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社 (甘肃省静宁县德顺小学,743400)
皮筋在竹竿舞教学中的妙用
王宗社 (甘肃省静宁县德顺小学,743400)
竹竿舞的技术分为打杆和跳杆两个环节,花样繁多,技术比较复杂,这对于一群十岁左右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并且,竹竿如果使用不当也容易导致学生受伤。因此,根据教学需要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大胆运用皮筋代替竹竿,对竹竿舞的节拍进行了改编,取消“打竿”,只留“跳竿”环节,从而将跳皮筋与竹竿舞整合,重新改编跳法,利用皮筋和竹竿的优势,创造出多种趣味游戏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玩法:一拍一跳,开进合出,双腿交替反复进行。用3条4m的长皮筋,分别在每条皮筋的两头打结,安排2名学生撑一条双皮筋,6名学生撑开的皮筋组成三角形图案(见图1-1)。如果用4条皮筋,可以由8名学生组成四边形图形(见图1-2)。如果用5条皮筋,可以由10名学生组成五角形(见图1-3)等。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分别成纵队站在图案相应的位置。
图1-1
图1-2
图1-3
要求:第1名学生跳入第2格时,第2名学生才能开始跳进格中,第1名学生跳完第3格后,绕过撑皮筋学生身后回本队队尾站好,直到各组最后1名学生练习结束。
通过组图跳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学生不仅能掌握跳竹竿舞的方法,还能提高灵敏性、协调性、反应能力等素质。
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是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在跳竹竿舞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跳皮筋方法与竹竿舞结合,拼组成汉字跳,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求知欲望。组字跳分组“单字”和“叠字”两种跳法。组“单字”,即利用皮筋组成单个字的图案,组“叠字”是利用皮筋将同一个字叠加组成图案。
1.单字跳游戏
利用皮筋组成单字一、三、十、口、土、米、干、田、丰、王等图案。
玩法:以组“三”字为例说明。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2组,按照“三”字布局设计成3格,6名学生撑3条皮筋,其他学生成纵队站在皮筋后。活动开始时,撑皮筋的学生先喊口令“开、开、合、合”进行原地分合皮筋,各小组按顺序模拟竹竿舞动作节奏,进行单人跳(见图2-1);也可以2名学生拉手面对面跳(见图2-2);还可以背靠背拉手跳(见图2-3)。
图2-1
图2-2
图2-3
要求:第1名学生跳完第3格后,绕过撑皮筋学生的身后回本队队尾站好,以此类推,直到各组最后一名学生练习结束。不得争抢、推拉。
通过以上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腿部力量和协调性,也拓展了竹竿舞的教学内容。
2.组叠字跳游戏
玩法:利用若干条皮筋设计叠加独体汉字练习竹竿舞,以8条皮筋叠加成汉字“丰”为例(见图3-1)。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2组,分别站在“丰”字竖画两侧,模拟竹竿舞动作节奏、节拍,集体喊“开、开、合、合”的节奏,进行侧身跳前进、跑进跳、游戏跳、交替跑跳等动作,根据学生活动情况制订路线,可以绕“丰”字两“肋”转跳,也可以交换位置跳。
要求:不得争抢,推拉。
学生通过游戏会创造出不同的字与竹竿舞结合的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促进了彼此间的互动。当活动人数多时,可以用16条皮筋分2组跳;也可以变为井+井(见图3-2)、王+丰(见图3-3)或任意拼图跳。
图3-1
图3-2
图3-3
可以利用皮筋进行趣味游戏跳,如,绕“8”字跳,学生用1条皮筋创编出绕“8”字跳游戏。
玩法:将学生分成2组,每组安排2名学生撑1条皮筋,其他学生成纵队站立一侧,游戏开始,2组撑跳同时进行,学生从一侧跳过,绕撑皮筋的2名学生进行“8”字跳,返回本队队尾站好,先结束的1组获胜。
在学生熟悉了竹竿舞跳法之后,可适时地加入竹竿舞音乐,使游戏更加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