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宏
摘 要:中小学的衔接问题是教育者面临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教育者的深思,应该从学生心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知识体系等多方面入手,多方联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小学生向中学大门的迈进。
关键词:衔接;理性;兴趣;能力
中小衔接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突出问题,而主要成因是中小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缺少协调、交流、合作,很多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等方面的衔接出现问题导致大量流失生出现,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要想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中小衔接关键是做好如下衔接:
一、心理承受能力的衔接
在心理承受能力的衔接上,要做到小学“放”,中学“扶”。
小学生依赖性强,大多数事情要寻求教师的帮助,而中学对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要自主、自强、自立。一上中学,学科增加了,面对的教师多了,学生会觉得应接不暇。没有了那种“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冷漠孤单,在心理上一时会调解不过来,对接受新的同学、新的教师、新的学校就会产生影响。
在心理承受能力上,小学要向中学靠拢,尽量逐步放手,为学生上中学做好铺垫,而中学教师则应伸手接一把,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班级没有局外人、边缘人,多尊重学生、多亲近学生、多关心学生、多理解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营造更加浓厚的同学情、师生情、校园情吸引学生,留住学生。
二、学习兴趣的衔接
中小学二者课堂教学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的,小学的课堂重在调动,注重激情,而中学的课堂容量大,重理性,重意志力。只有了解二者课堂的不同风格,及时调整自我,中小学才能实现一个良好的衔接。小学生的课堂兴趣占主导,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极短,教师要靠兴趣、激情去感染、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追求一个好的学习效果。中学的课堂由于密度大,重理性,就相对要求学生表现出一定的自我意志力完成学习任务。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从六年级升入初一,只是经过暑期一个多月的时间,不可能一下子长大,完全适应初一的学习生活。可我们习惯上把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完全分割为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很少顾及这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自然觉得没兴趣,这就要求小学六年级的任课教师要有计划地深入到初一的课堂,初一的教师也要深入到小学六年级的课堂,彼此了解对方的课堂,取长补短,给学生一个铺垫、一个缓冲的平台,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的快乐。
三、学习能力的衔接
学习能力的衔接,小学是关键。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才有可能适应中学的学习。作为小学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进行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将来适应初一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从抓预习入手
预习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最直接、最经常,更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教师一入学就应很好地抓住预习这一环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从抓问题入手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只有会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才能有进步。我们常说:“疑则思,思则变。”就是这个道理,抓问题是提高的关键。
3.从面向全体入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特点制订整体的各年段自主学习的初级目标、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巧学;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
4.从实践入手
让学生充分思考,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自然乐此不疲。
作为初一的教师,对于新生,首先要对整体学习能力进行测试。只有逐步解了真实的情况,课堂上才能知道课怎么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最适合于学生。
四、知识体系的衔接
从知识体系来说,学生一升入初中,在所学知识方面,教师讲的能听得懂、能跟得上、能学得好是学生能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初一的教师要对小学六年级的教材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回过头来,才能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自己的课堂。
五、学习品质的衔接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得益终身。学习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生学业的成败,对他们一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1.注重养成教育
从小学一入学就要把养成教育细化到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坚持以身示范、常抓不懈。教师要时刻牢记教书先要育人,率先垂范,这样才能呈现出一道无与伦比的美丽风景。
2.中学要把接力棒接好,做到传承与发展
中学教学偏重的是分数,因为中考、高考分数至上,往往就忽略了学生学习品质的后期培养。作为中学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品质的现状,面对现实,对学生加强教育。
参考文献:
[1]余建淳.“九年一贯”中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
[2]鲍献青.中小学教学有效衔接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