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应激发学生的诗心

2016-12-01 08:13杨翠云
新课程·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荷锄诗心劳作

杨翠云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苑中的一朵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沉的生命意识,在字里行间召唤着人性的真、善、美。这也就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任务。诗歌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感受诗歌本身带来的审美愉悦,而且要借此唤醒学生诗心,让学生感受生活的诗意,领悟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真谛,进而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意。接下来,我将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与诗人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诗心,引导学生学会诗意生活。

一、结合体验,情境导入,引发诗趣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当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的时候,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所蕴含的诗意。因此,引发诗心就要找到诗歌中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联的突破点,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诗歌。

《归园田居(其三)》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与初中生“晨起上学,天黑回家”的情形有着相似之处;“草盛豆苗稀”与一些学生努力却收获不丰相通;“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体现出诗人的高尚追求与充满诗意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好的启发性。

以调查的方式询问学生“几点起床?”“几点回家?”“几点做完作业,上床睡觉?”“你觉得辛苦吗?”“你觉得这么辛苦值得吗?”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在肯定学生的辛苦和表扬学生努力的基础上自然地导入诗人的作品。“在晋朝也有一位和同学们一样辛苦劳作的诗人……”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下面的环节激发学生内在的诗心做好心理铺垫。

二、反复吟诵,激发想象,丰富诗境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感受讲情,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

诗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简单的一句话,却写尽了诗人劳作的艰辛和愉悦。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情境之美,感受到语句表达的精妙呢?教师可先作感情范读,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再让学生在想象中扩展诗句,感悟诗句的意境。当学生无法进入文本的情景时,教师可适时引导、提示:“晨兴”让你想到什么呢?“带月”又让你看到什么场景?想一想诗人这个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在引导的同时引领学生反复吟诵,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思考,在吟诵中品味。诵读吟咏是鉴赏诗词美的最基本的方法。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凝练、含蓄、优美,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声韵和谐,有音乐美,加上诗歌本身所具有的形之于声的特点,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于吟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由这样的过程,学生既能品味语言,丰富语境,又能领悟到诗人劳作的艰辛与愉悦。

三、推敲品析,对比揣摩,品味诗意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诗句来表达的,诗中有些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诗句进行分析、对比和细细品味,学生的心灵就会得到诗意的升华。

如:品味“草盛豆苗稀”,可以在对“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入境想象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辛苦劳作的诗人收获如何?再以诗意的语言渲染诗人辛苦劳作的场景,引领学生反复吟诵“草盛豆苗稀”一句,在对比中强化“辛苦劳作”与“收获不丰”之间的反比关系。再用一“但”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劳作如此辛苦,收获如此不丰,诗人却心情愉悦,享受这劳作的过程?

四、知人论世,反复渲染,深化诗情

了解诗人气质,熟悉诗词创作背景,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魅力不可或缺的一步。如果不熟悉陶渊明生活的历史环境,不知道晋朝官场的黑暗,不了解诗人有心怀天下苍生的济世情怀而无法实现的苦闷,便很难理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穷则独善其身”诗意选择,也无法体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艰苦劳作中的愉悦。只有了解了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及诗人“性本爱丘山”的追求,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诗人为了“但使愿无违”而甘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劳作,而不愿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因此,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真正地品味诗人的人生选择中的诗意心灵,就必须将诗词放归“故土”,将背景以诗意的方式呈现,从诗歌生长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诗人自身的气质来品味诗歌。

五、设计练笔,读写迁移,培养诗心

在学生的情感受到巨大震撼时,设计练笔:同学们,当陶渊明为了不违背自己的心愿而甘愿早出晚归辛苦劳作时,你心里有何感受?是否也有了和陶渊明一起的诗心呢?是否也和陶渊明一样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而努力着呢?把你心中的那首诗写出来。

此时的练笔,可使学生情感的积聚得以爆发,沉于时常的繁琐平淡中的浮躁的心灵得到了诗意的升华,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人生的诗人,找到内心深处的诗情,自然以诗的语言来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追求。

学生是自己生活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诗歌教学要回归生活就是要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在《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诗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生活到诗歌再回到生活,赋予生活以诗意,将诗歌带入生活,一步步由浅到深地进行渗透,使学生得到强烈的诗歌认知和情感体验,体现了鲜明的诗歌特点。让诗意回归生活,让诗歌教学多一些滋润学生心灵的力量,让优秀的诗歌为学生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让学生学会诗意地生活!诗歌教学应激发学生的诗心,唯有如此。诗歌教学才能真正具有诗意。

参考文献:

[1]周爱军.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3(18).

[2]段艳雪.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语感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荷锄诗心劳作
Traditional farm tools observed from an ecological and health perspective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清明种树
植树节(1)
有农夫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诗心依旧(节选)
菊品与诗心——论欧阳修十年迁谪期的菊花诗
酷暑劳作易受伤 “高温权利”需了解
阅读理解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