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姗姗
伴随着我国多元化艺术的发展,绘画方式逐渐增多[1]。作为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肌理,也成为绘画艺术独有的表现手法。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小学美术教师开始重视在儿童画创作方面让孩子进行更多绘画尝试[2]。这就意味着小学美术教师应当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将多样绘画方式应用在儿童画教学课堂中。
1.肌理
从肌理形成方式来讲,肌理可分为自然肌理和创造肌理两种类型[3]。所谓自然肌理,是指无需加工、纯天然的纹理,如树木、石头等。而创造肌理则是在原有物质的表面进行人工加工,从而形成的有别于原有物质触觉的纹理。从感官角度来说,肌理可分为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4]。获得视觉肌理的途径包括绘写、拓印、喷洒、熏炙等,获得触觉肌理的途径包括改造、综合性创造等。应用肌理不仅能增强艺术作品的表现力,还能使作品形象更加鲜活、生动[5]。肌理广泛应用在诸多艺术领域之中。尤其是在美术界,肌理手法更受到绘画者的喜爱。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教师应当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肌理手法,丰富小学生儿童画的创作手法。
2.肌理手法融入儿童画教学的措施
2.1强调感官结合,感受肌理美。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体验和理解力有限,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肌理美,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在儿童画创作课堂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结合各种实物刺激学生感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不仅是我国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客观需求,而且是我国小学美术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例如在《感受肌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视觉、触觉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出有关肌理的实物,如树叶、贝壳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触摸;教师再就实物讲解出肌理的含义;让学生想象其他有关肌理的实物,并在课堂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肌理的认识和理解。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要求学生采集一些实物,进而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相互合作交流,感受不同实物的肌理特点。这样更能调节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重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认识到肌理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6]。
2.2重视实践,运用肌理。
学以致用的关键是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7]。这一思想正符合新课改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小学美术教师应当践行这一思想,在儿童画创作教学中,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提高学生运用肌理进行儿童画创作的能力。
例如开展有关拓印肌理的实践教学活动,首先,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应当进行尝试,观察不同材料的拓印效果,以便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拓印物品。其次,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单位,并将教学课堂分为发现与感受——认识与理解——运用与创造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教师可以参照上述教学方法;在第二阶段,教师可以将不同样式的肌理卷成圆筒,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肌理的多种表现形式;在第三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拓片制作拼贴画。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够深刻理解不同拓片在纹理、色彩等方面的不同。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还可以增加课外延伸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表现出肌理质感、疏密的特点[8]。总之,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重视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结合绘画,强化肌理应用。
学生的绘画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合理构图和色彩搭配。另外,应当重视绘画的装饰方法。在教学中添加肌理作为一种装饰方法,学生便能够充分应用肌理纹理装饰画面,强化画面视觉效果,从而提高绘画作品水平。
例如在肌理应用教学中,可以通过三个阶段开展绘画肌理教学。一是拓印肌理;二是利用拓片制作拼接画;三是手绘肌理。这样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认识肌理、了解肌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肌理。其中,在制作拼接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的报纸制作。另外,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把教材中的鱼、树等作品的制作步骤讲解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在绘画作品中填画肌理。这样学生通过用肌理纹理丰富绘画作品,就能够实现强化肌理应用的目标。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肌理手法在绘画中的应用,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肌理,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将其应用到绘画创作中。
3.结语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总结、实践创新,从学生角度出发,打造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从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当下,小学美术教师更应该重视运用从浅到深、从易到难的教学方式[9]。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完全掌握肌理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应用肌理丰富画面视觉效果,并提高儿童画创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娄连溶.浅谈“肌理”[J].浙江工艺美术,1998,01:19-20.
[2]何卫东.浅析绘画创作的肌理美[J].美术大观,2007,04:34-35.
[3]任彦华.解读“肌理”[D].河北师范大学,2009.
[4]胡强.浅谈肌理与艺术表现[J].神州,2012,26:206.
[5]邓军.浅谈绘画艺术中的肌理美[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168-170.
[6]刘庆.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中纸材拓展运用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7]许海燕.浙江临安市博世凯实验小学.肌理·印痕[N].美术报,2014-01-18012.
[8]Peter Stockwell,袁文娟,马菊玲.从“只可意会”走向“亦可言传”——《文本肌理:关于阅读的认知美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04:634-638.
[9]马黎明.材质肌理语言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教育,2008,Z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