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邵 整理
汉学家眼中的中国文化
荣邵 整理
中国武术深受世界人民欢迎,图为中国教师赴美国孔子学院教授武术
罗多弼: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文化传统是人类遗留下来的宝库,因此绝对要避免世界文化的融合导致传统消失。未来世界文化应该追求多样化,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给未来世界文化提供什么?一个例子是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最近几十年真正加入了世界文化。我自己于1967年从瑞典北方搬到斯德哥尔摩的时候,印象中斯德哥尔摩只有两三家中餐馆,而现在至少有200家。
此外,在文学、艺术、音乐、思想等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都有许多宝贵的成果应收录入世界文化。中国文学中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其中不少作品已经被翻译成外国语言,很多作品已经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光彩,比如说《诗经》、唐诗宋词、《红楼梦》等。
值得收录入世界文化的中国作品都有一些特点,有的特点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点,比如说水墨山水画等;有的特点表现为艺术家们的特性,例如画家“八大山人”最重要的特点恐怕就是其个性的特点。
罗多弼:瑞典著名汉学家,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前主任。师承瑞典著名中国学家马悦然,被认为是瑞典第三代汉学家的代表。他研究中国哲学家戴震的哲学思想,并把戴震的哲学著作《孟子字义疏证》翻译成英文。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大的时代,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避免文化的单一性以及如何保留和发展其多样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各路文化传承的特点极其宝贵,绝对不能失去。展望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世界文化上的地位和角色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和西方传统在本质上表现出一种属地性,换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截然不同。我想举几个例子,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说“己所欲,施于人”,意思很像,都强调“爱”人。孔子说“君子不器”,康德说“以人为目的,不以人为手段”,这两句话的意思比较像,都是代表一种尊重个人的人生观。庄子也尊重差异,他提出“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庄子希望大家尽可能地摆脱限制他们的规定和想法,这种对自由的追求也贯穿着欧洲的传统。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是在深层的意思上还是很像的。在孟子思想中,“同情”是一个核心的意思,对别人的痛苦有同情,他认为这是伦理的基石。西方的传统里很早就有对“同情”的意义予以重视。在如何看待人欲方面,中国和欧洲的传统讨论也表现出了一些相似的态度。正如道教、佛教等都存在着一种“灭欲”的倾向,天主教和基督教也曾经表现了类似的倾向。历代都有不少人对欲望有一种比较肯定的态度。比如说中国,只要你允许别人满足他们的欲望,就没有什么不好。有一次齐宣王和孟子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回答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也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也回答说:“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他极其反对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这样做完全违背了古人的思想。
而戴震认为正因为将天理和人欲截然分开,所以“理”成为了压迫的工具,用戴震自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以理杀人”。戴震自己觉得允许老百姓满足他们的欲望,是王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说:“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备。”他的意思我觉得和18、19世纪英国工业的思想的代表边沁很像,戴震认为只要自己人欲的满足,不侵犯他人的人欲就可以了,在东西传统文化的多层次下面确实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和共识,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孔子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很有道理的。
这种共识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世界都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价值观方面。人类需要一种基本的共识,这个方面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要记住《世界人权宣言》就是一个跨文化的产物,该文件的起草者有西方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中国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去起草《世界人权宣言》的是张彭春先生,在参加编写宣言的过程中,张彭春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非常重视儒学,认为儒家传统可以提供极其重要的资源,因此《世界人权宣言》可以追溯到不同文化传统,其中也包括了中国的传统。
吴漠汀:德国汉学家,维藤·海德克大学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明代晚期、清代早期的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经典化,《红楼梦》德文全译本译者之一,欧洲红楼梦研究协会会长。
吴漠汀:在秦朝大规模的统一标准化以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文字塑造和定义了亚洲文化。四大发明和其他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的产品传播到了全世界。这种影响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及欧洲文化均有相似之处。而欧洲文化随后又散播到美洲,通过贸易和半殖民化传播到亚洲,再通过殖民地的形式传播到非洲地区。
今天,中国的文化产品席卷全球,台湾导演李安,大陆陈凯歌、张艺谋等导演的影片风靡全球;中国武术无论是在文学、电影中,还是作为体育活动,都深受世界欢迎;按照德国2013年的一项文学调查,中国小说《红楼梦》在西方的小说畅销榜中一度位列第四;在设计领域,中国方块字是服装乃至文身所常用的流行元素;丰富而有地域差别的中餐美食举世闻名,其影响力不亚于法国大餐。
中国也成为海外人士认可的目的地之一,尤其是对囊中羞涩的非洲学者,更是留学首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资本主义之外的另一种发展可能,对新兴国家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2007年以来,在中国政府的资助下,65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中国文化课程,数万名中国教师承担着上亿名外籍学生的汉语教学任务。
然而要像成为经济大国那样,成为世界级的文化软实力强国,中国还必须加强对外开放,像处于文化顶峰时的唐朝那样。
2001年在纽约时代广场上播放了一段有关中国的广告,介绍中国的成就,其中也包括文化成就,但是这个最后被证实效果不好,因为在广告中,外国民众无法分辨出中国人的脸。
另外一种模式是讲中国内涵,包括例如“十三五”规划,该规划曾在一个以西方流行艺术风格拍摄的视频里被提及宣传。
而一种更成功的文化输出模式是设定一个文化背景,通过易于接受的故事来传达自身的文化,比如说迪士尼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
文化是一种喜人的东西,文化自然地散发其魅力,承载着人们来经历、探索、消费和习惯。人们被其生长的地区文化所决定,但会接受其他文化,并吸收到自身文化中去。人们不会接受强制性的文化输出以及浓厚商业气息的文化,所以应该以对方易于接受的形式进入,然后展现其魅力。最终,人们会按照文化的吸引力来挑选和接受异域文化,而最具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必定是来自具有自由和开放生活景象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