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向善行为养成——花港迎春小学文明校园构建初探

2016-12-01 01:31盛伏平
关键词:志愿者文明校园

盛伏平

摘要:学生行为养成,文明习惯的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提出了“自然、自由、自己”的校训,其核心指向了“善”,本文从我校实情出发,以德育为抓手,系统地阐述了我校“善”的教育理念如何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

关键词:学校文化;行为养成;善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0-019-2文明是一种进步,是行为的端正,是习惯的改善,是修养的提高,是品质的提升。文明校园是学校文化的体现和延伸。“自然、自由、自己”是花港迎春小学的校训,其核心教育观是“善”“思”,“善”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善的教育就是师生文明行为养成的教育。以善的教育为依托,培育身心和谐发展的善良人是我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教师、学生是构成文明校园的关键所在,学校目前95%以上学生皆为新吴江人,教师团队年轻化,根据师生的特点,基于学校理念出发,学校努力构建文明校园,重视学生校园文明行为养成工程的打造。

一、知善意,树立正确理念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如果基于“善”的教育观出发,进行行为养成训练,教师首先必须改善观念,知其善意。教师是善的思想的践行者,学校通过组织,学习,通过教师论坛、善、思沙龙等活动,对“善”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交流体会。从理论上,理解“善”意,明白“善”理,再从改变观念,改革自身教育行为开始。小学生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成长中很多行为都不自觉地喜欢模仿老师。在学生心中,老师是最可依赖的人、信任的人,教师的示范教育对于学生就是无声的命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每一个教师都是考验。学校精心制定了“十个一分钟”。让教师每天带着“十个一分钟”来到学校,坚持每天能进行“一分钟赞美、一分钟微笑”等将十个一分钟成为自己的教育要求,在教师中开展“两个工程”活动,即弯弯腰工程,轻语漫步工程,遇到老师,遇到学生带头弯弯腰;在走廊内老师带头小声轻走。以身作则,从自身行为改善引导孩子改善。在养成教育中,教师应成为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

学生对于“善”的认知将直接决定他在文明行为养成中的进步。学校通过文化环境的创建,让“善”的物质文化影响孩子,加深孩子对“善”的理解。在学校里打造“善思门”,让学生进门思善,时时思善。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学习中国善文化”“我眼中的善”等调查沙龙活动,帮助学生把善的理解融入学习生活中。在校园内打造“百善”墙,墙上每一个善字都由学生和老师书写,表示“以小善积大德”,一个个不同的善字就是一个个善的责任,时时提醒着老师和学生自我督促,心存善念,日行一善,善行一生。走廊和学校墙面布置古今中外有关善的名言名句,道德图文,让环境体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各班利用晨会开展“每日诵善”,让有关善的名言名句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格言。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时时问善,时时知善,把善行融入校园,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行为向善,就是一种文明,从理解出发,才能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行实践,改善行为习惯。

二、明善理,确定养成内容

在对“善”理论层面的理解上,只有我们知道要做什么才能让师生共同发展。对学生的“善”,要求善待,主要包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善孝,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善行,日行一善,与善为乐。学校将以感恩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主要包括:通过学校学生管理岗位的体验活动培养孩子对校园的热爱,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活动培养孩子对师长、父母的感恩之情,通过入学仪式和十岁成长仪式活动让孩子体验成长,感恩身边的人。对于老师提出“善点、善导”,善于点拨、点化、点燃。教师应用教育智慧点拨学生成长知识、点化学生行为思想、点燃学生成功人生。对于家长提倡“善导”,善于引导,提倡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孩子,学校将继续完善家长学校,一至六年级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家长的培训和交流活动,让家长能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来引导孩子爱的成长,发挥家长导师的作用。发挥家长志愿者的作用,让在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日常管理,也用自身行为来感染孩子。

