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文
【摘 要】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更关注知识的形成、学生思维及各项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和谐愉悦的数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活动空间,并自觉融入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从分体现。
【关键词】数学;情境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并不如人意。部分教师的数学教学课堂存在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形式主义,像美丽的泡沫,经不起推敲。这样的情境创设脱离了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造成了课堂效率的降低。还有部分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形式固化、内容乏味、功能单一,长此以往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情境就会造成小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甚至出现厌学情况,从而难以提高其数学学习质量,不利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些诸如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等等形式的情境进行数学教学。有效情境创设能够使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小学的数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创设情境时,我在注重生动有趣的同时,更紧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思考。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一只羊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5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羊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小羊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如何求这个圆的面积呢?这个时候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他们想弄懂问题的决心。接下来,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明白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活动或模拟游戏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这种情境创设策略保证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了教师能快乐的教学,学生也能快乐的学习。如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利用教具、学具,通过学生对教具、学具的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赛,给学生一定的游戏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来感悟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特征。在这样的游戏情境教学中,学生就可以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这种游戏过程,既是学习知识、练习巩固的过程,又是提高加深的过程,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二、故事导课,课堂实验,创设问题思考情境,提高能力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思维的动因。我认为,可以在故事导课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原形上,增强了自己的空间知识。教师这时就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来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问题,把它们作为教学的基础。所以,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课堂实验,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的问题,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获取数学知识。如在教学“毫升和升”是,教师分别出示以毫升为单位、以升为单位的量杯,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量杯上面有什么呢?”“为什么这些刻度没有从杯底开始标出呢?”“ML、L这些符号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也就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定下了目标,接着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通过实际操作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他们既能较好地掌握了毫升和升的知识,又培养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多种形式
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所采用的情景创设目标不够明确,存在形式主义,只是一个花架子,没有任何的实效性,造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故此进行有效情境创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创设情景。
部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惯用一种形式,时间一长,学生们就失去了兴致,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阻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4]。故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丰富情境创设的形式,使情境创设时时保鲜,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情境创设的形式很多,包括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实践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等等。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情境创设形式交替穿插的方式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让情境保持一定的新颖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打折销售》,就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法,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收集的商场打折销售情景,让学生谈参加市场调查所了解的打折销售活动,接着提问:打折销售后,商家一定会专本吗?每件商品所赚的钱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得到: 利润=卖价-成本价。
四、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资源创设情境,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我们农村小学没有繁华的街市,没有琳琅的商品,课堂上没有精美的教具,但我们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农村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这些“乡土”资源开发出来,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时,根据教科书中情景的意义选择一个农村孩子熟悉的替代情景来进行教学。秋天到了,苞米成熟了。昨天老师回到家里,蒸熟了20个苞米(出示早已画好的20个苞米示意图),今天早上又蒸熟了5个苞米(再在黑板上画5个苞米),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我想,创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远比教师将情景图改变成应用题,更能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同样也离不开生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又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加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因为如果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他们在兴起盎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知识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统计”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到统计知识,但若单纯的从课题着手问学生什么是统计,学生往往摇头表示不理解。这时教师可以换一个角度,创设情境:“新年到了,我们班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老师准备给大买一些水果,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喜欢吃苹果的有几人,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喜欢吃菠萝的有几人……”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教师可以借此从统计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人数引入教学内容,有了这些现实情境作支撑,学生就能自然感受到学习统计有趣而且有用。