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泳波
能否把握新机遇取决于素养与科技
———王曙光教授给我的启发
厉泳波
最近,在北大举办的“十三五”金融新常态与商业银行谋略的论坛上,听取了经济学院教授王曙光副院长的发言,作为银行业者我向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从速度关注型向质量关注型转变,银行选择的方向应该确定在哪里?
“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标志就是,经济增长由速度关注型向质量关注型转变了。众所周知上一届政府,曾经为了增速“保八”耗尽心血殚精竭虑,因为中国对增长速度历来就有迫切的期待,一旦增速缓和下来,人们对国民经济的信心就会下降,保持经济高增长曾经是多年养成的习惯。但是高增长带来的高产能、高消耗、高杠杆、高库存的后果已经不堪重负,未来中国需要的是有质量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应当给人民带来真正的福祉……”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曙光如是说。
在经济新常态面前,商业银行外部市场环境与自身改革处境,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为银行走出去拓展了跨境经营空间;新一轮国资与国企改革,为银行深化体制改革创造了机遇。能否把握两大机遇,将成为银行效益分化优胜劣汰的关键所在。
1.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施互联互通,为银行拓展跨境业务带来重大机会。“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近1/3,国际贸易占全球的近1/4。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向境外转移提升产能,加大投资相关产业、要求国内银行在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提供贴身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仅有9家银行在沿线的14个国家设立了33家机构,与实际需求就存在较大缺口。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带来巨大信贷及融资代理业务需求,仅中行、建行、工行和国开行储备的建设项目融资需求,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也带来了巨量结算融通(2015年一季度已完成结算量达到了2360亿美元)。上述两个方面,为银行带来了资金融通、贸易融资、跨境货币互换等贸易金融和衍生金融等业务。此外,亚洲债券市场加快开放,拓宽了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范围,带来了清算业务。国家正在有序扩张的“自贸区”战略,为银行拓展跨境离岸业务打开了政策空间。
无论是实体经济对外投资,还是银行开展跨境业务,都以金融业对外开放为前提。2014年是我国资本净输出元年,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了资本输出步伐。推动境内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境投资。目前我国在沿线国家已有在建项目有70多个,基础设施投资超过了80亿美元,带动企业投资突破100亿美元。随着战略推进,投资项目与投入资金有望进一步加速。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力度仍然明显不足,2013年投资存量仅占GDP总量的6%,而发展中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20%~30%,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投资已经超过GDP总量的30%。我国对外投资能否快速增长?人民币国际化能否实现?取决于金融开放政策,尤其是开放的资本项目。随着通过自贸区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试点,逐步实现可自由兑换,有望为我国银行拓展跨境业务打开政策空间。
2.新一轮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为银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机遇。一是深化公司治理改革再次打开了时间窗。一方面民营资本的引入,为商业银行注入了活力。以资本市场为依托,引入民营资本,实施混合所有制,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有效制衡多元化股权结构。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将推动商业银行形成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独立运作、相互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董事会在战略管理、高管人员管理、薪酬管理和风险管理中切实发挥主导作用。二是整合金融资源效率得到提升。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下,以商业银行为平台通过资产、业务、公司整合并购,实现资源集聚,打造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一体化金融集团,提升银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解决地方金融资源分散、缺乏协同效应问题。三是实施股权激励。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为商业银行实施员工持股、股权激励创造了条件。通过股权激励,实现员工利益与银行利益有效捆绑,将释放生产力,激发员工积极性。四是发挥人力资源机制作用。银行竞争的实质是人才资源,通过整合业务流程,释放人力资源潜力,辅之于培训专业人才,做到才尽其用。充分挖潜整合发挥人力资源机制作用,提高整体竞争力。
