例是高还是低?
王若涛:我先来解释一下这个8.41%,它的含义是指100个人里面有多少人达到问卷的70分。从这个结果来看,就是100个人里能达标的不足9人。从我国的发展水平来看,我觉得是低的,因为包括了具体30条的《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是环保部在2013年9月发布的,当时制定的时候,要求就不是很高,目的就是希望大家都能达到。结果,现在能达标的居民比例不到9%。从这点来看,我国公民的环境与健康素养总体来说是偏低的。
记者:环境与健康素养与环境监测里的数值有什么区别?
王若涛:环境监测的数值是针对环境状况的,环境与健康素养则是针对公民的。在这方面,我国相关的调查有三个:一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二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三就是这个首次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环境与健康素养本质上是反映公民的认识、观念、态度、行为,尤其是我们获取相关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它和环境监测是不一样的,环境监测的重点是在环境本身,但是环境与健康素养重点是在公民本身。
记者:调查报告提到从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个维度来考察,能否解释一下这三个维度。在调查结果里面,基本理念和基本技能素养相对较高,但基本知识素养比较低这个结果,该怎样评价?
王若涛:本次研究借鉴了健康素养等调查的经验和做法,从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三个维度来加以考察。
可以看到,在“基本理念”维度里,绝大部分是指对于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认知,这点得分比较高,反映了公民对于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与健康的重要性的理解是比较好的。
“基本技能”这个维度,就是“应该怎么办”的方面,例如通过拨打12369电话投诉环境违法行为、环保标志的辨认等,从调查结果来看,大众也理解得比较好。反映了大众关心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基本知识”这个维度,是涉及知识方面的,遇到具体细节该怎么办?如何预防?反映出调查对象掌握得不够,这说明今后应该在基本知识方面继续加强教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研究员白雪涛
记者:近年来,我国的雾霾问题越来越受民众重视,对于雾霾的健康风险和相关素养,未来有什么针对性措施?
白雪涛:雾霾与健康的关系,我们关注了好几年了。对此,我们也达成一个共识,不能只提高居民被动应对雾霾的素养,我们要提高居民主动应对雾霾方面的素养。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被动应对的素养是说,当雾霾来了,居民知道我要尽量躲在屋里,减少外出。如果外出,一定要带上什么样的口罩,这些被动防护的素养都是必须有的。尽量缩短户外时间,同时避免高强度锻炼,因为高强度运动的时候,呼吸次数会增加,污染物进入体内的量也会随之增加。这是都是以往强调的素养。
现在我说主动应对雾霾的素养,是说我们应该让公众知道哪些活动会加重雾霾,比如露天烧烤、秸秆露天燃烧等等。那么,城市居民对露天烧烤,农村居民对秸秆露天燃烧就可以主动拒绝。我们未来可以通过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来提高居民主动应对雾霾的素养。
记者:这次调查反映出有哪些问题错得比较多,错得比较多的问题能不能现场科普一下?
白雪涛:我也在想,为什么有的问题得分那么低?
比如,安全的饮水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看上去干净的水不一定安全,这是一个基本的素养。这话有很深的技术在里面,你可能承认这句话说得对,但什么原因可能不清楚。
饮用水不是有标准么,标准最前面的一条是无色无嗅无味,基本要求是无毒无害无异味,感官判断合格的情况下,水里会不会有东西呢?举个例子,中国发生过很多次水污染突发事件,2012年广西龙江河镉污染,当时水源的水都是很清澈的,但水里有超标几十倍的镉。再比如兰州的自来水苯污染,这些污染都是你肉眼看不出来的,也没有怪味。所以,这方面还需要适当加强科普宣传。
我国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随便喝生水是对的。我国尽管水源水质不是很理想,但肠道传染病没有想象得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人一般不喝生水。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在座的朋友80后、90后比较多,生活方式开始像西方人,也喝凉水了,那当水质不达标,饮水安全没有充分落实时,饮水导致的健康问题就会有所增加了。
饮水的事情很复杂,新国标有106项标准,有些指标和健康直接相关,有些不相关,这都需要普及。
另外,从调查结果来看,居民在环境污染与健康方面的维权意识还不是很强,比发达国家还要差很多。比如,我知道这个地方有污染,能不能造成损害你不是很清楚。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作为普通公众认识不到。还有环保举报热线电话12369,很多人不清楚可以通过拨打12369来举报环境污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记者:通过这次调查和发布报告,您觉得有什么值得特别重视的吗?
白雪涛:我们现在讨论环境问题,很多人都重视室外环境问题,但我更关注室内的事情。看看自己在家里睡觉,在办公室里工作,上下班坐交通工具,每天待在室内空间的时间几乎超过90%。比如,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会议室的地毯,墙上的装修材料,会不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危害?什么样的建筑材料会释放有害物质?是不是会导致过敏、诱发哮喘、引发咳嗽?在这些问题上,大家今后还要加强了解。
环保部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研究员王建生
记者:课题组做这个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报告,对居民有什么意义?
王建生:即便是北京这样居民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的环境与健康素养都还如此之低。报告如果能让我国居民知道,大家的环境与健康素养的实际水平是比较低的,我觉得这个报告就很有意义了。
记者:有一种说法称,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太低会加大社会治理成本,妨碍风险交流,请专家举例说明一下。
王建生:风险交流是政府的一项工作内容,我们在食品安全领域经常看到新闻发布会,里面就有风险交流的一些内容。在环境与健康领域也有大家非常关注的内容,比如PX项目问题、垃圾焚烧厂问题,部分问题还引发群体性事件。
在这个大背景下,政府应该主动做一些风险沟通、风险交流的工作。如果说政府不知道居民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薄弱环节在什么地方,政府在后面的风险交流方面是没有底的,居民健康素养比较低的话,公众会不容易理解政府提供的信息,影响风险交流。比如,怎么看待建设核电站的问题,政府与公众讲应该怎么办,公众可能听都听不进去,听都听不懂。所以说,健康素养低是影响风险交流和风险沟通效果的。希望这次调查结果出来以后,我们发现有什么缺陷,政府就可以及时补救。
记者:新环保法第39条提到,“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你们这项调查又恰好是2015年开始做的,调查结果会不会成为建立环境健康制度的基础数据?
王建生: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各个部门都在积极落实这个“健康中国2030”战略,这是我们目前正在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制度建设,除了法律法规,还有机构问题。在机构建设方面,环保系统最近这些年,环境健康工作队伍越来越大,有相应的专业团队来从事环境健康工作,这也是从机构方面来推进制度的完善。
新环保法第一次把环境健康问题非常明确地表述出来,但在制度层面的落实还需要时间,我们可以期待环境健康制度会越来越健全。
记者:自2015年以来,国家环保部、国家卫计委在环境与健康领域如何分工?
王建生:从大的机制上来说,我国有一个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领导小组,现在是17个部委共同在应对环境与健康问题,曾经有一个共同框架下的行动计划,叫做《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这个计划已经到期了,新的《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正在编制,里面会把相关部门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分得更清楚。
环境与健康问题的特点是,环境污染发生后,健康危害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有滞后性。等我们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都太晚了,可能20年前环境污染的结果,现在才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在应对上有两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从源头控制,这个工作主要是环保部的工作职责;二是应对问题,这就是卫生部门的工作,包括判断是不是造成健康问题,监测是不是健康危害已经发生,出了问题及时切断污染源,对受害者进行积极治疗。环保部主要应对现代化工农业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分工还是比较明确、配合还是非常密切的,我们在协作机制上面,随着新一版的《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出台,以后会更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