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龙
“图形的相似”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全等图形的继续和延伸,图形的相似也是我们解决函数、圆、三角形等综合性问题的一个常用的知识点,在中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下面就相似三角形中几个常见的难点问题进行剖析,希望能为同学们在解题的思维、方法等方面提供帮助.
方法一 “找”—— 找要用到的相似三角形
例1 (2013·江苏苏州)如图1,点P是菱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一点,连接DP并延长DP交边AB于点E,连接BP并延长BP交边AD于点F,交CD的延长线于点G.
(1)求证:△APB≌△APD.
(2)已知DF∶FA=1∶2,设线段DP的长为x,线段PF的长为y.
①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x=6时,求线段FG的长.
【解析】(1)由菱形的性质,得到AB=AD和AC平分∠BAD,即∠DAC=∠BAC,由“SAS”判断△APB≌△APD.
(2)①由已知条件DF∶FA=1∶2,及要得到DP、PF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思考是否用相似来解决,DF、FA、DP、PF这四条线段能否直接构成两个三角形,即用△AFP和△DPF来证明相似,我们发现这是不可能的.接下来考虑把其中某些线段转换,由△APB≌△APD得DP=BP,由DF∶FA=1∶2,得AF∶BC=2∶3,这样由“Z”字型相似,证得:△APF∽△CPB,[FPBP]=[AFBC]=[23],得[yx]=[23],即y=[23]x.
②当x=6时,y=4,则BF=10,
由△DGF∽△ABF得[FGBF]=[DFAF]=[12],
求得FG=5.
【点评】解题关键是如何找到两个要用到的相似三角形,这就需要同学们结合已知条件及所求结论来“侦查”有用信息.
方法二 “用”—— 用相似三角形性质测距
例2 在“测量物体高度”的活动中,三个小组分别选择测量学校里不同的三棵树的高度,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他们分别采集到了如下数据:
A小组:测量一根长为1米的竹竿的影子长为0.8米,此时甲树的影长为4米.
B小组:如图2①,乙树AB的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落在教学楼的墙壁上,测得墙壁上的影子如图CD=1.2米,落在地面上的影子AC=2.4米.
C小组:如图2②,丙树OP的影子除落在地面上外,还有一部分落在一个斜坡上,测得落在地面上的影子长OQ=2米,斜坡上影子长QR=4米,且∠OQR=150°.
根据上述信息分别求甲、乙、丙三棵树的高.
【解析】(1)如图3,已知:XZ=4,求XY.根据平行投影结论:在平行光线的照射下,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其影长成正比.得到[XYXZ]=[10.8],由XZ=4,得XY=5.
所以甲树的高度为5米.
(2)如图4,因为点B通过太阳光线照射投影在点D处,所以太阳光线的方向是直线BD方向.
过点C作CE∥BD交AB于点E.根据平行投影结论得[AEAC]=[10.8],而AC=2.4,求得AE=3.
由条件AB∥CD,CE∥BD,
证得四边形CDBE是平行四边形,求得BE=CD=1.2,即AB=AE+BE=4.2.
所以乙树的高度为4.2米.
(3)作法一:
如图5,首先确定太阳光线的方向是直线PR方向,得到[PMRM]=[10.8],即PM=[54]RM.
由图可知:PO=PM-OM.
要求出PO的长度,就要分别求出PM、OM的长度,由图可知RM=MN+RN,此时我们就要分别求出OM、MN、RN的长度,而可证四边形OMNQ是矩形,
即OM=NQ,MN=OQ=2,此时就要求出QN、RN的长度,由条件∠OQR=150°,而∠OQN=90°,可得∠NQR=60°,即△NQR是内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因为QR=4,所以QN=2,RN=[23],则RM=2+[23],此时求得PM=[52+523],所以PO=[12+523].所以丙树的高度为[12+523]米.
作法二:
如图6,使MQ∥PR,
由[OMOQ]=[10.8],OQ=2,
求得OM=[52].
在Rt△NQR中,∠NRQ=30°,QR=4,
求得QN=2,RN=[23].由[HNNR]=[10.8],求得HN=[523],所以PM=HQ=[523]-2,
所以PO=[1+532].
【点评】在用相似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画出需要的图形,然后常利用相似的性质: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以及投影等知识得到比例式,选择恰当的未知数建立方程.
方法三 “画”——画相似图形觅得解答途径
例3 如图7,在正方形网格中,四边形T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T(1,1),A(2,3),B(3,3),C(4,2).
(1)以点T(1,1)为位似中心,在位似中心的同侧,将四边形TABC放大为原来的2倍,放大后点A,B,C的对应点分别为A′,B′,C′,画出四边形TA′B′C′;
(2)写出点A′,B′,C′的坐标;
(3)在(1)中,若D(m,n)为线段BC上任一点,则点D的对应点D′的坐标为( , ).
【解析】(1)已知位似比是2∶1,分别延长TA、TB、TC至A′、B′、C′,使AA′=TA、BB′=TB、CC′=TC,就可得到四边形TA′B′C′.
(2)由图可得A′,B′,C′的坐标.A′( 3,5),B′(5,5),C′(7,3).
(3)构造图8,△TDH∽△TD′H′,相似比2∶1,可得[TH′TH]=[D′H′DH]=2,即[TH′m-1]=[D′H′n-1]=2,求得TH′=2m-2,D′H′=2n-2,
求得D′坐标(2m-1,2n-1).
【点评】图形的位似是特殊的相似,这里还要注意的是以T为位似中心,而不是原点,我们抓住相似比2∶1,通过构造一个辅助直角三角形准确求得点D′的坐标.
同学们可利用“找”“用”“画”这三个方法,不断提高对相似图形的处理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王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