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付 琳 图_孙家宽
会馆,远去的记忆
文_付 琳 图_孙家宽
开封山陕甘会馆戏楼
开封山陕甘会馆照壁后墙的砖雕、石雕
开封山陕甘会馆外景
说起开封,简直是太熟悉不过了。记得上大学时,常在周末约上二三好友,坐上一趟郑汴公交,一个多小时便到了。
论美食,让人垂涎三尺的灌汤包、桶子鸡、花生糕自是不必说。论美景,作为一个八朝古都老城,开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漫步开封街巷,无不古色古香,精美绝伦。
龙亭金碧辉煌,铁塔一柱擎天,开封府庄严肃穆,大相国寺雄伟壮观,宋都御街富丽堂皇。置身清明上河园,宛如梦回大宋,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开封还有着很多不为人所知的好去处,山陕甘会馆就是一处。
开封山陕甘会馆是清代山西、陕西、甘肃三省旅居开封的商人集资修建的。始建于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不像那些著名景点一样,人头攒动,它大隐隐于市,街道虽没有主街那么喧嚣,但依旧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一个秋日,我走进了这座历经200多年云卷云舒、时代变迁的老建筑,感受时光穿梭在它身上留下的淡淡记忆。
山陕甘会馆为一处庭院式的建筑,主体建筑如照壁、戏楼、牌楼、大殿等置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位于东西两侧,建筑之间以檐廊串联,整座建筑群整齐而精致。
照壁临街而建,覆以庑殿顶、绿琉璃瓦,显得方正庄重。清代匠师们以细腻的雕刻手法,表达出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青石须弥座为台基的照壁上,壁芯为石雕“二龙戏珠”图案,该石雕内为椭圆形,外为长方形,这与古人“天圆地方”的认知有关。
令我感到奇怪的是,平日里见到的“二龙戏珠”图案中的珠多为宝珠,可这里雕刻的却是一只蜘蛛。身边的老开封解释道,二龙戏的不是珠,而是蛛,寓意蜘蛛吐丝结网如商场中的人际关系,越结越广,越结越大,朋友遍天下,生意越做越红火。这种在细节上的雕琢与深厚寓意,在山陕甘会馆里处处皆是。
照壁中间的“忠义仁勇”四字,大气磅礴,成为会馆一景。若合影留念的话,这里或许是游人第一个驻足的地方。
进入会馆,迎面是戏楼,据说这是开封唯一一座保存下来的古代戏楼。
我迫不及待地走到院中,想感受一下古人看戏的感觉,才发现似乎有点别扭。这戏台修得比以前见过的戏楼都高,而且高得不是一星半点,要看戏必须得仰着脖子,十分不舒服。一旁的朋友神秘地说:“过会儿你就知道了。”这让我一头雾水。
鸡爪牌坊
往旁边看,戏楼两侧是钟鼓二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俗话说登楼撞钟,百事亨通;空中击鼓,消灾降福。偶有游客登楼撞钟以求好运吉祥。
这时,同来的朋友指着院中一座建筑问我:“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亭子。”“不对,这是一座牌坊。”我细看了一下,这牌坊有五顶六柱,两边各三根柱子,呈V字形的檐顶,像极了亭子。听朋友介绍说,它打破了传统牌坊呈一字形的建筑方式,这种牌坊叫鸡爪式,是全国唯一的一座鸡爪式牌坊。
看出我的惊奇,朋友笑笑说:“更好的景致还在后面呢。”
院里最深处是会馆正殿。进入正殿,一座高大的关公像坐落在此,回头向外看去,平视处正是那座戏楼。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座戏楼是修给关公看戏的。
大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也是木雕装饰最集中和艺术成就最高的地方。大殿挑檐下是悬空七层木雕,精美绝仑,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艺。
两廊厢房檐下的木雕,一组一组的,有武士征战、八仙庆寿、佛门进香等,或是一个场景,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个美好愿望,让我看得眼花缭乱。
大殿是整个会馆的精华所在。檐下共分为9层,采用悬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分组刻画了龙、凤、麒麟、松鼠、蝙蝠等祥禽瑞兽,石榴、葡萄、牡丹、荷花等植物花卉,它们或各自独立,或相互配合形成一组组的吉祥图案。看那一串串的葡萄,竟还有白霜附着其上,虽历经百年,色彩依旧鲜艳。
最奇特的图案是二龙戏珠,它是由整木雕刻而成的,左边龙口中龙舌几乎90度垂直,与龙舌相连的珠子不是用钉子、或者胶连在一起的,而是匠人用悬空刻的方法雕刻成的,舌与珠的连接处仅仅是一根1~2毫米细的木棍,200多年以来珠子从未掉下来过,真叫人拍案叫绝。据说,江泽民曾先后3次到会馆,每次都在二龙戏珠前久立,感慨先人雕刻手艺之精。
风吹过,檐角风铃叮当。走在宅院内,感觉总是那么幽静。俯仰之间,环顾之际,那高低错落的屋檐、层层叠叠的雕饰、金壁交辉的彩绘,不时给人以美的冲击与震憾。
编者按:二百余座大小不一、建筑风格迥异的会馆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伫立在中原这片沃土上,作为特有的古建筑群体,成为明清时期我省社会经济、商业繁荣的实物印证。本期《行走》栏目,邀您走进河南境内的会馆,领略古建筑的奥秘,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
(作者单位:省公司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