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凯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化、流通产业和流通产业信息化的内涵。然后,选取发展指标、效益指标和结构指标作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的度量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证明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流通业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原因,并通过协整检验和建立VAR模型,证明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流通产业有正相关关系。最后,根据这一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强流通产业信息化建设、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 流通产业 格兰杰因果检验 实证分析 建议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我国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对我们的生活和各大产业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流通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信息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欧美、日韩等流通产业较成熟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流通产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信息化能够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从2008年至今,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一直呈稳定增长趋势,而流通产业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增长。
在我国,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流通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能够较好的缓解社会就业问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流通产业还存在着如信息化程度不够、没有完善的流通体系、产业结构不合理、监管制度不完善、行业规划不科学、流通效率低、成本高、各地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使得流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足,发展相对缓慢。现代流通产业发展依赖于通信、互联网、IT、电子商务、标码扫描等现代信息系统技术,因此,流通产业要想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就要进行信息化改革,以信息化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实证分析了信息化促进流通产业发展,探讨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流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信息化促进流通产业的相关文献综述
信息化是指利用通信、互联网、IT、电子商务等技术收集、整理各要素到数据库,人们做决策或者工作、生活就从中提取需要的信息。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日本。我国对流通产业以及流通产业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主要着力于研究流通产业现代化方式,如余厚康(1997)提出流通产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有差距,流通产业还未能做到现代化发展,整体水平较差。张文杰(1999)也认为我国流通产业科技含量很少,对经济的贡献率有限,然后他提出了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路径之一就是使流通产业信息化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更多的专家学者从科技角度对流通产业做了更高要求。丁俊发(2003)认为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流通产业科技含量低、信息化水平低。随后,张弘(2008)提出,要想发展好现代流通产业,就要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流通产业科技含量。以上对流通产业以及流通产业信息化的研究丰富了流通产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促进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信息化促进我国流通产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
章迪平(2010)在其发表的论文《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中建立了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评价体系,该体系是以广州、上海等流通产业发展较好的一线城市,和美国、日本、欧洲等流通产业发达的国家作为参考,结合当前国内已有的流通产业现代化、区域流通力和竞争力等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建立的。因此章迪平的研究补充了当前国内关于流通产业领域评价体系的不足,并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情况。因此本文基于章迪平的研究成果,用发展指标、效益指标和结构指标来作为衡量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的度量指标(见表1)。
发展指标(Development)分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人均消费(城市和乡镇居民)、人均储蓄(城市和乡镇居民)、从业人员比例、社会消费品人均零售额;结构指标(structure)分为流通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国际贸易依赖度、劳动生产率等;效益指标(benefit)分为资本产出率、人均销售额、增加值边际倾向、城镇人口比例、城市和乡镇集市贸易成交额占 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结构指标(structure)、效益指标(benefit)和发展指标(Development)均为替代性变量,流通业发展方式用DW来指代,效益指标价值用P表示,发展指标价值用D表示,结构指标价值(即结构指标/上一年度结构指标)。则由此得到流通业发展方式变量评价的计算公式为:
上述计算方程中,DW的计算结果越大,证明流通业的发展方式越偏向于集约型,DW的计算结果越小,证明流通业的发展方式越偏向于粗放型。
(二)数据的选取
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是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发布的一项用于反应信息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很重要指标,通过对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品与服务、信息化人力资源和信息化发展环境等6个方面的近20项指标进行综合测算而得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越高,意味着信息化发展水平越好。
笔者从《中国信息产业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互联网中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信息,查找出了2000年至2015年我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具体情况见图1。
根据图1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到了2015年,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已经达到0.8。信息化发展与我国流通产业增长的关系研究下文将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用于分析变量之间格兰因果关系的方法,而格兰因果关系是一种基于预测的因果关系,被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上,利用假设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虽然格兰因果关系检验并不等同于实际结果,但是其预测的因果关系也能够对我国的流通产业增长因素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笔者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变量为流通业发展总指数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得出表2所示检验结果。其中,若IDI不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原因,则用字母N 来表示,若IDI 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原因,则用字母Y来表示。
观察表2得知,1 阶滞后项的P值是0.0143和0.0536,2 阶滞后项的P值为0.00753和0.0078,表明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对流通产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具有滞后性,这点从1 阶滞后项和2阶滞后项的显著性水平值中可以看出。
接下来,笔者进行了协整分析,分两部分进行,一是单位根检验,二是协整检验。首先是单位根检验,具体见表3。在表3中,变量是流通产业发展方式、信息化水平,滞后项用k来表示,变量序列差分用△来指代,常数项和趋势项是不是存在则分别用c和t来表示,***、** 、*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水平。观察表3,IDI变量1 阶差分检验显示是不稳定状态,DW 变量的1阶差分检验也同样显示是不稳定状态;处于平稳的状态的是IDI变量和DW 变量在2 阶差分检验时,DW 变量在2 阶差分检验时平稳性水平为 1%(不带趋势项),由此可说明IDI需要进行误差修正模型回归分析。
