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2016-12-01 11:11沈瑞书
新课程·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后进生语文课堂

沈瑞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塑造一个人的性格,读一本好书就像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人以智慧的启迪。那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又怎能不养成一个好的读书习惯呢?

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的推进,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学生一滴水,首先教师要是一片海。而生活在网络科技不断日新月异发展进步的今天,学生已有的知识容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阅读,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秉承着对文学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用心阅读,几年来也算是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个人素养,对语文的课堂教学,对自己的专业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阅读提升了我的文学素养

畅游于书的海洋,我体会到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郁,感受到“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境界,体味了“逝者如斯”的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散霞飞晚,留得残荷听雨”的萧瑟……因为阅读,生活有滋有味,感情丰富多彩,毕业于中师却就职初中部的我也在笔端有了小小的收获,论文发表,散文见诸于报纸刊物,教学中更是以文采斐然,哲理深刻,构思独特的“下水文”得到学生的赞许,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佩,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氛围越来越浓厚。郭沫若说:“胸藏书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试问没有“读书破万卷”的量,如何置换“下笔如有神”的质呢?

二、阅读促进了我的语文教学

陆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言不假,随着学生阅历的增多,仅凭爱好读的那点诗词是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的,于是,我又开始拓展读书的范围,中外名著,时文政治,教育理论,新闻快报等等,在丰富了视野的同时,使我的课堂教学也变得生机盎然。

1.与学生“以读会友”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模式提倡教师放下身段,与学生交友。于是,我就决定以书籍为突破口,来个“以读会友”。第一阶段,当然是推荐名著,印发课标推荐阅读目录,然后给学生讲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利用每周一节的读书课共同交流心得体会。第二阶段,关注新书排行榜,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共读他们感兴趣的青春小说,然后一起探究情节、文笔,领悟书的内涵,使我们一同奔向“书时代”的最前端。第三阶段,学生向我荐书,通过撰写荐书前言将读、写有效结合,使二者互相促进。这种以共同爱好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亦师亦友的情谊必然是牢固的,因此而培养出来的默契,探讨交流的热情不仅都是难能可贵的,更是我们在课堂上与学生赏析文字,深剖主体,挖掘内涵的基石。

与学生培养了这个共同的兴趣之后,我们课堂上可以“心有灵犀一点通”,课下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偶尔也会唇枪舌剑,为不同见解引经据典,争辩不休。融洽的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掀起了阅读的热潮。

2.有效拓展了课堂的外延

语文学科是伸缩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在这个教科书、参考书泛滥的时代,原有教学模式,以剖析文章为主的课堂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学生已经完全有能力自己掌握文章的结构,内容,思想甚至是主旨,所以语文课如何拓展外延,独辟蹊径,用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学生的目光,满足学生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时,阅读就如雪中送炭一般,凸现了它的珍贵。

例如我在教学《云南歌会》时,我在学生自习品味了工笔描绘的妙处后,将沈从文在《边城》中运用于对“翠翠”抓神韵,肖其形的外貌描写发给学生,一同分析,使学生在对比之后,轻松掌握了工笔与白描两种截然不同的描写方法。同时对比“山路漫歌”的场面与边城——湘西的异域风情,以及余秋雨笔下的江南小镇,体会不同风景不同风俗的美妙。

再比如说我在教学巴金的《日》《月》时,我会把《星》引进课堂,以更好理解主题,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详细介绍十月革命的历史,使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知识。如果有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讲议议,成语故事,历史趣闻,传说神话,甚至环球时事,而这些他们所不了解的人物传奇都会成为作文中不可或缺的小论据。学生总是很钦佩地说语文老师肚子里装满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阅读。

3.榜样激励“后进生”

“后进生”一直是教育的一大难题,后来读了陶行知三块糖的教育实践案例,我深受触动。于是我又专门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后进生转化法的相关理论学习钻研,决定采用榜样激励法来引导后进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帮助他们相信自己,开创美好的未来。让他们认识到,将爱好发展成职业是幸福,将职业变成爱好是无奈,为他们读“垃圾堆里走出的总统——李明博”,让他们观看“网络奇人”马云以及商海强人董明珠的演讲,让他们通过阅读认识拿破仑,认识莫言,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自己的价值以及明确自己的方向。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我认为,教育同样没有平坦的道路,教师也只有不畏困难地求真务实,不断地刻苦勤奋,才能攀上教育的高峰。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专业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J].教育科学研究,2009(6):1.

[2]李玲.教师专业阅读的规划[J].中国教师,2010.

猜你喜欢
后进生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如何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