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应对策略研究

2016-12-01 21:04曹帅孟庆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发生原因心理问题初中生

曹帅 孟庆

【摘 要】初中阶段作为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学习上来说,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很多学生从小学过渡到中学,其学习相对吃力,因而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从生理学来说,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相对不够成熟,而中学阶段是一个发展性的阶段,学生会逐渐拥有自己的意识,并形成一定的叛逆心理。在两者综合作用下,初中生就容易产生一些问题,这对其成长与学习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因而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避。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问题;发生原因;应对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125-02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心理问题本身如果相对较轻,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调节,而如果心理问题恶化,则可能会对自身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严重者还会威胁到他人的身体健康。面对此种状况,笔者认为,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从而引导其健康成长。根据笔者观察,当前,初中生呈现的心理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无论出现哪一种,都会导致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不正常,从而影响其正常学习与健康成长。

一、处理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性

很多教师认为,心理问题是学生个人的事情,教学中知识才是主体,因此,不应该过于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但事实上,初中生心理问题并不是其个人问题,而是教学乃至整个社会的事。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疏导,这个心理问题就可能会扩大化:在心理存在问题的初期,其可能只是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导致无法达到对应的学习目标。但越加发展,该种心理状况就可能会不断扩大,甚至演变成为畸形心理。而这种心理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面对某些社会问题时,心理状况极端化,从而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初中生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在一个群体都出现该种问题时,就可能导致社会稳定性受到影响。重点是,青少年心理是具有一定传染性的,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辨别能力还相对缺乏,而相互交流却相对较多。在这种状况下,其引导就相对不正确,长期存在很容易导致一个集体的心理恶化。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解决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 自身原因

初中生多在11岁到15岁之间,从成长来说,这是人身体与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段,其激情、浪漫、创造力等多种思想也相对活跃。而也正是因为该种状态,会使得其具有一定的主见,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会从依赖逐渐独立化,在面对父母意见时,会产生反感、反叛等行为,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同时,心理问题的发生,也与学生本身的性格有一定的联系。此外,中学生因为本身的思维方式不够成熟,其关系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差,这也是导致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2. 学校因素

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知识相对简单,而进入中学后,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从广度到深度都有所拓展。在这个阶段,若学生的学习遭遇困难,就容易出现自卑等心理。此外,多数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都缺乏提前认知,一些教师即使已经意识到学生具有该种问题,但由于心理学知识的缺乏,也容易处理不当,结果导致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差。

3. 家庭因素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引导性教育相对缺乏,尤其是农村地区,很多学生长期是与隔辈的家长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从而导致其心理相对孤僻。调查发现,多数家长都相对重视孩子的成绩,并以分数作为评价其优秀与否的主要参考依据,进而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此外,我国家长通常都带有一些专制思想,他们认为自身作为家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孩子对于事物的认知不全,所以需要以自身的意见作为主要参考,甚至要求孩子绝对服从。

4. 社会因素

就我国当前的教育来说,基本是侧重于校园教育,也就是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都相对关注学生的知识性教学。然而,成功的教育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人才的培养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也需要适当从教育者着手。当前,我国政府在教育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但是其多面向校园教育本身,这就导致家长与学生的教育程度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缺失。此外,社会节奏相对较快,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更多的是物质层面,这就导致其本身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价值误区,若家长再进行错误价值观引导,就会提高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1. 建立心理疏导课程

我国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正确引导。笔者认为,在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状况下,学校需要建立对应的心理疏导课程,使其心理问题能够得到相对专业的处理。

2. 提高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性

笔者认为,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还是整个社会的事。在教育过程中,虽然学校的占比相对较大,但根据教育学原理可知,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初中教学中,也需要提高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可就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交流,并实现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提高与孩子交流的默契,实现对学生的正确、有效教育,从而降低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3. 开展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

相对小学生来说,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因此,在这个阶段学生间的关系会相对冷漠化。为了改变此种状况,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以促进学生关系的和谐化。

4. 增强教师的心理知识储备

传统的教师培训注重对教师本身知识的培养,而缺少如何与学生沟通、了解与处理学生心理状况等应用性知识的讲解,这就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已发觉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太好,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进而使其负面心理不断滋长。

5. 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

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的心态和观念,从而导致问题不断累积,到最后发展成为相对严重的心理问题。面对此种状况,笔者认为,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加强德育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达到德育培养的目的。

6. 注重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中学生,其本身的价值观念还不够成熟,在很多时候,其面对事物难以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面对此种状况,笔者认为,需要适当净化初中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之多接触一些正面的东西。另外,对于某些引导性社会事件,也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避免学生进入误区。

初中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对知识的积累还是其身心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调查发现,我国初中生的心理状态相对较差,这对于学生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以规避。本文针对初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原因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霞,张跃兵,马俊卿,魏衍传,赵丽丽.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6):422-424.

[2] 姬成伟,刘华平,窦路明,邢玉梅,郑玉华,王晓成,邢锦.城市初中生应对方式对其发生心理问题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9,(2):54-56+59.

[3] 余欣欣.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5):17-20.

[4] 刘燕,田凤娟,陈旭.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倾向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96-99.

[5] 刘霞,张跃兵,马俊卿,魏衍传,赵丽丽.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6).

[6] 周丽,高玉峰,邱海棠,杜莲,郑玉萍,蒙华庆.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11).

[7] 赵永进.留守初中生心理发展状况调查及自我心理干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49-54.

[8] 朱海腾,代良,王会娜,姚小雪,赵鹏,刘金平.初中生情绪应对与心理健康的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校医,2012,(1):1-4.

[9] 罗世兰,张大均,潘彦谷.初中生心理素质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教育科学论坛,2016,(2):9-14.

(编辑:朱泽玲)

猜你喜欢
发生原因心理问题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葡萄白粉病在吐鲁番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