协整检验结果见表4。迹检验统计量统计指标值最低为0.585932,最高值达到了7.744028,指标值较高,说明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与流通产业存在着较为稳定的协整关系。
最后进行VAR 模型的建立,并分析回归结果。协整检验结果证明信息化水平与流通产业有一阶协整关系,对此建立VAR 模型时我们分两步骤进行。第一步:根据信息化水平与流通业之间的协整关系,可得出它们之间不存在伪回归,因此得出残差时间序列数据;第二步:在回归方程中加入残差项,残差项在方程中时序列数据。
由此得出误差修正回归模型:
在该模型中,流通产业发展方式变量用DWt来指代,回归信息化水平与流通业的协整关系所得出的残差项用ECM来表示。
对误差修正回归模型再次进行回归,得出表5的结果。其中,分表表示1%、5%、10%的显著水平,R2指的是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值。
从回归结果表中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为0.1%下,R2值为0.9998,方程有较好的解释效果,ECM值为1,可证明ECM对流通产业发展方式有影响,IDI值为3.172610,说明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流通产业有正相关关系,即信息化发展水平越高,流通产业发展更趋向于集约型,发展得更好;信息化发展水平低,则流通产业更趋向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发展水平较低。
实证研究结论
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流通业的关系,本文运用了格兰杰检验方式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选取发展指标、效益指标和结构指标来作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的度量指标,然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证明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流通业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原因。然后通过协整检验和建立VAR模型回归检验,证明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流通产业有正相关关系,即信息化发展水平越高,流通产业发展更趋向于集约型,发展得更好;信息化发展水平低,则流通产业更趋向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发展水平较低。
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国流通产业已进入到一个发展瓶颈期,以传统发展模式为主的流通产业需要借助信息化来实现流通产业的新发展和新跨越,因此,流通产业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加强流通产业信息化建设、促进流通产业发展:
(一)增强和完善流通产业的信息化体系建设
第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流通产业的信息处理中心的建设,使得各流通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市场情况和市场信息。第二,要加强信息化的基础设备建设,比如主体收集、相关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的管理等,建立起以物流中心为主要核心的网络物流信息服务中心。第三,要引导流通企业加强对信息的管理与处理,防止信息泄漏和失真,从而确保流通产业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发展和完善流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流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流通产业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和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因此,在增强和完善流通产业的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重点要发展和完善流通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要不断加强当前物流行业基础设施的计划和建设,从而促进遍布城乡的综合性的流通网络建设进程的发展与实现。同时加大力度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参与到流通与配送规划建设中来,将硬件和软件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做好相关的规划工作,从而避免重复建设的问题。其次,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出有利于流通产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可以和一些高科技企业合作,借助技贸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流通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流通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此外,还要通过合理规划流通设施整体发展方案、吸收更多优秀的流通管理人才、引进和普及运用先进技术;进一步完善流通管理信息系统,引进和借鉴流通行业发展较好的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
(三)促进流通产业信息化升级
各国发展经验和实证分析都证明,信息化能够有效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功能,使信息化在流通产业中发挥最大价值,促进流通产业信息化升级。如何促进流通产业信息化升级?在原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利用云计算、数据库等新技术,推动流通企业扩展为电子商务企业。同时,建设一个统一和完善的流通产业电子商务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商品的宣传、销售、推广和售后服务;二是信息分享,通过这个平台,企业和消费者都能找到各自需要的信息,如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价钱、材料和服务等各方面都合适自己的供应商或者物流合作伙伴;三是咨询、投诉服务。不断完善售前和售后管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同时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管理水平,扩大企业销售额的同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四)大力发展“互联网+流通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越来越普及,我国网民达到了近7亿人。人们的生活因互联网而逐渐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拿起鼠标或者手机,自己当起了老板,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将各种各样的商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可见,通过互联网可以扩大商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因此,大力发展“互联网+流通产业”模式是当前和未来商品或服务的一个重要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无缝对接”,逐渐成为市场新宠。就目前而言,发展“互联网+流通产业”模式,就是要流通企业开拓网上业务,通过网上接单和其他接单方式相结合,扩大业务范围,并实现资源、劳力、成本的节约和优化。
(五)改善流通产业发展环境为流通产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首先,要建立起一套较为高效和完善的监管体制,为保障监管有效,由政府相关部门来对流通产业进行统一领导与监督。其次,要在现有流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及时完善相关条例与法规,对不法商贩从重制裁。再次,要对流通产业的市场准入体系进行一个较为明确的规定,明确流通企业各个商务活动环节与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要不断更新相关技术与设备,为流通产业的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六)以信息技术促进流通企业配送模式升级
现行的物流配送模式过于繁杂,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简化,可以通过建立物流信息决策支持系统来解决该问题,通过此系统合理、科学的规划配送车辆的路径和调度等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各种交通设施进行物流配送,以使物流配送活动能够高效、快速的完成。
(七)大力培育信息技术和流通专业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一切产业包括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大力培育既精通互联网、数据库运用等信息技术又熟练掌握流通专业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要加强流通产业从业人员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加强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物流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推进流通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加强对流通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机制和管理机制,改善流通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和相关福利待遇。
综上所述,流通产业信息化是通过通信、互联网、IT、电子商务等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源至数据库,并实现数据库共享。信息化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国发展经验和实证分析都证明,信息化能够有效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流通产业已进入到一个发展瓶颈期,以传统发展模式为主的流通产业需要借助信息化来实现流通产业的新发展和新跨越,因此,流通产业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