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兰花》教案

2016-12-01 19:53许霞萍
考试周刊 2016年90期
关键词:铃兰恐惧心理兰花

许霞萍

一、学情分析

本教案适用于四星级高中中等高二学生。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散文事、人、理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感悟爱与责任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对文本中“我”的恐惧心理的解读。

(二)文中人物形象的解析。

四、教学方法

研讨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投影铃兰花图片,简介铃兰花,导入课题。

(二)文本研读

1.设问:我们在面对叙事类文本时,如何概括故事的要点呢?必须抓住哪些要素呢?

——概括情节的要点:(1)人物(对象)(2)事件(行为、结果)

2.走近文本: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事)

明确:幼年的“我”在恐惧中为母亲采摘铃兰。

事件发生的主要地点是“地狱”。

(2)“我”对“地狱”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呢?

——恐惧。这“地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令我如此恐惧呢?

明确:第一,“地狱”(洼地)本身具有可惧性;第二,从小父母对我进行基督教育时,多次提到可怕的“地狱”。

由此可见,作者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尽情地渲染了“地狱”的恐怖及“我”对“地狱”的恐惧心理。

(3)针对“我”的恐惧心理,父母都做了些什么?

“父亲”:父亲强迫不到六岁的“我”去“地狱”放牧。(第5、11、13-18小节及25节。)

独自去“地狱”放牧的“我”当时有怎样的表现呢?

“我只好赶着牲口,尽量放慢脚步,一点点走近这个可怕的地方。”“我就这样战战兢兢地在‘地狱的底部坐下来,也不敢回头好好地看看四周。……”

齐读11-18节。

结合文本,从父亲强迫“我”去“地狱”放牧这件事你能看出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呢?你赞同父亲的做法吗?

文中父亲的做法可能在大部分人看来不大容易接受,但这在西方的教育中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为作者是前南斯拉夫人,前南斯拉夫人有着游牧民族的血统,民族性格中多了一些野性和强悍,就像我国的蒙古族、维吾尔族一样。这也和欧洲人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有关系的。欧洲人崇尚的男子是健壮、强悍、有男子气概的美。如果从这个视角看,父亲的行为就是一种严厉的父爱的体现。“三字经”中就有一句“养不教,父之过”,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

然而这次放牧经历不但没有减轻“我”对“地狱”的恐惧感,反而使“我”对洼地的恐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看来父亲的这一做法对消除“我”的恐惧心理没有效果。那么针对“我”的恐惧心理,母亲又做了什么呢?

相比于父亲的严厉强硬,母亲显得较温柔和善。

明确:从第7、20、23、24、34、36小节可看出母亲很温柔、和蔼。读第23、24、25节,设疑:母亲如果真心想要铃兰花,她为什么不自己去地狱或是和父亲一起去地狱采呢?为什么母亲会那样说呢?父亲又为什么会附和呢?

明确:其实父母是有意让“我”听到他们说“地狱”里有铃兰的对话的,这一对话带有暗示性,因为他们想让“我”克服恐惧,战胜自己,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想让“我”自己从恐惧的阴影里走出来。可见,文中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是很有智慧的。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对孩子良苦用心的爱的体现。(板书)

(三)孙犁说:“散文,都是有所为而写的,作家在阅世之余,常常思考着一个问题,一个道理,从一篇文章中把这个道理揭示出来。这个道理,常常是通过一件事,或一个人物表现出来。”

读了本文,你能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呢?苏东坡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能否试着从文中不同人物的角度谈一谈。

心灵感悟:

师谈“我”的角度:爱能战胜一切,使人变得勇敢、坚强!

“我”的经历表明人的成长需要接受考验,只有敢于接受挑战,才能勇敢地面对人生。

生谈父母的角度:爱是智慧的源泉。爱是适度放手……

(四)探究文本:有人说一篇散文只要能让人有所感悟就是好散文,而有人不以为然,理由是本文共2800多字,但真正写到与铃兰花相关的内容是从1700字左右即文章第23节开始的,他们就觉得“铃兰花”这个题目和文章内容不是很切合,他们甚至想把题目改成《“地狱”》《我的童年》《我与“地狱”的故事》《两进“地狱”》,对此,你怎么看呢?作者为何以“铃兰花”为题呢?

文章23节之前的1700字左右内容是不是真的偏题了呢?

明确:1-4节写地狱的环境,作者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尽情地渲染了“地狱”的恐怖。之后的5-22节是写“我”被迫去地狱放牧因恐惧而逃回去的经历,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我”对“地狱”的恐惧。这部分的描写是为“我”后面采摘铃兰作铺垫的。

小结:以“铃兰花”为题更好:给人以美感,引发读者兴趣;象征着爱的力量,有深刻意蕴;能凸显文章的主旨。

结论:为文章拟写标题时一定要注意切合内容,其次,所描写的形象要有意蕴。

(五)拓展:比较阅读:季羡林《马缨花》。

(六)结束语:最后送同学们一串幸福的铃兰花,愿你从今天起,有一颗勇敢的心;从今天起,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做一个幸福的人!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具体教学过程,我主要是受孙犁那句话的启发,按照事、人、理这样的顺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其中重点探讨文本中“我”对“地狱”的恐惧心理及文中父母的形象,从而揭示出“爱能战胜一切,使人变得勇敢、坚强”等道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爱与责任的力量。

另外,本文在内容上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所以就存在浅文怎么深教的问题。如果仅仅解读这篇文章,似乎课堂容量不够,因此我就设计了个比较阅读的环节,让学生学完本文后能学会迁移,从而学会更好地品读其他美文。

猜你喜欢
铃兰恐惧心理兰花
旖旎铃兰
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恐惧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朵铃兰
兰花
兰花鉴赏
网球初学者网前截击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拳击训练中克服运动员恐惧心理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我爱你兰花
铃兰
寂寞的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