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写长征: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

2016-12-01 09:10刘向东蔡琳琳李悦
阅读时代 2016年2期
关键词:萧克红六军团英雄主义

刘向东 蔡琳琳 李悦

外国人写长征: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

刘向东 蔡琳琳 李悦

最早写长征的外国人是瑞士人薄复礼。薄复礼1897年生于英国的曼彻斯特,之后随父母生活在瑞士。1922年秋薄复礼受教会派遣来到中国,在贵州境内的镇远、黄平和遵义一带传教。1934年10月1日,薄复礼和妻子由旧州前往镇远的途中,同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当时的红军官兵对于来华传教的洋人多抱有敌视态度,但传教士们有可能提供一些经费和药品,以解红军医疗器械和药品极度匮乏之急。因此,红六军团要求薄复礼暂时不要离开红军,以帮助筹措经费或医疗用品。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踏上了长征路程。部队日夜兼程疾进,薄复礼却患上了疟疾,红军为他请医问药,行军中让他以马代步,晚上有专人为他生火取暖,这些点点滴滴使他铭记难忘。1936年3月的一天,萧克告诉薄复礼:“你是瑞士公民,瑞士不是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也没有在中国设租界地,所以我们决定放你走。”萧克还亲自下厨,设“家宴”款待薄复礼等人,大家不分等级就座,厨师也不按程序上菜,气氛轻松,无拘无束,谈笑声不断。4月11日,萧克、王震等再设午宴为薄复礼饯行。席间寻问他需要多少路费?他提出需要4块银元,当即有人拿来10块银元供他上路。12日,是西方传统的复活节,薄复礼带着万千感慨,离开了曾与他朝夕相处的红军官兵,踏上归途。回首560个日日夜夜,薄复礼内心深处多少有些委屈,但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者,他更为这一壮举所折服。他在病床上口述他人执笔,用3个月的时间,将这段经历写成书。当红二、红六军团尚在长征途中时,薄复礼的书《神灵之手》1936年12月已经在英国出版发行了,比斯诺的《红军照耀中国》早出版一年。这是见证红军长征的外国人所写的第一本印象记。书中写道: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爱护群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队;红军的高级将领,则是充满着追求精神、决心建立共产主义政权的共产党将军。

美国著名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对长征有具体的了解是1936年初在上海,她听到从延安派到上海工作的长征亲历者冯雪峰的讲述。冯雪峰的叙述“虽然是平静和真实的,但是充满了无数难以置信的艰苦和不屈不挠的图景”。正是这种“图景”,驱使史沫特莱一往无前地奔向延安。1937年3月至7月间,史沫特莱和朱德进行了几十次谈话,成为她后来写《伟大的道路》的基本素材。她说:“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更不能描绘出参加长征的红军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受的苦难。”“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她满怀信心地预言,“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来到陕北一探长征究竟的,还有时任燕京大学新闻系教授的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他对毛泽东和红军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40多年后,斯诺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出版了长达30万字的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读了这些书,长征在国际上形成的巨大影响,让很多外国政治家叹为观止。他们不吝赞美之词,盛誉长征在世界史上的震古烁今。二战期间战功赫赫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称长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长征是伟大的史诗,又“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的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国际知名战略学家、曾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7月携全家一起赴贵州、四川,重走了一段长征路。“在我们走近大渡河时,曾经一度怀疑它是否真的像长征战士在回忆录中描述的那样水流湍急,险象环生”,参观大渡河后他在《沿着长征路线朝圣记》中写道:“及至亲眼目击,才知并非言过其实。这条河水深莫测,奔腾不驯,加之汹涌翻腾的旋涡,时时显露出河底参差狰狞的礁石,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非斯将军在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书中,拿红军长征和公元前400年1万希腊人从波斯到黑海的撤退做了比较,“希腊人和中国人,同样忍受了酷暑严寒,干渴饥饿;同样爬雪山,食草根,眠雪野,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但是,长征是“一次更加雄伟的壮举”。

(摘自新华网)

猜你喜欢
萧克红六军团英雄主义
百岁将军萧克的养生之道
红三军与红六军团转战黔东的革命活动及革命精神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大树将军”和小树
任弼时与红二方面军的创建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
长征先遣队西征入黔
记录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高原会》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