“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到医疗体系改革,从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到新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中国还有将近一亿两千万贫困人口,国家要求金融机构俯下身子,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出发关注民生,将其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落地之举。银行如果还是只谈增长转型已经不具有实际意义。”王曙光教授特别提到关注民生。
其实俯下身子关注民生,扶持实体经济为中小、小微企业客户服务,体现的是银行具备的素质,它来自银行前期转型取得成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服务下沉化。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是招揽大客户。而能够适应新常态的银行,就体现在服务下沉的深度。是否把银行的利益与微型客户、中小企业融合在一起了。下沉金融服务不仅是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而且是出于盈利和安全的双重需要。因为处在经济下行期,越大的客户风险越大,小客户、微型客户不仅分布广、风险小,而且有相对稳定的盈利。银行从安全角度下沉服务是明智之举,下沉了才能做到立于不败之地。
2.流程网络化。中国银行已经取得的经验具有推广意义,该银行把金融服务站设在农村医疗站,配备电子终端和机具,逐步形成网络发挥重要作用。流程网络化需要银行进行互联网思维,在信用管理流程、信用评估方法、风险管理流程、贷后管理等方面改造业务流程,不断嫁接互联网技术,增加大数据分析储存,运用互联网营销渠道降低成本。未来银行必然建立在流程网络化基础上。
3.服务在地化。随着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矛盾暴露,把金融服务延伸到金融空白区开拓新的市场,将会成为银行自觉的行为。银行应当坚定在地化,不应急于扩张,把社区银行做好,把村镇银行做细。把服务下沉到城市社区,农村镇村。紧贴市场、紧贴需求延伸业务。发掘社区金融资源,深耕细作在地服务。
4.民主自由化。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金融行业不再是垄断体系,大众金融、草根金融的功能需要得到逐步完善。体现金融民主化、自由化,既包含利率、汇率的市场化,也包含机构设置自主化。随着经济与金融新常态的逐步稳定,逐渐消除金融抑制,银行业态才能进入理性化竞争阶段。否则金融关注民生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经济新常态加速壮大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互联网金融日益体现优势:能够服务实体经济,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得低成本资金;能够释放个人投资热情,增加广大群众的收入;有助于平衡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优化不同区间的资源配置;借助互联网金融融资方式,有助于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网倒逼金融业加快创新步伐,更有利于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
能否在互联网金融新常态下如鱼得水,取决于银行是否拥有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依托于互联网的现代金融科技水平。现代金融科技应当具有“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结合传统金融运作模式,弥补在小微金融服务领域的短板,为完善我国金融体系注入活力。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提高资源可获得性,推动惠普金融建设。作为“新常态”新引擎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正在向最具经济活力的制高点提供支持。作为实现动力转换、重构商业模式的工具,银行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
1.开放平台建设,构建金融生态。以平台思维、开放心态不断完善规则,建立广泛合作联盟,构建金融生态。加快开放技术,建设“金融应用商店”,将有效服务接入平台,向社会提供安全、稳定、简洁服务接入,吸引客户参与合作、应用、混聚,催生新业务模式——金融服务和客户自身应用的不断融合。
2.夯实标准化,满足个性需求。解构传统银行产品和服务流程,形成标准化产品和服务要件,建立网络银行服务基础,深度分析客户行为、消费习惯、风险偏好等。智能识别客户需求,提高标准产品、服务组装能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将实体网点销售的基金、证券、理财等产品与服务融入网络,从线下移到线上平台。
3.挖掘海量数据,做好小微交易。在沉淀业务开展过程中,整合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整合跨行业信息资源;建设基于网络的资信评估与风险识别模型,掌握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信用,对客户资信在线跟踪。建设客户行为模型,分析、研究、细分群体分布,寻找客户趋势特征,帮助小微企业、个人客户在线获取服务,在线达成交易。
4.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进跨界融合。依托正在展开的“一带一路”业务布局,发挥多元化平台优势,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整合服务链与产业链资源,增加个人客户粘性。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开拓国际金融市场的能力。银行网络银行要融合更多的经验开展对外合作,为客户提供业务选择。
5.把握移动互联,推进移动支付。实时性、交互性、低成本、个性化、位置感知能力正在成为移动用户迅速增长的需求。金融服务应当从“跟随潮流”向“引领潮流”转变。将银行主要产品与服务快速推向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提供随身携带的服务。构建安全、互信、开放、全程的移动金融平台,创新发展O2O业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