通过教师、学生、家长这三个群体的引导,从每一个人开始做起,人人自律,同心向善,秩序自然就会井然,校园自然会变得文明和美丽。

三、学善样,发挥互助作用

“同伴互助,养成文明”是文明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同伴是学生分享倾诉相互影响的重要对象。在成长的过程中,同伴的助力能够大大激发教育的效果。在学生群体中开展“迎春好伙伴”活动。让孩子形成手拉手对象,开展互相帮助互相成长的行动,通过“伙伴计划”“伙伴档案”“默契大考验”等活动,让孩子学会善待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而对于优秀榜样的赞赏、羡慕往往会激化成内心的助力,把从他人身上发现善的美,学习他们善的行,激发自己的进取心,让理念融入实践中,改善自身的行为习惯。开展“迎春好伙伴”活动,我校学生群体95%以上都来自于全国各省市,属于新吴江人。他们是未来吴江的建设者,但是对于这片土地却不是十分了解。在吴江的发展历史上,有太多的名人留下了他们的精神和事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寻找了百位值得学习的风采人物,打造了德育校本课程,让每一位花港学生通过对吴江风采人物的了解来学习什么是善,怎样行善。学校依托环境塑造,结合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开设每周特色晨会课活动,学生通过参观,搜集名人故事,名人故事会,名人小报制作等活动,学习这些先贤人物的优秀品质,在学生中交流分享。激发自己的进取之心,让自己心存善念,日行一善,养成良好习惯。

除了学习先贤,我们身边的榜样更加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通过寻找我身边的榜样活动,让孩子们从同学中间、老师中间、邻居等群体中,发现善,学习善,通过班集体建设,设立班级明星榜,宣传栏,构建以“善”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发挥班级榜样作用,投身在学校志愿者队伍中,为班级建设出一份力,用自己的行动为班级增添荣誉,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激发善心,形成善举。

四、践善行,养成校园文明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善的主题教育变得具体化,让“善”的教育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模糊的抽象意识。学校以丰富的德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积极构建文明校园。

1.“日行一善”,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日行一善”的内容不能简单理解为每天做一件好事。首先应该是做好该做的事情。学校通过“迎春”记录本,每天让孩子记录好完成的作业、体育锻炼、劳动记录、感恩行动等,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点滴,让孩子们对自己进行自我表扬与自我批评,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规范自身行为开始。

通过班集体建设,国旗下展风采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荣誉感。通过红领巾志愿者队伍的建立,通过“真诚相待周、文明礼仪周、勤俭美德周、学习习惯周”等训练内容,让每一个花港学生学会自律,养成良好习惯,健康成长。通过“迎春好少年”的评比活动,推动“日行一善”中表现优秀的孩子,发挥榜样的作用。

2.开展“感恩行动”主题系列教育活动

坚持开展“感恩行动”,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三八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丰富的感恩活动。一年级亲子运动会、观看感恩影片,开展“我为爸妈献份礼”“教师节贺卡制作”“重阳节慰问老人”“感恩主题班会”“十岁成长仪式,新生入学仪式”等感恩活动贯穿整个学年,让感恩之花盛开在校园。

3.开展“校园志愿者”系列活动

志愿者是活跃在校园内的靓丽风景线,是构建文明校园的一个有效载体。学生群体可以积极参与红领巾志愿者行动、环保小卫士活动等劳动体验活动,让学生树立劳动是优秀者的资格意识,在学校内形成竞争上岗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管理的优势,让更多孩子愿意为他人服务,为学校服务。通过“我爱我班”的班级文化布置活动,形成班级的良好集体氛围,利用好班级校阵地形成环境育人的优势。通过“班级小岗位”活动,让学生养成节约用电、节约用水,文明就餐的好习惯。通过“我的乐园”活动,让学生爱上农耕,爱上劳动,通对植物的培养这一过程,激发学生团结友爱,热爱自然,提高劳动技能。

教师志愿者服务于校园、社区,学校大多是务工子女部分孩子家长接送均比较晚,学校教师志愿者队伍义务成为了孩子们的留校看护,陪伴孩子阅读游戏,减少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教师也积极参加假期内的社区活动,为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

家长志愿者更是文明校园的强有力的助力。每天上学放学,家长志愿者在校门口维护学生安全,学校艺术节、体育运动会、春游活动中也能看见家长志愿者活动的身影。每一位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体现自己对于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的理解,把自己对于“善”的理解体现到了行动之中。无形中对自己进行文明的教育与养成。这种好行为也构建了文明的校园文化。

4.开展细节教育,养成良好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行为习惯的养成,文明校园的构建离不开细节的展示。学校通过诸多“小工程”,成就大文明。垃圾分类小工程、快乐种植小工程、文明就餐小工程、规范放学小工程等等,这些德育活动成为学生行为养成的重要载体,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实践体验“善”的意义,改善自身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这些小工程并不是一时进行,而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习惯的改善需要持之以恒,反复训练,方能看到变化,让文明之风在校园内流行起来。

猜你喜欢
志愿者文明校园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文明歌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